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毕业设计说明书终稿__林南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 2 页 共 124 页 本区地处中纬 34186。 附近,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气候,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干湿差大,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 ℃ ,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为 ℃。 年平均降水量 ㎜,年最大降水量 ㎜,年最小降水量。 大气降水量多集中在 7~8 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 50%以上,年蒸发量。 永城地区受地震影响不大,地震烈度小于 6 度。 井田地质特征 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 伏背斜的一部分,总体为一向西偏南的单斜构造,倾角平缓,一般为 176。 ~ 176。 井田内大部分区段发育有宽缓褶曲,局部地层走向和倾向有波状起伏现象。 本井田累计完成钻孔 335 个,进尺 米,其 中本队施工钻孔 305 个,外单位施工钻孔 30 个,精查钻孔 119 个,综合验收评级结果甲级 87个,占 %,乙级28个,占 %,丙级 4个,占 %。 全井田共穿煤层 729 层次,见煤点质量评级结果,甲级 249 个,占 %,乙级 479个,占 %,丙级 1个,占 %。 打薄打丢的煤层均经测井补救合格。 本井田的勘探类型为二类(偏简单)二型。 依据规范规定的工业指标及同设计部门的水平划分方案,选择块段法计算储量。 井田煤系地层概述及地质综合柱状 本井田含煤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 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如图 12。 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 井田内褶皱构造均属褶幅不大的隆起和凹陷。 主要有:蒋阁向斜(短轴向斜)、马岗背斜(短轴背斜)、城郊向斜,其位于永城县城东关及城厢乡之东,马岗背斜之西总体走向近南北,两翼倾角 10176。 左右,呈构造盆地状。 此外还有 F1 F5 两个断层, F14 断层位于井田边界,控制长度约 ,走向北东 80176。 左右,倾向北倾角70176。 ,为一北盘下降的正断层,中断落差较大约 65m。 F5 断层位于井田东部,控制长度约 5km,北端延出井田外趋于消失,走向 北北东 15176。 左右,倾向南东东,倾角80176。 ,为一东盘下降的正断层。 总之,北北东向断层构造居主导地位,其次是近东西向构造,局部发育有北西向构造。 总体构造特征是以宽缓褶皱为主,伴随一定数量的断裂构造,且多集中在表现明显的背、向斜两侧。 北部由于受小褶曲的影响,呈波状起伏,走向变化较大。 地层产状总趋势向南西西方向倾斜,地层倾角一般在˚~ ˚,个别地段(东南部蒋阁向斜一带)达 20˚~ 30˚。 褶皱和断裂构造呈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展布。 岩浆入侵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本井田的岩 浆岩与邻区相比,虽然种类不多,平均分布范围不大,但在岩体所及范围内的煤层煤质都有一定影响。 当岩浆岩进入煤系地层时,常会沿着较松软的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 20xx 届毕业设计(论文) 第 3 页 共 124 页 煤层侵入,使煤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本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二 2煤层影响不大,煤层基本上都可采。 晚古生代中基性岩浆岩活动比较强烈,并对煤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新生界松散层划分为四个含水层组及四个隔水层组,由于新生界底部砂层少,富水性又弱,与基岩之间有平均厚 的粘土隔水层,对矿床一般无充水影响。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是矿床主要直接充水的水源,但由 于井田内砂岩富水性很弱,渗透性差,径流滞缓,补给源不足,故对将来的矿床开采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 太原组上段灰岩是开采二 2煤层的间接充水含水层,二 2煤底板下距 K3( L11灰岩,平均厚 )平均距离 50m,距 L8灰岩(平均厚 )平均距离 80m, L8上距 L11一般平均在 30m 左右,其间又有泥岩,砂质泥岩相隔,基本无水力联系,因此,如不受断裂构造影响,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突水。 井田断层富水性微弱,具有一定的隔水性能,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大导水威胁。 综上所述,本井田是一个与外部水力联系微弱,补给不足 的较完整的独立水文地质单元,开采煤层远离地表水体,无流水影响,间接充水岩层“灰岩”虽然单位涌水量较大,局部在断层处有与煤层对接的可能性,如留好煤柱,远离断层,一般是不会突水的,本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矿井正常涌水量 180m3/h,考虑上段灰岩突水,最大涌水量为 200m3/h,目前矿井涌水量为 100m3/h。 