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肖建华(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基,其他还有切斯,早川一荣。 柯日布斯基认为:世界时无限复杂、永恒变化而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的混沌的“实在”,对于这个实在,是不能通过语言正确表述的,因为人们 在表述任何事物时都必须经过思维对它的抽象,而抽象并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对“实在”的歪曲。 切斯认为:语言要表述事物还必须把名称即词组成句子,并把许多句子组成推理,从推理中得出结论,这就是语言的第三极、第四级、第五级抽象。 语言是静态的,而实际是动态的 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导致的语言误用表现在: 自我投射 非此即彼 误认同一 语言与实际混淆 第四章 语言在传播中的局限 三、从语言学看语言的局限 (一)语言的线条性决定语言不可能共时地再现立体的多维的世界 (二)语言的概括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充分地表达事物所包含的所有意蕴 (三)语言功能的有限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完全独自发挥交际和思维作用 四、从文学看作家对语言局限的超越 第五章 语言在传播中的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社会原因 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语言所以会发展 变化,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只有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使用语言的人民的历史,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 社会变革之初,新词层出不穷,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导致词义的演变;语言中某些语音的变化总是有某些社会因素作为启动的力量;社会的生产和认识的发展还促进了整个语言结构的发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分化和统一的现象。 第五章 语言在传播中的发展 二、语言发展的基本途径 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导致了语言的分化和统一,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也造成了不同语言间的接触。 (一)语言的分化 分化是语言发展的基本途径。 地域方言: 由于交际的阻隔和异族语言的影响形成。 社会方言: 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社会变体,是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 有工人语,农民语,商业语,军人语,教师语,黑话等。 亲属语言: 是语言进一步分化的 结果,凡是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就是亲属语言。 (二)语言的统一 方言间的差距缩小并逐步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语,以及不同语言 互相影响,甚至于统一成一种语言的过程。 共同语 国际交际语 国际辅助语 (三)语言的接触 语言的借用 双语现象 语言的融合 语言的混合 第五章 语言在传播中的发展 三、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渐变性 不平衡性 类推性 补偿性 第六章 文学语言的传播艺术 一、用语言构筑的文学大厦 (一)语言在文学中所占据的本体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 , 与其说文学家驾驭着语言 , 不如说是语言的魔力在驱使着文学家 , 在当代 ,人们力图从本体上把握文学 , 必然会重视对语言的分析和研究。 在创作上 , 越来越多的作家热衷于小说语言的实验 , 从文艺学领域着眼 ,有的试图以语言学为轴心构筑自己的系统和规范。 文学语言将成为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和突破口。 (二)语言在文学中所发挥的神奇作用 语言在文学家的形象思维中,能够呈现出变幻无穷的奥妙和异彩纷呈的魅力。 它兼具有其他艺术物质材料的特长而较少有它们的短缺。 精心选择的语言是构成一切神奇表达 的核心元素,也是把作家送到幸福的巅峰,同时又把作家推向历史的深处,而且把作家置入生命的极乐体验中的神圣福地。 第六章 文学语言的传播艺术 二、文学语言的特征 (一)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是文学家用来塑造 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象的符号媒介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语言。 日常语言是以应用性和精确性为原则,是文学语言的直接来源。 (二)文学语言的特征 形象性 贴切性 抒情性 音乐 性 独创性 含蓄性 第六章 文学语言的传播艺术 三、文学语言的几个表现样式 (一)朦胧诗的语言凸显 朦胧诗的语言 , 敢于越出或抛弃主流化 语言的习见程式而自行其是 , 另创一套总体象征语汇 , 所以呈现出令人陌生而恐怖的他者面目 , 引起惊呼一片。 在朦胧诗以象征 、 含混 、 意象创造等表达手段为标志的诗歌语言实践之后 , 又发生了后朦胧诗的诗歌运动。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看 , 后朦胧诗也体现了鲜明的奇语风貌 , 以新的城市日常口语去消解朦胧诗特有的书面语 , 目的是要创造新的表征形象。 诗歌语言在他们手中再次向普通语言靠拢。 第六章 文学语言的传播艺术 (二)新时期探索小说的语言变革 绝句点语句 :在小说中整个自然段几乎都以句号的形式出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