江宁swjtu_nj@163com(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传统的电话交换和数据交换分别适合于话音和 2Mbit/s以下的数据交换 , 提供的业务速率限定为 64kbit/s 或 n 64kbit/s( n=2~ 30) 的业务交换 , 这种方式称为窄带交换。 交换技术的发展 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 一 、 机电式电话交换 自从 1876年 Bell ,为适应多个用户之间电话交换的要求 , 在1878年就出现了第一部人工磁石电话交换机。 在 1892年开通的第一部自动交换机是由 Strowger 1889年发明的步进制史端乔式自动交换机。 稍后,开始引入间接控制的原理,用户的拨号脉冲由交换机内的公用设备记发器接收和转发,以控制接线器的动作。 纵横制交换机的出现,是电话交换技术进入自动化以后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 纵横制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纵横接线器,杂音小、通话质量好、不易磨损、寿命长、维护工作量减少;另一个是采用公共控制方式,将控制功能与话路设备分开,使得公共控制部分可以独立设计,功能增强,灵活性提高,接续速度快,便于汇接和选择迂回路由,可以实现长途电话交换自动化。 二 、 模拟程控交换 相对于机电式自动交换而言 , 程控交换的优越性概括如下。 ( 1) 灵活性大 , 适应性强 ( 2) 能提供多种新服务性能 ( 3) 便于实现共路信令 ( 4) 操作维护管理功能的自动化 ( 5) 适应现代电信网的发展 三 、 数字程控交换 数字程控交换普遍采用 7号共路信令方式 , 这就是说 , 一方面从随路信令发展为共路信令 , 另一方面又从适用于模拟网的 6号共路信令发展为适合于数字网的 7号共路信令。 自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 数字程控交换节点的功能在 POTS的基础上不断增强 ,主要有以下 3个方面。 ( 1)增强为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中的交换节点:在 POTS交换系统中增加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增强为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Narrow bandISDN, NISDN)的交换节点。 ( 2)增强为智能网中的业务交换点:智能网( Intelligent Network, IN) 可以在POTS的基础上提供很多先进的智能网业务,POTS交换系统通过功能增强可以成为智能网中的业务交换点( Service Switching Point, SSP)。 ( 3) 增强为移动网中的移动交换局:实现终端移动性以至个人移动性的个人化是电信网发展的又一主要方向,移动交换中心(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MSC)实际上是在数字程控交换平台上增加无线接口和相应的移动交换性能。 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 一 、 早期的研究和试验 1972年 10月,在第 1届计算机通信国际会议( International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ICCC) 上。 二 、 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 ARPANET和一些专用分组交换网的试验 , 促进了分组交换进入公用数据网 ,形 成 分 组 交 换 公 用 数 据 网 ( Packet Switched Public Data Network, PSPDN)。 三 、 分组交换系统的分代 从技术发展来看 , 分组交换系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代。 1. 第一代分组交换系统 第一代分组交换系统实质上是用计算机来完成分组交换功能。 2. 第二代分组交换系统 第二代分组交换系统采用共享媒体将前端处理机互连 , 计算机主要用于虚电路的建立 , 不再成为系统中的瓶颈。 比较完善的第二代分组交换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技术特征如下: ( 1) 高度模块化和多处理机分布式控制结构; ( 2) 容量和应用系列化的系统结构; ( 3) 适应各种终端接口和网间接口; ( 4) 先进的处理机和高速处理能力。 3. 第三代分组交换系统 ATM交换技术的发展 一 、 早期的研究 1983年出现的快速分组交换 ( Fast Packet Switching, FPS) 和 异 步 时 分( Asynchronous Time Division, ATD) 交换的结合 , 导致了 ATM交换方式的产生。 1983年 , 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 FPS的原理 , 研制了原型机 , FPS源自分组交换 , 减少了链路层协议的复杂性 , 以硬件来实现协议的处理 , 从而大大提高了速度。 二 、 公用 ATM交换网 1. 公用 ATM宽带试验网 1994年 8月投入运营的美国北卡罗来纳信息高速公路 , 是美国第一个在州的范围内采用 ATM 和 SONET(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的公用 ATM宽带网 ,被看作未来国家基础信息设施的雏型。江宁swjtu_nj@163com(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