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外环路2-15米框架桥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HRB335 钢筋 ,直径Φ 16mm,除上下各设一根外中部每隔 2m设一根。 护壁钢筋采用 HPB235 钢筋 网片 ,直径为Φ 10mm,纵横向间距10cm,共设 2 层。 衡茶吉铁路 HCJ3 标段 施工 方案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 中铁电化局 衡茶吉铁路工程指挥部 第 8 页 共 19 页 既有京广下行线既有京广下行线既有站线 既有站线井冈山 衡阳 图 6:防护桩平面 布置图 1 2 3 4 5 6 7 8 图 7:防护桩桩长布置图 防护桩施工 : 、施工准备 A、挖孔桩施工前要精确测定桩位,清理好桩位周围,做好防护设施。 B、枕木围护。 挖孔桩开挖前在井口用枕木围 30cm 围堰以策安衡茶吉铁路 HCJ3 标段 施工 方案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 中铁电化局 衡茶吉铁路工程指挥部 第 9 页 共 19 页 全。 C、修建出碴道路。 第一节护壁混凝土灌筑完后,在井口附近修建临时道路,供运输弃碴。 D、配备齐全所需的机具、器材、照明及人员上下设施。 、桩身开挖 A、井口部分。 根据桩身井口段土质情况将井口挖至 深时,立模灌筑第一节混凝 土护壁,或采用下预制井圈来防护。 此节护壁在井口 高度范围内壁厚 30cm 形成锁口,以下为 10cm。 顶面要平整,并高出原地面 30cm,用来防止下节井壁开挖时井口沉陷以及防止土、石杂物滚入孔内伤人。 B、桩井挖土。 采取 人工 边挖边护的方法 , 严禁爆破。 每节开挖深度视地质情况确定。 每次井壁开挖及衬砌立模,均要从井口吊线测量,以防止超挖欠挖及护壁偏斜。 每挖深 后,沿井壁立模灌注一节混凝土护壁,形成框架。 护壁厚度为 20cm,强度为 C20,两节护壁之间留 10cmm 缺口 ,以便灌注施工,为加速混凝土凝结,可掺入速凝剂。 C、井内采用人工装土,使用 手动 卷扬机及吊桶做提升设备,井上设专人指挥,将吊桶直接提升到井口,人工抬出运走。 D、护壁支撑。 为保证桩井开挖的施工安全应逐段灌注混凝土护壁,同时避免在土石层变化处分节。 在立模灌注每节混凝土前,先要清除井壁上的浮土和松动土块,使护壁混凝土紧贴井壁。 每节开挖要在上节护壁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而且不宜过深,以免上节护壁悬空过高。 衡茶吉铁路 HCJ3 标段 施工 方案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 中铁电化局 衡茶吉铁路工程指挥部 第 10 页 共 19 页 灌注护壁混凝土利用人工运输,通过溜槽入模。 灌注混凝土时,每两节护壁之间留出缺口,待拆模后用干硬性混凝土填塞抹平。 E、桩身开挖必须严格遵守《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 术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 各工序必须有安全员亲临现场负责。 F、施工时井口四周必须设防护栅栏,各种材料及施工器材距井口有一定距离,且井口设防护盖板,以防物件落入井内伤人。 G、挖孔工人必须配戴安全帽、安全绳,必要时搭设掩体。 提升设 备要经常检查。 挖孔工作暂停 时 ,孔口必须罩盖。 H、作业时电器部位一定要有接地装置,防止漏电。 井下照明必须使用安全电压。 I、 单根 孔桩挖掘及支撑护壁两道工序连续作业,中途不得停顿,以防坍 塌 , 开挖后必须及时灌注护壁。 两相邻挖孔桩严禁同时开挖。 J、 挖 桩 过程中,经常检查孔径尺寸 及垂直度。 K、 孔内 护壁上应 安设牢固可靠的安全 钢爬梯(可用钢筋制作,与护壁内钢筋网片连接,间距 50cm) ,以便于 施工人员上下。 L、 孔桩开挖过程中,应保证孔内通风换气,经常检查有害气体浓度,注意防水、防坍,以确保施工人员及桩孔开挖的安全。 、 灌注桩身混凝土 A、桩身材料。 C30 混凝土,严格按设计混凝土标号控制好配合比,混凝土原材料要符合《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要求。 B、清孔:一是清楚孔底虚土及杂物。 二是清除护壁上的杂物。 衡茶吉铁路 HCJ3 标段 施工 方案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 中铁电化局 衡茶吉铁路工程指挥部 第 11 页 共 19 页 C、灌注混凝土 吊车利用吊斗将混凝土吊到孔口上方,安装串筒,人工 灌注。 混凝土使用振捣器人工捣实,一次连续灌注完毕。 、 钢筋笼的制作及安装: 因既有线为电气化铁路,防护桩紧邻既有线,钢筋笼采用孔内人工安装。 A、 采用箍筋成型的方法,在钢筋笼两端及一个中部箍筋或加强箍筋内围将主筋位置作上记号,依次将主筋与它们焊牢,然后再绑扎其他箍筋及加强箍筋。 B、 为保证基桩的保护层厚度,在钢筋笼的每隔 2米的同一截面上各焊接一个“耳环”,耳环钢筋直径Φ 10 C、 钢筋笼定位标高准确,允许偏差177。 5cm。 、 注意事项: A、 防护桩的孔径、位置及深度必须按 批复 方案要求进 行施工。 B、 孔口 锁口要高于路基 30 厘米,以防石 碴掉入孔内。 C、 孔桩挖 好后, 应及时灌注砼。 D、 孔下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出土用的 钢。跨外环路2-15米框架桥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