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动物伦理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苦得乐的强烈意愿,是即 “ 众生平等 ”之要义。 35 二 ,生命又都依因待缘而生灭变迁,是即缘生诸法在差别相中,无自性义平等无二,这是 “ 法性平等 ” 之要义。 三 ,不但凡夫依因待缘而承受苦乐,流转生死,圣者也是依因待缘而证入涅槃,成就佛道。 在此 “ 缘起 ” 法则之下,凡夫有修三学以解脱的可能性,也有修六度四摄以成佛的可能性,这是 “ 佛性平等 ” 之要义。 36 “我爱 ” 的生命本能,原是自他建立藩篱的要素,但亦可在自他互易的反省之中,而发挥超越自我藩篱以 “ 护生 ” 的精神;若能进一步深观 “ 法性平等 ” 与 “ 佛性平等 ” 之“ 无我 ” 实相,更能将 “ 护生 ” 精神发挥到极致,而契合于 “ 众生平等 ” 的道德理想。 37 缘起论者尊重个人根性的个别差异,所以容忍多元价值;而不同因缘所形塑出来的文化与宗教,自然会有其差异性,所以某种程度而言,深观缘起的人,自然是会尊重文化差异的。 但是尊重多元价值,自亦有普遍性,一致性的道德原则作为底线,也就是说任何个别差异与文化差异,都不可违背 “ 护生 ” (尊重生命 )的原则。 38 尊重多元原就是以 “ 尊重生命 ” 作为前提,而获致的共同结论。 因此,伤害或剥夺生命的任何思想与行为,应予制止或应被谴责,不能以 “ 尊重多元 ” 为藉口而予以正当化;因为 ,在恼害众生或戕贼生命的当下 ,已伤害了 “ 尊重多元 ” 的立论基础 ,从而也以恶劣范例 ,动摇了人们对於 “ 尊重多元 ” 的价值信念 ,摧毁了 “ 尊重多元 ” 的公信力 .总之 ,决不可将 “ 多元价值 ” 当作借口 ,而回避 “ 多元价值 ” 之上更高的道德法 则 ——“尊重生命 “。 39 龙树在 《 大智度论 》 中云: “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 《 地藏十轮经 》 云: “ 设使能戒诸杀生,诸众恭敬成无上,恒时无病延寿命,安乐畅适无损害,一切生生世世处,深信如来之行境,现见佛法及僧众,速得无上菩提果。 ” 从某种角度上讲,佛教中最高的善就是保护生命,最严重的罪恶就是杀害生命。 40 《 大智度论 》 卷 27中说 “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 , “ 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 ” 佛教以慈悲为怀,悲悯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佛教伦理将慈悲划分了三个层次:即生缘慈悲,法缘慈悲和无缘慈悲。 生缘慈悲是因感知众生之苦痛而生发不忍之心。 法缘慈悲是觉知诸法空性而悲悯众生。 平等对待,无亲无疏。 而无缘慈悲则是三轮体空,住于诸法实相的第一义谛,无有任何分别。 41 保护生命是佛教戒律的基本要求 作为佛教徒最基本的五戒中,第一条戒律就是 “ 不杀生 ”。 其规定是不可以杀害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包括所有的动物,而且要做到“ 不自杀、不教他杀,不见杀随喜 ” ,就是说不仅自己不能去杀害动物,而且不能教唆、命令、劝诱他人杀害动物,甚至连见到他人杀害动物在心里表示赞同欢喜都是有罪的。 42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为菩萨的时候,遇见一只老鹰正在追赶一只鸽子,鸽子见到菩萨,就投身避难。 鹰对菩萨说你想要救鸽子,为什么要让我饥饿。 菩萨问鹰: “ 你要吃什么。 ” 鹰回答说要吃肉,菩萨就用刀割自己胳膊的肉来补偿它。 鹰要求割下来的肉应该与鸽子的重量相等。 可是菩萨虽然割了许多肉,却总是比不上鸽子的重量,最后菩萨纵身跳进割肉的秤盘中,要以全部的生命来换回鸽子生命。 这时,鹰问菩萨是否后悔。 菩萨回答说:“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恨,如果这话真实不虚,愿令我的身肉恢复如故。 ” 誓愿刚发,身体就立刻恢复如故。 这时,鹰变成了天帝的身体,在空中不停地礼拜赞叹。 43 佛教的慈悲博爱,比任何宗教都较为宽宏深切。 佛陀的教诫,不但不准弟子们伤害任何重大的生灵,就连那生水中的微细至极、目力不见的小蟲,也要弟子们衷心护惜。 为了这一原故,所以在佛教的律仪中,制定了比丘用水,须先用 “ 滤水囊 ” 过滤的训谕。 滤水的方法:生水滤过以后,须要把 “ 滤水器 ” 浸入汲水之处,轻轻荡动一番,以便滞留在绢布上的小蟲,回归原水里去。 44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 食众生肉。 唵缚悉波罗摩尼莎诃 ”。 很多跟随佛陀身边,得到阿罗汉果位的弟子。 