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改善教学的行动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材就能吸引学生了。 ” “ 其实不仅是教具,创设一些有趣的学习情境也相当重要。 有时我会将电视里看到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事情给学生讲,初中的学生还是小孩子,和生活联系的物理是他们感兴趣的,有意思的。 ” “ 是啊,现在有些教学类的电视节目就是创设了一些很有趣的情境,让孩子有兴趣去动脑筋,然后学习一些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的。 ” “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物理课改提倡的。 ” 老师们这样的谈话似乎显得有点空泛,因为所谈论的都还只是在课的边缘,是一些去情境化的抽象表征,并没有真正涉及物理这门学科本身的教与学。 看来 “ 情境 ” 这个议题太大,要由具体的课例启动。 谭老师建议由她来上 《 滑轮 》 这一课作为大家具体研讨的对象,她先备课,拿出教案。 谭老师的动议马上得到了我们全体的响应。 因为我们都明白,镶嵌于具体情境中的 “ 课例 ” ,是教师专业知识激活或重构的 “ 触媒 ” ;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发展和分享相关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平台。 ( 3)有话可说,引发异质讨论 《 滑轮 》 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今天在座的七位老师也都有教滑轮的经验,所以对于谭老师的教学设计时,老师们非但不陌生,而且都感到有很多话要说。 老师们各抒己见: “ 用定滑轮提重物,学生容易掌握,但用动滑轮就不会了,因为他不能想象,提重物时连同滑轮一起往上提,竟然会省力。 这个设计估计学生掌握很困难。 ” “ 要求学生组装滑轮时,老师一定要铺垫好,指导语要明确,尤其是动滑轮,因为学生这方面的概念很差,以前老师演示一遍,学生跟着做,还有学生不能掌握的。 ” “ 建立杠杆和滑轮间的关系,可能自制一个的教具,将杠杆的五个要素放大,会效果好的。 我以前做过的。 ” …… ( 4)教案不能复制效果,还需行为跟进 又过了一天,我们全体观摩了谭老师的课。 谭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给我们发了份她的教案。 谭老师的教案思路清晰,而且环环紧扣,吸收了教研组其他老师的一些建议,也有好多自己的想法。 但是,课似乎并不象教案那样的清晰,有亮色。 “课上得很急,学生实验也不充分,整堂课的秩序蛮乱的。 学生的观察、表达、实验数据的处理,都没有到位,和我本来的意图相差很远 ” ,谭老师一脸沮丧。 “ 今天课上出现了好些用滑轮的情境,蛮能吸引学生的。 但有些好象学生不明白你说的情境比如攀岩的装置中也有滑轮,我也糊涂了。 还有一个学生讲到升降机上有定滑轮,你一下子楞住了 ”。 “ 让学生探究实验好象挺好,但今天课上,学生动手显得多余,效果还不如老师先上一节课,再让学生动手做的好 ” ,徐老师感慨地说。 …… 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谭老师应该再上一堂课。 因为惟有通过行为的跟进 ——再次上课,才能使讨论中的设想、建议等与真实的课堂发生交互作用,让我们参与讨论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实践审视,提升我们的实践知能;也惟有如此,才能使下一次的研修活动以前一次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反思为起点,有一个发展与深化。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连环改进的过程。 ( 5)评论与碰撞,进一步聚焦问题 当一群人聚在一起研讨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解决个人方面的问题,而是去完成某项有意义的任务,旨在探讨一种更深层次上的问题时,我们不用兜圈子,不用东拉西扯,避免尴尬,我们直言不讳,冲突、碰撞开始出现。 这是必然的,我们要做的是,通盘考虑全局,分析哪些是好的主意,哪些是课的毛病,形成看法和办法,然后大胆地去尝试它。 又一次的课后反馈会议开始了: “人们制造机械的目的,无非是为方便或为省力,所以我们应该呈现给学生的也是越简单越直观越好,可以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 ” “ 现在课上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用了机械比不用确实是方便了,省力了。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很重要 ”。 “ 情境不是装门面的,不是光为了吸引学生的,情境是为后面的学习提供思路,问题是后面要学的是什么。 ” “ 创设情境由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课是生动了,一些学生也能掌握,这比老师 ‘ 灌 ’ 要好得多,但这里的前提是学生的能力。 对象不适合,效果肯定不好 ”。 “ 这些都是很好的设想,但知识点的落实上是有问题,考试怎么办。 ” 老师们安静下来了,讨论似乎陷入了僵局。 “ 发展能力与落实知识点 ” ——一个严肃的话题。 其实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当下面临的僵局,正是每位教师内心思维冲突的一种外显:对于学科和学科教学的理解。 作为本次研修活动的一员,我们以理论工作者的角度,向老师们介绍了当今新的学习理论,以及它们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 经过一番问答、争论, 我们最终将问题进一步聚焦于: 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