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汉代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是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 ① “心即是理” “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固有的 ② “知行合一” ③ “致良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 ——天理 (“良知”即天理) ★ “人人自有定盘针 ,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 枝枝叶叶外头寻。 ” 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 “ 仁政 ” B. 董仲舒的 “ 独尊儒术 ” C. 朱熹的 “ 存天理 , 灭人欲 ” D. 王阳明的 “ 心学 ”。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对世界本原 的认识 求知方法 道德主张 相 同 点 思想来源 思想主张 根本目的 历史影响 “心”是万物的本原 ( 客观唯心主义 ) “理”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 ( 外在 )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内在) 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都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重视主观意志力,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有积极影响。 材料一 朱熹: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材料二 王守仁: “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请回答: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朱熹主张 “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 “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三.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新发展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