煤层特征 煤层埋藏条件 本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有下二叠统山西组( P1s),煤层总厚度平均 ,总的含煤系数为 %。 下二叠统山西组( P1s)含二煤组,由 1~ 3个分层组成,分层编号从下至上分别为二 二 二 3,煤层平均总厚度为 ,含煤系数为 %。 下石盒子组( P1x)含三煤组,由 4~ 7 个分层组成,分层编号从下至上分别为三 三 2三 2三 三 、三 、 、 三 6及三 7。 煤层总厚度为 ,含煤系数为 %。 井田内二 三 三 2三 4煤层为可采煤层,详见《煤层情况一览表》。 煤层埋深大于 235m 时,煤层基本正常,但局部较深的部位有风化现象,参考邻区陈四楼井田所确定的风化带深度为 21m,故认为本井田风化带的深度为 20m 合适。 煤 的特征 三 1 煤层: 勘探厚度 ~ ,平均 3m,除局部煤层变薄、局部受冲刷缺失外,实见煤厚、结构与勘探阶段相符合,为全区可采煤层。 二 2 煤层: 勘探厚度 ~ ,平均 4m,为全区可采煤层。 二 2~三 1 煤层层间距最大 ,最小 ,平均 80m。 间距变异系数林南仓五矿 第 4 页 共 124 页 %。 井田东、西部间距较小,向中部逐渐增大。 在中部间距较大区中间又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间距缩小区。 首采煤层二 2煤层属低灰分,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易选的优质无烟煤。 首先可作为化工用煤,包括气化用煤及发生炉煤气用煤和 化肥用煤,其次作为动力用煤及民用燃料等。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表 11煤层情况一览 煤 组号 煤层编号 煤分 层 数 煤厚 最小~最大 平 均 (m) 间距 最小 ~ 最大 平 均 (m) 夹 矸 层 数 可 采 情 况 含 煤系 数 煤层稳定性 二煤组 二 3 1 ~ ~ 0 不可采 % 不稳定 二 2 1~2 ~ 4 0~1 全区可采 稳定 ~ 二 1 1~2 ~ 0~1 不可采 不稳定 三煤 三 1 1 ~ 3 ~ 0 全区可 采 稳定 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 20xx 届毕业设计(论文) 第 5 页 共 124 页 二2 ~ 4 ~ 山西组迭系生二古界 系 统 地 层 系 统地层及标志层名称柱 状煤层及标志层厚度m 间距m地层厚度 m太石炭原组系界城郊煤矿综合柱状图1 :10 007 0 0 .7 46 1 5 .6 03 1 5 .2 0 6 1 5 .3 05 1 5 .0 42 2 0 .4 05 0 .8 20. 2~0 .4 0 二1二3 ~ ~ 三1 ~ 3 ~ 图 12 地质综合柱状 林南仓五矿 第 6 页 共 124 页 表 12可采煤层煤质特征 注: 最小值~最大值 /算术平均值(样品个数) ( 1)煤层顶底板 三煤组煤层直接顶板,底板主要为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抗压强度一般小于 600kg/cm2(局部大于 600kg/cm2),稳定性差,管理有一定困难。 二 2煤层直接顶,底板多为细中粒砂岩,厚层状泥岩(厚度一般大于 5m),局部为砂质泥岩或落层状泥岩,抗压强度一般大于 600kg/cm2 ,岩石的完整性,稳定性较好,顶板易于管理,底板一般不易发生底鼓。 ( 2)瓦斯、煤尘等 井田 中各煤层沼气含量一般小于 3m /t,属低沼气矿井。 各煤层均无煤尘爆炸危险。 各煤层均属不自燃发火煤层。 煤的硬度系数为 f =。 ( 3)地温 井田内地温仅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井田的平均地浊梯度为 ,从地温梯度看,浅部地温梯度较高,深部地温梯度较低。 从 2二 煤层地温等值线图上看出,等温线与煤层底板等高线基本平行, 2二 煤层500m以浅的地温一般低于 26℃。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叙述矿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灾害、工农业发展情况,并且要简要说明矿区气候条件,包括年平均气温、最高温 度、最低温度、结冻期、冻土深度、降雨量、风向、风速等;同时具体交代了矿区地面河流、湖泊、沟渠的分布、洪水位记录、居民用水水源、水质情况等。 其次叙述了本区井田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井田地质特征、井田范围内地质构造、矿区水文地质情况。 这些井田的基本地质情况,是本矿设计的最基础资料,也是整个矿井规划总的基础。 煤层编号 煤质 牌号 原 煤 精 煤 Ad(%) (%) (MJ/kg) Ag(%) Vr(%) Cc(%) Hr(%) 二 2 WY ~ (178) ~ (8) ~ (155) ~ (147) ~ (145) ~ (98) ~ (101) TR ~ (4) ~ (8) ~ (4) ~ (4) ~ (5) ~ (3) ~ (3) 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 20xx 届毕业设计(论文) 第 7 页 共 124 页 最后叙述了矿区煤系地层情况、煤层的埋藏条件,包括煤层走 向、倾向和倾角变化,煤层露头深度及分化带深度;煤层层数、煤的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煤层的最大、最小和平均间距,煤层的稳定性、煤层特点、煤层编号和用途,煤层结构,全矿井以及各煤层瓦斯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及爆炸指数,煤的自燃倾向性。 