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兼并与重组问题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许多不同种类。 按兼并地域可分为国内 兼并 和国际 兼并;按兼并时双方态度和兼并气氛,可分为善意兼并和恶意兼并;按兼并中企业间产业链关系可分为纵向兼并、横向兼并和纵横混 合型兼并;按兼并动因来分,可分为规模型兼并、功能型兼并、组合型兼并 、产 业型兼并、成就型兼并等;按照兼并 中的出资方式,又可分为管理层收购、杠杆收购、混合收购等等。 ③ 第二节 西方企业五次兼并重组浪潮 ④ 及特点 一、西方企业第一次兼并重组浪潮 及特点 20 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体制有了明显的改进与提高,而有更强的能力来支配生产要素资源 ,这时就出现了对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客观要求,集中资源、做大企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作坊并入企业,企业聚成集团,约有 40%的美国公司加入兼并 活动。 3000 个公司消失了,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几十个控制各个行业的巨型企业巨头。 铁路、电力、煤炭、钢铁、石油等工业革命的主导要素,被千百万个相关的中小企业迅速横向积聚而造就了集中的“行业”,而行业的形成又激发了巨大的向心力,进一步融合了具有相近生产工艺、相同商品及市场的企业。 从中 可以看出第一次兼并 浪潮主要以铁路、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全美国制造业 40%的公司都 参与了某种形式的联合,这些兼并 导致以商品为中心的 行业垄断成为首次企业兼并 浪潮的典型表征。 二、西方 企 业 第二 次 兼并重组浪潮 及特点 ③ 姚立根 ,牛贵霞 .现代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分析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2):5153. ④ 姚立中 .西方企业并购与国有企业并购差异的经济学解释 [J].当代财经 ,2020,(3):7678,81. 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0 第一次兼并浪潮过后 ( 20 世纪 30 年代) ,石油、钢铁和电力等工业继续扩张。 市场的发达与经济的丰富,不仅使企业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日趋复杂,而且 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日益突出。 跨行业的联合与兼并 就成为行业巨头们下一步寻求的目标。 据统计,在 19261930 年间,大约 4600 家公司展开了新一轮的兼并活动,纷纷在其产品的上下游工序,在其市场的左邻右舍上做兼并 文章。 特别是在 1929 年大萧条之前,企业实力强弱转化激烈,兼并 更为火热。 整个美国大约有 200 个公司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 50%左右,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的“寡头垄断”经济。 这个时期的“寡头们”所垄断的行业也不再以前的煤、电、油、化工等简单的工业产品,而是更为综合的诸如运输、通讯、商业及金融等,包括系列 商品与服务的综合性行业。 而且,金融界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对于这次兼并 浪潮贡献特别重要, 60%的企业兼并 是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的,或者是上市收购,或者是收购上市,或者是股票交易收购。 兼并使投资银行家们获得暴利,而银行信用也推波助澜大举进 入兼并。 第二次兼并浪潮的特点是: 跨行业的纵 向兼并 成寡头垄断成为第二次企业兼并 浪潮的主要表征。 就是在这次浪潮中,企业的资本结构形成了新的模式,即从简单的股份公司制,变为金字塔式的复合股份公司制。 控股公司由此产生,其能够充分利用杠杆的原理,通过逐级控股,衍生出一系列 子孙,从而保证发起股东以很少的资本控制巨大的资源,对于进一步的兼并 行为、公司组织管理体制乃至全社会的经济结构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 、西方企业 第三 次兼并重组浪潮 及特点 第二次兼并 浪潮的后 20 多年里 (二战时期) ,由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及医治其所带 来的创伤,整个世界的经济处于低潮,因而兼并 活动很少进行。 战后技术进步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在不断的推动美国企业界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界也充分肯定企业集团的规模与增长曲线成正比,鼓励新一代职业管理者运用金融技巧调节企业规模。 在这个时期,管理技艺被视为不局限于任何行业。 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管理专家亦是无所不能的天才。 这种信念支配了一大批非产业资本家出身的管理者发动一系列的企业并购战争。 他们更为关注跨行业的收购,对于行业之间的商业相关程 度则基本不考滤。 