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暑期培训提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识。  青年教师不是一张白纸,他们表面看起来是新人,一切从零开始,很容易塑造,实则不然。 任何人的行为方式都是从小向成人学习的,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方式在青年教师的脑海中已经有着很深的印痕,尽管他们很有活力,很有创新意识,但仍需要他们认真地去学习体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 二、 “ 全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座谈会 ” 的基本情况  时间: 2020年 6月 16日  地点: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背景: 4月初,国家教育部在北京举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会议,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本次座谈会是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与会人员:  侯建新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课标修订专家组第一召集人主持  齐世荣教授:课标修订专家组顾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 高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全国中小学德育办公室主任  朱汉国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课标修订专家组召集人 二、 “ 全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座谈会 ” 的基本情况  徐蓝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 任世江:课标修订专家组成员 《 历史教学 》主编  于长学:教育部德育处处长  何成刚:课标组秘书  天津市教研室、天津市河西区、南开区、津南区、大港区、静海县等地历史教研员和部分学校历史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 二、 “ 全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座谈会 ” 的基本情况  在座谈会上,历史教研员和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就现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踊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五年前教育部决定颁布课程标准,使历史教学有法可依,应充分肯定。 二、 “ 全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座谈会 ” 的基本情况  与此同时,大家也针对课标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目标的难易度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衔接问题,课标表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操作关系问题,教学评价问题等等,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大家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为主,课程目标的确定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增加阶段性目标;在表述上应该更简明、精当,使教师更易把握课标的精髓;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调整个别偏难的或缺乏普遍性的内容;提供更多操作性强的案例和评价方法。 大家希望新的历史课标应进一步体现适用性,体现初中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出课标在教学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二、 “ 全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座谈会 ” 的基本情况  侯建新教授认为新启动的历史课标修订工作必须反映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是修订工作的重要的参考依据。  高洪司长在总结发言中提出,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 “ 宪法 ” ,历史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意义重大。 他表示相信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在广大中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这次课标的修订工作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也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历史课标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类知识的传承史  一、农业文明时代: 口耳相传  二、工业文明时代:  前半生接受教育,后半生服务于社会  知识的传承趋向于专业化、规模化、程式化  知识被不断的符号化、简单化、标准化,知识的真正意义不断丧失。  三、信息化时代:  提倡终身学习,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终身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 努力搭建学校知识与真正世界知识之间的桥梁。 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 历史教师应该是人生的导师  历史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思想家。  历史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以一颗公正而悲悯的心感悟人性与道德,成为具有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人。  历史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生存的问题,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  例如 :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不同认识。  就今天而言,历史教育如果只关心 “ 人事 ” ,不关心“ 人心 ” ;只关心 “ 物质世界中的人 ” ,不关心 “ 人文世界中的人 ” ;只关心 “ 过去的人 ” ,不关心 “ 现实的人 ” ;只关心 “ 社会中的人 ” ,不关心 “ 自然中的人 ” ,那么它就不能诱导人的自觉发展意识,就失掉了自身的教育意义。 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无非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同过去联系起来,因为历史知识将引导我们深刻的洞察我们当今的生活和活动的意义,通过洞察形成我们的行为和品质。 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  任何知识都是在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中产生的。  一、任何知识都来源自人类的实践活动。  二、知识只有再应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进一步体现其价值。 传统教学的致命缺陷就表现为课堂的知识传授与真实的世界割裂开来,导致学生既不清楚所学的知识究竟是来源于人类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更不清楚怎样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历史知识与真实世界  历史知识首先来自人类的实践活动,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指导我们当前的实践活动。 历史知识的真实意义:  历史的真实, 历史知识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人类活动,他们是生动鲜活的。 (文字符号只是知识的载体,而非历史知识本身。 )  现实的真实, 历史知识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当前的人类活动。 (以往我们将历史知识浓缩化、概念化、公式化甚至口号化,学生把书本上的表述视为真实的历史,将背诵视为学好历史的方法。 ) 历史教育的本质 —— 人文性  历史学科的教育应以人为中心,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中汲取养分,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以完善和升华,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张扬人的自由与尊严,追问人生命的意义,引导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自然的关怀,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质量不断获得发展。  历史教育最为根本的追求:精神陶冶与人格培育。 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符号传递  教科书中的内容是专家学者的思考,通过文字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 教科书中的内容需要教师本着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根本宗旨,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将教科书中的文字再次消化,帮助学生真正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方式转变须思维方式转变  对 “ 学习 ” 本质上的认识。  “ 学 ” 是模仿, “ 习 ” 是践习。 子曰: “ 学而时习之 ”。 其 “ 习 ”并非复习,而是践习。 学习的主旨是要通过改造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改造人的行为方式,使人的价值得到提升。  在封建专制体制之下,要求人从小要学会并习惯于接受和顺从,抑制个人创造。 迫使很多古人不得不 “ 代圣人言 ” ,虚托古人来阐扬个人主张。  古代教育要求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懂得遵从,自然也就将记忆放在学习首位。 直到今天,一个人如果满脑子都是年号、数字、目录,说得出哪场战争的日期,记得住哪个典故在哪卷书里,就广受尊敬,被誉为 “ 学富五车 ” 、 “ 满腹经纶 ” ,如果这个人碰巧又多背了几种外文,则更被视为一代大师。 这就构成了中国文化 “ 向后看 ” 的保守倾向,在中下层知识界直至普通民众中影响尤其严重。  现时代则关注的是这些记忆性知识是否能够有助于 创建学说、启发民智、推进文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