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2教学建议(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数 、 电子云图 ) 、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 ( 1~ 36号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 、 电负性的涵义 ,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 了解电子跃迁的简单应用。 课例 2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建议 学习基础: 1。 认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道 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绘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2。 知道元素周期表; 3。 认识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学习要求: 1。 阅读、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把握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 2。 通过元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比较、分析,认识元素周期律; 3。 通过典型分析认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的分布; 4。 认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的关系,认识元素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体会元素性质与变化的规律性与美妙。 学习方式: 提出问题 比较、分析、思考 抽象归纳 行成观念。 教学基本过程 1。 唤起探究欲望: 简单介绍门捷列夫依据自己探索的元素间内在联系规律预测未发现的元素、纠正某些元素性质实验数据错误的故事,介绍拉瓦西对元素分类的尝试,唤起学生探究元素间内在联系的热情与欲望; 2。 探索周期表中隐藏的规律 :建议、引导学生依下列顺序 “ 探索、发现 ”依据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间内在联系规律所绘制的元素周期表中隐藏的规律: ( 1)研究、分析周期表是怎样排列已发现的 109种元素。 每个元素方格给我们什么信息。 排列顺序怎样。 从表的横向、纵向结构结构中寻找规律、我们熟悉的活动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排在哪个区域。 这种排列给我们什么启示。 ( 2)依据 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数据,描绘元素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曲线,尝试分析、描述变化的规律。 帮助学生感悟元素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变化的周期性。 ( 3)尝试说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间内在联系是什么。 他依据什么来预测未发现的元素、并能大胆纠正某些元素性质实验数据的错误。 ( 4)结合化学实验考察 1118号元素单质的金属活动性、非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描述其变化趋势; ( 5)联系已学知识,阅读资料、结合实验考察 1 1 3 55号元素单质的金属活动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性质差异与变化趋势; ( 6)联系已学知识,阅读资料、结合化学实验考察 1 3 54号元素单质的非金属活动性、与氢形成气态氢化物能力、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 7)综合( 3)、( 4)、( 5)各点,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据,归纳第 3周期、第 7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整个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的规律; ( 8)综合上述研究、考察,分析元素周期表中隐藏的规律。 3。 尝试运用周期律、周期表 :猜测元素排列的位置、从位置判断元素的原子结构、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寻找具有某些特性的元素。 4。 注意情景创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生产生活现象、实验事实或化学史实,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形成知识 化学反应速率和 限度的教学 化学实验对比: 同一浓度碳酸钠、碳酸氢钠稀溶液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认识 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慢、知道快慢的表示方法 化学实验对比: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反应的快慢 认识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怎样影响反应速率 化学实验事实分析: 铜与硝酸银溶液、铁离子与碘离子的反应、合成氨反应 认识许多化学反应具有可逆性,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例: 化学反应速率和 限度概念的教学 课例 3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2教学建议(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