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与暴力行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宣洩 (買電影票 ) (有人插隊 ) (沒買到票 ) 攻擊的情境因素 • 阻止玩玩具實驗 (Barker et al., 1941) 一組小孩先隔著鐵網看著好玩的玩具 , 一陣子後才被允許玩;另一組小孩可以直接玩。 觀察兩組小孩玩玩具時的行為。 受到挫折的小孩表現出更多破壞舉動:摔玩具 、往牆上丟 、 用腳踏等。 • 引起挫折的不是純粹剝奪或匱乏 , 而是 「 相對剝奪 」 (relative deprivation), 亦即覺得自己 ( 或所屬團體 ) 所擁有的比應得的還要少 , 或者所得比和自己類似者還少的感受。 • 覺得自己應得而未得 挫折感 增加攻擊可能性 攻擊的情境因素  「挫折 — 攻擊假說」之討論 • 歸因的影響:挫折可能導致攻擊,但不必然如此。 若人們認為引發挫折者並非蓄意或有其他原因,則較不會進行攻擊或報復。 他這樣對待我,很可能是因為他考試考差了,心情不好。 我想就算了吧。 • 少有證據顯示「宣洩」可降低攻擊(無論直接或間接)。 大部分研究發現,觀察或想像攻擊反而可能提升攻擊動機。  修正假說:「挫折」可視為是一種不滿情緒,人會因情緒不滿而提高攻擊可能性。 哪些因素可能提升不滿情緒。 攻擊的情境因素  不滿情緒與不舒適環境 許多環境因素都可能導致不滿情緒,進而提升攻擊行為。 例如:高溫。 • 氣溫與暴動統計 () 1967 – 1971,美國 79個城市統計 攻擊的情境因素 • 世界各地 (北半球 )不同季節發生各項攻擊事件的比例分佈 攻擊的情境因素 • 19861988 年,美國大聯盟打者遭球擊中的比例與當時氣溫 (Reifman et al., 1988) 攻擊的情境因素  環境中的 攻擊刺激 只要環境中出現與攻擊有關的事物 ( 例如玩具槍 ) , 就可能增加攻擊反應。 • 攻擊刺激實驗 (Berkowitz amp。 LePage, 1967) 故意激怒參與者 , 其中一組房間中放著玩具槍 ( 擺成像是前一個實驗留下的 ) , 另一組房間中放著羽毛球拍。 接著參與者有機會對另一名人士施予電擊。 () 攻擊的情境因素  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觀點 • 攻擊可經由觀察和模仿而習得 • 攻擊行為可被社會強化  讓兒童觀看成人攻擊不倒翁 (Bandura, 1961) 第一組影片中成人受到獎勵 第二組影片中成人受到懲罰 第三組未受獎勵亦未受懲罰 攻擊的情境因素  社會學習理論 結果觀看受獎勵組的孩童進入相同房間後 … . 攻擊的情境因素  主觀認知的觀點 綜合而言,是否表現出攻擊行為,端視個體如何詮釋內外在狀態: • 內在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