本次兼并浪潮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及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这次兼并和前两次相比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企业兼并的形式朝混合兼并方向发展,兼并中大规模的兼并不多,主要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兼并 ,企业的活动范围扩展到许多原来毫不相干的生产经营领域,旨在发挥资本 规模经济的多元兼并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1 成为第三次企业兼并 浪潮的特点。 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再一次发生重大转变,在美国企业发展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 、西方企业 第四 次兼并重组浪潮 及特点 整个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使企业家们承受了狂热企业并购的恶果。 这种集团的金融运作与企业实业经营严重脱节,形成大企业综合症。 企业效 益低下,经营成本上升,内部官僚林立,缺乏创新动力,甚至集团内部经济利益多元 化,互相掣肘。 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下,美国大企业多数进入了一个无所作为的冬眠状态。 股票价格虽时涨时落,但总的来说公司的市场价格一直低于其资产的重置成本,因此在股票市场上收购公司要比新建企业合算得多。 由此美国经济进入了了一个长期扩张期,一些公司开始通过收购股票来推动企业的兼并。 一批活跃在华尔街的金融专家针对企业集团的弱点,展开了新一轮攻击。 这批号称为“金融买家”的人物,在分析目标公司的现金流量之后,确定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 之差额,迅速组织银团负债融资,收购公司并取得控股权;再雇佣该行业管理专家,以最佳的市场取向和利润平衡点肢解公司,重组公司结构,给予管理者以股权,然后监督经营,在获得利润后,将公司售出。 本次兼并浪潮的最主要特点是: 这次的“融资兼并” ,指的不是金融集团在股权或管理权上的控制,而是指收购者最终目的不是管理企业而是能在企业买卖中获利。 兼并 中普遍进行资产剥离是此次兼并 重要特征。 由于大部分收购是整体收购,被收购企业构成中既有收购者垂涎的部门,也有因不适合本企业或为了偿还债务而打算卖掉的部门。 于是,与公司核心业务无关的 业务部门都被剥离掉。 同时,在第四次兼并 浪潮中,由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金融行业也进行了重组,包括行业内部的合并,允许开展跨州银行业务,产品扩张型收购,市场扩张收购以及纯粹的混合收购。 庞大的规模可以使金融机构利用其在数据处理,后勤管理,信托管理以及贷款和融资上的规模经济来为大规模的负债并购提供融资保障。 五 、西方企业 第五 次兼并重组浪潮 及特点 到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再一 次破坏了既存的经济格局,摧生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第五次企业兼并 浪潮。 在此期间,企业间的超大规模并购风 起云涌,层出不穷,跨国并购也纷纷出台。 参与这一次兼并浪潮的企业都着眼于战略利益,以占有更大市场份额,提高公司效率,夺取核心产业价值控制权是主要动机。 他们在集中精力搞好主业的同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2 时,选择行业相关或能与之形成互补优势的企业合并,并且将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门剥离掉。 在美国, 1993 年初至 1997 年底的短短 5 年间,有 20200亿美元的资产易手, 1998 年 4 月 6 日,美国旅行者集团和花旗银行合并,交易价值达 700 亿美元,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之一。 美洲银行以 60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国民银行,组成横跨东西海岸的最大 的商业银行,总资产达5700 亿美元; 11 月 30 日,一直想进入美国投资银行市场的德意志银行以 101亿美元的现金收购美国信托银行组成全世界总资产最大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 据统计在整个 90 年代全球金融企业之间的兼并 总价值近 兆亿美元,几乎 每周都会传出大型银行、基金公司或保险公司并购的消息,金融业的兼并 格外引 人注目,原因之一是金融行业经营出现困难,通过兼并 裁减分支机构和员工,以降低成本;二是为了全方位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增强竞争能力。 全球金融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不仅能提供存贷款业 务,而且还能提供证券、保险等投资方面的服务,金融业向合业经营、超大规模方向发展。 在金融企业兼并 风起云涌之际,美国工业界的兼并 也高潮迭起。 1998 年 4月 7 日,德国汽车业巨头戴姆勒 — 奔驰以 380 亿美元换股收购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成为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5 月 11 日,美国西海岸最大电话公司 SBC 通讯公司,为扩大其市话业务并介入长话业务,以 620 亿美元并购美国中部最大电讯公司美国技术公司; 6 月 24 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 480 亿美元收购远程通讯公司开拓其互联网业务。 