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公路标段施工图设计毕业设计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曲线。 (2)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平曲线半径如果不大于1000m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的1020倍,平曲线800m竖曲线最好取1600m。 (3)平曲线缓而长,纵断面破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平曲线可包含多个竖曲线。 (4)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竖曲线纵断面上两个坡段转折处,为了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的要求需要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线性有圆曲线和抛物线,在使用范围上二者差别不大,但在设计和计算上抛物线比圆曲线方便。 本设计采用抛物线形竖曲线。 (1)考虑缓和曲线冲击作用,即缓和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考虑旅客舒适及视觉平顺性要求,采用a=,Lmin=v2w/。 (2)考虑时间行程不过短,最短满足3s行程。 Lmin=v/。 (3)满足视距的要求。 本设计在变坡点处设一个竖曲线,竖曲线半径取10000m。 (1)竖曲线1:变坡点桩号:K0+365,竖曲线半径 R=10000m①计算竖曲线要素 ()曲线长 ()切线长 ()外距 ()②计算设计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高程竖曲线2:变坡点桩号:K1+760,竖曲线半径 R=10000m①计算竖曲线要素 ()曲线长 ()切线长 ()外距 ()②计算设计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高程竖曲线2:变坡点桩号:K2+700,竖曲线半径 R=3000m①计算竖曲线要素 ()曲线长 ()切线长 ()外距 ()②计算设计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高程所设置的竖曲线在平面上均处于直线段上,切竖曲线半径足够大能够满足视距要求。 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组成及其类型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个点沿法向的处置剖面。 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横断面组成主要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边坡、排水设施(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根据需要可能还有变速车道和碎落台等。 本次设计各指标汇总如下: 横断面设计指标车道 :路拱横坡2﹪土路肩:,坡度4﹪边沟:,坡度1:1硬路肩: ,坡度2﹪路堤边坡:1:中间带:2m路堑边坡:1:1路缘带:路基宽度:为了路面便于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称为路拱。 其形式有抛物线型、折现型。 高等级公路一般采用直线接抛物线型路拱。 此外,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由于其路面较宽,当此路面处于降水交大的地区时路拱应采用高值,本设计采用2﹪直线型路拱。 指的是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为保持车行道的功能和临时停车使用,并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承。 路肩的作用如下: ①保护行车道等主要结构的稳定; ②为发生机械故障或遇到紧急情况的车辆需要临时停车提供位置; ③提供侧向余宽,有利于安全,增加舒适感; ④可供行人、自行车通行; 埋设地下管道的场地。 路肩从构造上又可分为硬路肩、土路肩。 硬路肩是指进行了铺装的路肩,它可以承受汽车荷载的作用力,在混合交通的公路上便于非机动车、行人通行。 在填方路段,如果采用集中排水方式,为使路肩能汇集路面积水,在路肩边缘应设置缘石。 土路肩是指不加铺装的土质路肩,它起保护路面和路基的作用,并提供侧向余宽。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当采用分离式断面时,行车道左侧应设硬路肩。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有条件时宜采用≥。 公路中间带由分隔带和路缘带组成,分隔带以路缘石线等设施分界,在构造上起到分隔往返交通的作用。 在分隔带的两侧设置路缘带。 路缘带既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又增加行车安全,还能保证行车所必需的侧向余宽,提高行车道的使用效率。 (1)将上、下行车流分开,防止车祸,又能减少公路中心线附近的交通阻力。 (2)可作设置公路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没施的场地。 (3)设置一定宽度的中间带并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眩目,还可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 根据行车道以外的侧向余宽、防止驶入对向行车道的护栏、种植、防眩网、被交公路的桥墩等所需的设置带宽度而定的。 《标准》规定的最小中间带宽度随公路等级、~,城市道路规定与公路大致相同。 4 .边沟指的是为汇集和排除路面、路肩及边坡的流水,在路基两侧设置的水沟。 边沟设置于挖方地段和填土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路段。 其形式可分为L形边沟、梯形、碟形、三角形、矩形或U形边沟,又分为明沟和加设盖板的暗沟等多种形式,多为石块砌成,边沟可与路缘石结合为一整体。 