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汉代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是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 ① “心即是理” “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固有的 ② “知行合一” ③ “致良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 ——天理 (“良知”即天理) ★ “人人自有定盘针 ,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 枝枝叶叶外头寻。 ” 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 “ 仁政 ” B. 董仲舒的 “ 独尊儒术 ” C. 朱熹的 “ 存天理 , 灭人欲 ” D. 王阳明的 “ 心学 ”。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对世界本原 的认识 求知方法 道德主张 相 同 点 思想来源 思想主张 根本目的 历史影响 “心”是万物的本原 ( 客观唯心主义 ) “理”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 ( 外在 )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内在) 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都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重视主观意志力,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有积极影响。 材料一 朱熹: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材料二 王守仁: “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请回答: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朱熹主张 “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 “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三.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新发展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春秋至汉代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中國的另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元宵節 ,它是 在一月十五日。 這一天各种各樣的燈籠挂出 來、放焰火、有雜技表演和舞蹈表演等。 按 照習俗,燈節晚上要吃元宵,因為元宵意味 著團圓和美滿。 相 传 汉 武 帝 时 宫 中 有 一 位 宫 女 ,名 叫 “元 宵 ” 长 年 幽 于 宫 中 ,思 念 父 母 ,终 日 以 泪 洗 面 .大 臣
主要的原因是领导班子总觉得我们地处偏远乡村、单位又小、学生又少,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对建立网站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 三 、今后的打算 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若不建立自己学校的网站,那么,提升本校教师整体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无从谈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不进步就是倒退,进步慢也是倒退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在生活中,我要做到:绝不私自或结伴到溪边、水库、池塘等地方戏水、游泳;不擅自邀请
,但诸侯国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战国七雄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秦 魏 赵 燕 齐 楚 韩 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马 陵 马 陵秦赵长平之战 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① 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 ② 重用人才; ③ 重视改革内政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④ 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上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试一试: 将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连线。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 创立民国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 平均地权 (解决土地问题)
变化。 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连续反复和 拟人 “盼”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春草图 • 思考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图。 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情态: 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 色泽: “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 爱, 长势: 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