林南仓五矿 第 8 页 共 124 页 2 井田境界及储量 井田境界 井田边界 在煤田划分为井田时,要保证各井田有合理的尺寸和境界,使煤田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煤田范围划分为井田的原则有 : 1) 井田的储量,煤层赋存情况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 2) 保证井田有合理尺寸; 3) 充分利用自然 条件进行划分,如地质构造(断层)等; 4) 合理规划矿井开采范围,处理好相邻矿井间的关系。 井田边界的特征 本井田的走向长度最小约 ,最大长度约 ,平均长度约。 井田的倾向长度最大约 ,最小长度约 ,平均长度约。 井田的水平宽度约。 经过测量井田的水平面积为约 ㎡。 矿井工业储量 井田勘探类型、钻孔及勘探分布 精查地质报告查明了本井田的煤层赋存情况、构造形态、煤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井田勘探类型 为中等。 工 业储量计算 经图纸实际测量和加和计算得井田面积为 14570850m2。 煤容重 为 t/m3,煤层倾角平均 7176。 ,煤 层总 厚平均为 7m。 井田范围内的煤炭储量是矿井设计的基本依据,煤炭工业储量由煤层面积、厚度及容重相乘所得,其计算公式一般为: Q=SMγ /cosα (21) 式中: Q—— 为井田工业储量, kt; S—— 井田面积, km2; M—— 煤层平均厚度, 7m; γ —— 煤的容重, t/m3, α —— 煤层平均倾角, 7176。 ; 则: Zc=14570850 7 176。 =。 本井田根据倾角相近共划分 22块计算井田面积和工业储量,过程如下表 21 矿井可采储量 计算可采储量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储量损失 ; 1)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2) 井田边界煤柱损失; 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 20xx 届毕业设计(论文) 第 9 页 共 124 页 3) 采煤方法所产生煤柱损失和断层煤柱损失; 4) 建筑物、河流、铁路等压煤损失; 5) 其它各种损失。 表 21 工业储量分块计算 α /176。 S/㎡ Q/t 1 350000 2 325000 3 1023750 4 549600 5 6 630000 7 907100 8 1355625 9 10 423000 11 249375 12 10 13 14 208800 15 16 489375 17 230350 18 18870291 19 1370250 20 1993475 21 488125 22 199500 总s = 2km 总Q = 井田内各保护煤柱 ( 1)井田边界保护。采矿毕业设计说明书终稿__林南仓(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乡镇均有种植, 其中一部分乡镇已经集中化、规模化种植, 但大 多数 乡镇 种植较为分散。 目前, ***境内 利用 甘薯 加工 薯类淀粉 和相关食品,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仅为三家,但日总加工 能力 不足500 公斤,加工规模小,生产自动化水平低。 邻近 ***的涪陵、武隆、石柱、忠县等地薯类淀粉加工 能力 也很 小 ,远不能满足市场 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
陷后再焊。 焊成凹形的角焊缝、焊缝金属与母材应平缓过渡。 焊缝结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焊缝出现裂纹时,焊工不得擅自处理,应查清原因,订出修补工艺后方可处理。 焊缝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两次,当超过两次时,应按返修工艺执行。 焊接完毕,焊工应清理焊缝表面熔渣及两侧的飞溅物,检查焊缝外观质量。 检查合格后应在工艺规定的焊缝及部位打上焊工钢印。 定位焊所采用的焊接材料型号,应与焊件材质相匹配
能力 1其他相关需求 (三)对项目评价及购买意向 项目所处区域了解程度 项目所处区域评价 购买意向 五、全国范围内可借鉴项目专项研究 (一)可借鉴项目界定 (二)可借鉴项目分析 基本情况 发展理念 主题概念 特色资源分析 旅游设施 地产产品开发方向 产品设计细节分析 客户群分析 (三)可借鉴要点分析 可借鉴项目成功要素 重慶(香港)中原营銷策劃顧問有限公司 CHONGQING(
米,虽然周边村庄无高大密集树木,但是仍无法满足点对点无线信号的传输高度,需要在其他站 点建设铁塔。 安 56 站,利用已有 40 米铁塔,对廊一联、安 28 站、廊南工区务二站各有1 条传输链路。 10 安 28 站,通过实地勘测,该站与其它站点距离都在 3km 以上,且周边有树木阻挡,因此需要建设 30 米高铁塔 1 座,并且需要塔基用地。 由于安 28 站与廊一联之间有一个高层小区阻挡
、大堂 设计 本次毕业设计方案的大堂及休息大厅和等候区域总共面积为 ㎡ ,面积约占整个建筑总面积的 1/8,可见大堂空间对于整个 快捷酒店 的重要作用。 当 客 人 抵达酒店后,首先看到的是 酒店的 入口部分,它给游客的第一印象 直接影响着游客对酒店的整体感觉,入口部分对于酒店来说,不仅是供客 人进出的通道,更是建筑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过度的空间,是整个公共空间序列的开始。 本方案的入口设计上
elopment, namely the 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rapid manufacturing tooling and prototype product, reduce the cost to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 surface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