他们因为修得天眼通后,亲眼看到了水中的生命,所以他们宁愿自己渴死也不喝水了。 因此,佛陀就制定了一条戒律,让所有得天眼通的弟子喝水的时候,不准用天眼来看,同时告诉众弟子,喝水的时候要持 “ 唵缚悉波罗摩尼莎诃 ” 这个咒子。 45 这个咒子有很多的功德,那就是比丘在喝水的时候要升起惭愧心,要知道这一口人让人类生命能够延续下去的水,是很多的众生用它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知道惭愧,通过念 “ 唵缚悉波罗摩尼莎诃 ” 来忏悔业障;消除罪业;告诉将为此失去生命的众生不要生嗔恨心;超度这些失去生命的众生。 46 因果报应是佛教缘起说的延伸,如流传于佛教中的警句名言: “ 造了如是业,种了如是因,当得如是果。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缘果报,丝毫不差。 ” 《 三世因果经 》 说: “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 《 大宝积经 》 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 要日常的生活中就要谨慎小心,不要造恶业,否则,果一旦成熟便无法更改。 “ 已作不失,未。佛教的动物伦理学(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地方制度: 继续 推行郡县制。 汉初 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度。 2)监察体制: 刺史制度 1】 演变: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御史。 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各置刺史一人。 2】 评价:封建国家的地方监察制度。
國際大廠 SUN,卻成了中國製造 SUN顯示器。 2020年 10月 6日環球時報報導,中國黑心貨充斥, ” 黑心晶片 ” 已經嚴重影響美國軍事安全,對美軍先進裝備影響尤為嚴重。 除了假晶片,產自中國的四百個假冒路由器過去四年也賣給美軍各軍種。 全球化貿易發展迅速,即使我們不從大陸 口,也會從其他國家誤進中國製造的零組件 與海外加工過的原物料。 中國製造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也是必須
》 春花秋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这两句你准备怎样鉴赏。 二、品评语言 体会情感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 早点结束呢。 请思考 “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 春花秋月 这两句你想怎样鉴赏。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鉴赏表达技巧 本句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 ?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big nose. She is very nice . 设想答案 : Miss Liu is my math teacher. She has long hair. She’s beautiful. She has a daughter, Kelly. I think Miss Liu is a good teacher and good mother. Miss Zhang is our
丹麦 缅甸 瑞士 芬兰 充分体现“一边倒”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 目的 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过程 1953年 提出 后 逐渐获得国家社会的广泛认可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是我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成熟 ——
協力的活動,助長較佳的溝通與望提解決實際 … • 文化助長成功的改變與革新努力 … • 文化塑造教職員、學生與行政人員的承諾與認同感 … • 文化擴展學校教職員、學校與社區的能量、動機與活力 … • 文化提升日常生活的焦點,並提升對重要與被珍視事項的注意力 … ( pp. 79) 塑造學校文化 Hargreaves(1991)認為學校領導者的工作有( 1)「診斷」( 2)「指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