边沟示意图一般在挖方地段都要设边沟,全挖的则两边都要,半填半挖的,小于最小填土高度的地段也要设边沟,保证地下水或地表水在最小填土高度以下。 截水沟一般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地点,用以拦截并排除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减轻边沟的水流负担,保证挖方边坡和填方坡脚不受流水冲刷。 截水沟下方一侧,可堆置挖沟的土方,做成顶部向沟倾斜2%的土台。 山坡填方路段可能遭到土方水流的破坏作用,此时必须设置截水沟,一拦截山坡水流保护路堤。 截水沟示意图截水沟的横断面形式,一般为梯形沟的边坡坡度,因岩土条件而定,一般采用1:—1:,沟深h按设计流量而定。 截水沟的位置,应尽量与绝大多数地面水流方向垂直,以提高截水效能和缩短沟的长度。 截水沟水流不应引入边沟,当必须引入时,应增大边沟横断面,并进行防护。 %以上的纵坡。 截水沟的长度以200—500m为宜。 横断面设计步骤 ⑴根据外业横断面测量资料点绘横断地面线。 ⑵根据路线及路基资料,将横断面的填挖值及有关资料(如路基宽度、加宽值、超高横坡、缓和段长度、平曲线半径等)抄于相应桩号的断面上。 ⑶根据地质调查资料,示出土石界限、设计边坡度,并确定边沟形状和尺寸。 ⑷绘横断面设计线,又叫“戴帽子”。 设计线应包括路基边沟、边坡、截水沟、加固及防护工程、护坡道、碎落台、视距台等,在弯道上的断面还应示出超高、加宽等。 一般直线上的断面可不示出路拱坡度。 ⑸计算横断面面积(含填、挖方面积),并填于图上。 由图计算并填写逐桩占地宽度表、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计算表及公里路基土石方数量汇总表。 平曲线加宽设计《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当R≤250m时,应对行车道内侧进行加宽,路面加宽时路基一般也同时加宽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三类加宽值。 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二类加宽值。 指的是设置平曲线加宽时,从加宽值为零逐渐加宽到全加宽值的过渡段。 当公路上设置超高时,加宽缓和段与超高缓和段的长度相等;不设超高时,加宽缓和长度在一般情况下为10m,困难情况可减至5m。 (1)比例过渡也称为线性过度,是在加宽的过渡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正比例逐渐加宽的一种方式,适合二、三、四级公路。 (2)高次抛物线过渡再加宽过渡段内插入一条高次抛物线。 (3)插入二次抛物线过渡段对于设有过渡段的曲线的公路弯道,安ZH和HY点处插入一条二次抛物线。 之后,过渡段的长度有所增加。 二次抛物线的切线长,Lj50米时,T=10米。 Lj50米时可取T=5米,其余同前。 由于本设计最小平曲线半径为700米大于250米,故无需加宽设计。 超高设计超高指的是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受横向力或离心力作用会产生滑移或倾覆,为抵消车辆在圆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保证汽车能安全、稳定、满足设计速度和经济、舒适地通过圆曲线,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 由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力的平衡方程式,可得公式:计算超高,先要确定横向力系数值,当设计速度为100km/h时,的拟合公式: 速度v是驾驶员根据路况和环境条件变化实际采用的行驶速度,计算时,速度v应采用实际行驶速度,约为设计速度的70%~90%。 本设计采用90%v,即90km/h。 计算横向力值与超高值圆曲线半径R(m)横向力系数值超高值(%)700本设计公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并且是有中间带的公路,所以该设计超高方式是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即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 超高计算公式如下表: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超高位置计算公式X距离处行车道横坡值备注外侧C(b1+B+b2)ix1. 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2. 设计高程为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的高程3. 加宽值bx按加宽计算公式计算4. 当x=Lx时,为圆曲线上的超高值D0内侧D0C(b1+B+bx+b2)ixDDCijijigig 超高计算点位置图 上表中符号如下: B左侧(或右侧)行车道宽度,m; b1左侧路缘带宽度,m; b2左侧路缘带宽度,m; bxx距离处路基加宽值,m; ih超高横坡度; iG路拱横坡度; x超高缓和段中任意一点至超高缓和段起点的距离,m。 超高的计算 超高过渡起点 K2+562 超高过渡终点 K2+682K2+582处:外侧C=,ix=%;内侧C=,ix=%。 K2+602处:外侧C=,ix=%;内侧C=,ix=%。 K2+622处:外侧C=,ix=%;内侧C=,ix=%。 K2+642处:外侧C=,ix=%;内侧C=,ix=%。 K2+662处:外侧C=,ix=%;内侧C=,ix=%。 HY K2+682处:外侧C=,ix=%;内侧C=,ix=%。 YH K2+682外侧C=,ix=%,内侧C=,ix=%。 土石方的计算和调配 ⑴土石方调配应按先横向后纵向的次序进行。 ⑵纵向调运的最远距离一般应小于经济运距(按费用经济计算的纵向调运的最大限度距离叫经济运距)。 ⑶土石方调运的方向应考虑桥涵位置和路线纵坡对施工运输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不跨越深沟和少做上坡调运。 ⑷借方、弃土方应与借土还田,整地建田相结合,尽量少占田地,减少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取土和弃土地点应事先同地方商量。 ⑸不同性质的土石应分别调配。 