7 月 28 日,贝尔大西洋公司增发528 亿美 元股票以股票收购形式全面收购美国全球通讯公司,使贝尔大西洋公司的市话和无线通讯业务与美国全球通讯的市话、长话、无线通信和互联网业务组合在一起; 8 月 11 日,英国石油公司以 480 亿美元收购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组成当时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 12 月 1 日,埃克森石油公司以 800 亿美元并购美孚石油公司,组成一个市值达 2380 亿美元、销售额近 1800 亿美元的跨国公司。 在最近的第五次兼并 浪潮中 所体现的特点是,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不断突破传统理论中的企业边界,通过大型企业兼并产生出许多巨型企业、超大型企业。 西方企业经历了 20 世纪 90 年代兼并 高潮之后形成的特大企业,在技术、市场竞 争、人员等方面更具有了优势。 主要表现为:规模巨大、波及面广、兼并 己跨越 国界、兼并形式多样、兼并快捷、金融买家与实业经营者界限模糊、兼并 观念己深入人心。 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3 第三 节 西方企业五次兼并重组浪潮 启示 纵观西方企业的五次兼并浪潮,可以看出企业兼并 活动正在从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企业制度演化、行业变迁行为演 化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 兼并的范围、规模、地域都在不断的扩大,全球性大规模战略兼并层出不穷,战略兼并 将基于全球经济的资源配置与行业竞 争,以空前的融资能力与管理技艺,在更大的经济区域与企业集团总量上,进行更为复杂的整合,并建立全新的运营标准。 战略收购的展开同时就是一系列全球经济格局的并购过程的开始,这也是未来 21 世纪的全球经济新格局的特点之一。 所以做好国内企业兼并工作是国内企业进军全球市场的关键和铺垫,只有做好了国内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才能使民族企业立于国际市场的不败之林。 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4 第 三 章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 工业 现状及兼并重组 分析 第一节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工业已经走过 50 多年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汽车制造、商贸流通、综合服务相结合的汽车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汽车工业白手起家,经过初步的发展在 60 年代形成了以载货车和越野车为主的产品体系。 该阶段汽车工业发展速度缓慢,汽车生产厂家布局分散、规模小、成本高,到 1978 年,我国汽车产量仅为 15 万辆。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大了对汽车工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了微型车、轻型车 、轿车、重型车生产厂家的建设,改善了产品结构并迅速提高了汽车产品产量,到 1990 年我国各类汽车总产量已超过 50 万辆。 进入 90 年代,我国汽车工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汽车产量迅速增长。 从总体上看,中国汽车工业当前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产业的发展进程一般来说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进入阶段,率先进入的企业将分享供不应求而产生的丰厚利润;第二阶段是低成本阶段,供过于求态势下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资源降低成本,以求生存,在企业分化中取得有利位置;第三阶段是创新阶段,在成 本降低余地不大的条件下,企业将重点转向技术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产生的差异而赢得优势。 我国汽车近年来的良好盈利水平,无疑对于大量行业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这也说明中国目前的汽车制造业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中,是一个高利润吸引下外部投资不断进入的时期。 由于汽车产业政策的限制,民营资本一直很难涉足以轿车为代表的主流汽车市场,浙江吉利汽车曾经是非国有汽车企业的唯一的例外。 但到了 2020 年初,有世界“电池大王”之称的比亚迪出资 2700 万元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77%的股份,成为了继吉利集团之后, 进军轿车业的第二家民营企业,由此开创了民营资本在公告制下进军轿车的先例。 随着民营私人资本迅速积聚壮大,为能争食汽车的高额利润,它们纷纷投身汽车行业。 比亚迪、宁波华翔、浙江中誉等通过股权收购进 入 汽车制造业,正是这种新生力量的代表。 家电行业企业也被吸引开始进入汽车行业。 家电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家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厚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