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慈禧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⑵ 康有为逃往香港 , 梁启超逃往日本。 (3)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 , 史称 “ 戊戌六君子 ” (4)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 ,其余全部被废除。 保留的唯一的措施 京师大学堂旧址 北京大学 【 方法 】 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③袁世凯的出卖。 戊戌变法失败的 原因 ②各地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没有落实; 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顽固势力强大,对变法的 阻挠和破坏 ⑴客观原因: ④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戊戌变法失败的 原因 ①采取改良的办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⑴客观原因: ⑵主观原因: ⑤ 操之过急,急功冒进 ⑶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 原因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三 、戊戌余音 (变法的评价) 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 启蒙运动。 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戊戌维新时的改革方案,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历史意义: 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 爱国运动。 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 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性质: 既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爱国性)也 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启蒙性)又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进步性) 爱国: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民主: 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 启蒙: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积极作用 推动中国近代化 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西学变革成为时尚潮流 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 无力回天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 兴起 高潮 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 19C 60、 70年代) 成功 中国戊戌变法( 19末期) 失败 项目 明治维新( 19中) 成功 戊戌变法( 19末) 失败 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