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研讨会20xx年5月8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主義 ( personalism); 社群主義( munitarian) 1. 個人主義:個人優先於社會;社會只是個人追求滿足自己 欲 望的場域 2. 集體主義:社會 優 先於 個 人;極權主義( authoritarian)的危險 3. 人格主義:個人在社會中乃扮演不同身份、角色的人 4. 社群主義:自我成長是受社群的塑造,但亦會反過來批判、改造社群 社群( 3)  親親、尊尊 1. 從生理條件發展出的親緣觀念 —— 親親 2. 從政治現實、社會分工發展出的階層( rank)觀念 —— 尊尊 3. 政治現實: 宗法制度下的 諸侯 分封 (公、侯、伯、子、男) Vs 文官制度(王、公、卿、大夫、士) 4. 社會分工 : social rank之必要性 5. 人倫(人事也)之大者: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 6. 社會: 「故 義 以 分 則 和 ,和則 一 ,一則多力,多力則彊,彊則勝物」( 《 荀子 ‧王制篇 》 );differentiated harmony 社群( 4)  強調人倫關係為 「 對等 」( coordination)而非 「 從屬 」( subordination) 1. 「對等性質」: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序 2. 「從屬性質」: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婦卑(三綱;出於法家的韓非子) 3. 性質的轉變乃 漢代儒學政治化 的結果 社群( 5)  仁政德治 1. 「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 《 孟子 ‧梁惠王 》 ) 2. 並非以為政治乃道德的延伸;亦非以為政治繫於聖君賢相的仁義之心 3. 政治的背後有道德的基礎,非徒是競爭利益 社群( 6)  王道政治 1. 為民制產(使民足、使民均) 2. 藏富於民 (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3. 先富後教 (有恒產者有恒心;有恥且格) 4. 照顧貧窮無告者 (鰥、寡、獨、孤;五疾上收而養之) 5. 以時取用於自然,使民養生喪死而無憾 社群( 7)  民本政治 1.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 ( 《 孟子 ‧盡心下 》 ) 2.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 《 孟子 ‧梁惠王下 》 ) 社群( 8)  執政者的重要性 1. 順日益強化的王權而倡王者行仁政、德治。 此應視為對 王者的教育 ,對 王權的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