回头曲线路段的土石调运,要优先考虑上下线的竖向调运。 土石方调配方法有多种,如累积曲线法、调配图法、表格调配法等,由于表格调配法不需单独绘图,直接在土石方表上调配,具有方法简单,调配清晰的优点,是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的方法。 表格调配法又可有逐桩调运和分段调运两种方式。 一般采用分段调用,表格调配法的方法步骤如下:⑴准备工作调配前先要对土石方计算惊醒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 调配前应将可能影响调配的桥涵位置、陡坡、深沟、借土位置、弃土位置等条件表于表旁,借调配时考虑。 ⑵横向调运即计算本桩利用、填缺、挖余,以石代土时填入土方栏,并用符号区分。 ⑶纵向调运确定经济运距:根据填缺、挖余情况结合调运条件拟定调配方案,确定调运方向和调运起讫点,并用箭头表示。 计算调运数量和运距:调配的运距是指计价运距,就是调运挖方中心到填方中心的距离见区免费运距⑷计算借方数量、废方数量和总运量 借方数量=填缺—纵向调入本桩的数量 废方数量=挖余—纵向调出本桩的数量 总运量=纵向调运量+废方调运量+借方调运量 ⑸复核 横向调运复核: 填方=本桩利用+填缺 挖方=本桩利用+挖余 纵向调运复核: 填缺=纵向调运方+借方 挖余+纵向调运方+废方 总调运量复核: 挖方+借方=填方+借方 以上复核一般是按逐页小计进行的,最后应按每公里合计复核。 (6)计算计价土石方 计价土石方=挖方数量+借方数量。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3章 路基设计3 路基设计 路基设计 由横断面设计(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部分及设计任务书可知,其中行车道为4=,中间带为2m,硬路肩宽度为32=,2=。 路面横坡为2%,土路肩横坡为4%。 本设计地下水位相对较深,地表无积水。 因此路基处于干燥状态,无最小填土高度要求。 由横断面设计可知(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本设计路基边坡由于路基填土高度均小于20m,且采用1:,且由于该段公路填挖高度不超高20m,故不需要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 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要求,如下表: 路基压实度 填挖类别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 路基压实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零填及 挖方路基0~ —0~ ≥96 填方0~ ≥96~ ≥94> ≥93 注:①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 ②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一级公路标段施工图设计毕业设计计算书(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③层 ( O) :岩性为奥陶系嵛山组灰岩,呈强~弱风化状态。 沉螺池(桩号 3+100 处) ①层 (Q4al):重粉质壤土夹砾石,灰黄色、可塑状,砾石直径一般小于 ,主要分布于渠道沿线,中等压缩性,层厚~。 ②层 ( O) :岩性为奥陶系嵛山组灰岩,呈强~弱风化状态。 朱冲水库灌区 干渠(桩号 3+527~ 9+573 段) 根据勘察资料,揭露的地层从上到下分述如下: ①层 (Q4al)
吊装 就位组装 校正固定 电缆敷设 质量检查、盖桥架盖板 安装质量检查、验收 中国石油四川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 21/8万吨 /年 丁辛醇 装置仪表安装施工方案 11 . 安装位置的定位划线 桥架的走向、方位和标高 ,在施工图中 ,均有详细的标注 ,施工时必须严格遵守 ,以免与工艺管道的施工发生碰撞。 因此,在桥架就位安装前,应对其安装位置进行 定位划线,以加快桥架准确、安全的就位
输送及灌筑的容许最小速度, 以 m3/ h 计; S──灌筑的面积,以 m2计; h──灌筑层的厚度,以 m 计; t──所用水泥的初凝时间,以 小时计。 3) 主墩墩身混凝土体积大,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加强养护,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使混凝土产生裂纹,影响桥墩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4) 墩身主筋同一截面接头不超过 50%,且需错开 35d。 钢筋连接采用 直螺纹 机械连接。 5)
( 21) 式中的 K0为材料的应变系数, 为应变片的应变值。 从式( 21)中可知,当 K0为定值时,只要测得 RR/ 的值,就可以得到相应的 值。 然后根据 E 求得应力 的大小。 其中 E 为弹性模量。 在应变式传感器中,经常是将四个应变片成对的横向或者纵向粘贴在弹性元件上,这样应变就可以感受到弹性元件上的压缩和拉伸变形。 将四个应变片接成某种形式的电桥电路
毛后,覆盖草袋养生。 防撞护栏的施工 采用大幅定型钢模,分节加工制作,支立模采用对拉螺栓与支护相结合固定,钢筋与梁板预埋钢筋焊接成整体。 砼在搅拌站集中拌合,砼罐车运输,砼输送泵入模施工。 注意预埋件安装牢固,位置 正确。 防撞护栏在施工中注意预留泄水孔除应采取合理的工艺控制方法保证质量外,施工的重点是控制好线型和标高两个方面,使其协调一致,平顺、美观。 桥梁搭板施工
的有线通信系统 都可以用本课题所研究的模式所替代 ,而且系统 还可以 应用到 更广的范围内。 所以 本论文结构 安排 如下 : 第 1 章 :绪论。 主要讲解本课题所 研究背景 和 意义,阐述本课题的国内外 发展 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及本文所 要去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 2 章: ZigBee 技术介绍。 通过和其他短距离通信方式对比 详细的介绍 了 ZigBee技术的特点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