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 号钻孔(推测为水塘淤泥),厚度 ,顶界标高。 深灰色,流塑,含腐殖质、有机质。 粉质粘土、粉土:除 ZK ZK7 号两个钻孔外,其余钻孔均有见及,厚度 ~ ,顶界标高 ~ ,粉质粘土呈灰黄色、灰红色,可塑,粘性较强,粉土呈灰黄色、灰红色,中密,很湿,多为粉质粘土含粉砂相变而成。 13 淤泥、淤泥质土:为线路内软弱土层各号钻孔均有见及,厚度~ ,顶界标高 ~。 深灰 色,流塑,粘滑,污手,含腐殖质、有机质。 粉质粘土:仅见于 ZK ZK5 号两个孔一带,层厚 ~ ,顶界标高 ~。 浅灰色、灰白色,可塑,粘性强。 粉砂:仅见于 ZK6~ ZK8 三个钻孔一带,揭露层厚 ~ ,顶界标高 ~。 灰色、灰黄色,中密,饱和,分选稍好。 砾砂:局部分布,仅 ZK1 号钻孔有揭露,揭露层厚 ,顶界标高 ,灰色、灰白色,密实、饱和,砾径 ~ 之间,次圆状,含泥质。 残积土(Q el) 残积粉质粘土、残积砂土:仅于 ZK ZK3 号钻孔见及该层,揭露厚度 ~ ,顶界标高 ~。 残积粉质粘土呈灰红色,可塑~硬塑,具粘性,由泥质粉砂质泥岩风化残积而成;残积砂土呈浅灰白色,中密,饱和,以中砂为主,由砂岩风化残积而成。 下第三系( E)基岩 强风化基岩:仅于 ZK2 号孔一带有揭露,揭露层厚 ,顶界标高。 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为泥岩。 灰红色,岩芯半岩半土状,多呈短柱状,岩层中厚层状。 岩质较软,易折断,易捏碎。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评价 场地类别的确定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的第 节条文及勘察结果,本建筑场地土层主要由人工填土、第四系冲积层组成,场地内 ZK2~ ZK8 号孔一带发育厚度为 ~ 的软弱土层,场地 14 土类型为软弱土~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Ⅱ~Ⅲ类,场地处于抗震不利地段。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路线所经地段,地震活动相对较弱,活动频度较低。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中附录 A 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20)的规定,线路所经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砂土液化判别 为查明液化砂土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的规定,在地震基本烈度≥ 7 度的地区,对处于地面以下 20m范围内的饱和砂土,应判定其在地震作用下液化的可能。 本场地第 6 层粉砂呈中密状,局部发育,且埋深大于 20m,不予判别。 水文地质及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性的评价 通过对钻孔地下水位的观测,地下水相对稳定水位埋深为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第 6 层粉砂及第 7 层 砾砂中,为孔隙中微承压水。 场地内粉砂、砾砂层局部发育,地下水不丰富。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影响,勘察期间天气以晴朗为主,偶遇阵雨,河涌水位较低,如遇较大降水,河涌水位上涨,对场地地下水位有较大影响。 本次勘察于 ZK7 号钻孔中取地下水化学分析样 1 件,水质化学分析结果详见表 51。 表 51 工程水化学分析结果表 15 样号 PH 单位:ρ (Bz177。 )/( mgL1) Cl SO42 NO3 HCO3 CO32 OH ZK7 样号 单位:ρ( Bz177。 ) /(mgL1) 游离 CO2 侵蚀 CO2 Ca2+ Mg2+ K++Na+ NH4+ 总矿化度 ZK7 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附录 D 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判别,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为 HCO3•SO4- Ca•Na,地下水环境类别为Ⅱ类,环境水在各类环境中不具结晶类腐蚀性,在弱透水土层环境中均不具酸型腐蚀性、碳酸型腐蚀性及 微矿化水型腐蚀,在各类环境介质中也不具有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地下水总矿化度为 ~ ,显示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沿线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本段地貌上属第四系冲淤积平原和错落残丘,地貌上不存在泥石流、水库坍岸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调查及勘察期间未发现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及历史地震活动记录表明本区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活动频度较低地区。 场地内不良地质主要为软弱土层。 K0+500~ K2+900 段淤泥、淤泥质土埋藏较浅,厚度大, 需进行软基处理,处理方法可采用袋装砂井或深层搅拌桩法。 可选用第 5 层粉质粘土做为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东部可选用第 6 层粉砂做为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 16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建议 场地内 ZK2~ ZK8 号孔一带发育厚度为 ~ 的淤泥、淤泥质土层,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中软土,按经验确定场地类别为Ⅱ~Ⅲ类。 第 4 层淤泥、淤泥质土层在场地中西部发育广泛,埋藏浅,厚度大,属高压缩性软弱土层,为不良地质现象。 场地处于抗震不利地段。 改造场地基岩由下第三系泥质粉砂岩为主,岩性较单一,风化程度差 异不大,仅局部地段强风化岩中夹有中风化岩或微风化岩,软硬相间,勘察施工中未发现断裂构造或破碎带,基岩稳定性较好。 场地地下水环境类别为Ⅱ类,根据水质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依据本场地的地质特征,路基部分建议场地内 K0+500~ K2+900段采用深层搅拌桩进行软基处理,可选用第 5 层粉质粘土,东部为第 6层粉砂做为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 本路线南约 1Km 处有东西向广三断裂带通过,该断裂带近代仍有活动,属扭压性活动断裂,高架桥的设计应注意设防。 依据本场地的地质特征,桥梁部分建议采用钻(冲)孔灌注桩基础,可选用第 11 层微风化岩做为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桩端嵌入~1d 桩径为宜。 各岩土层所需参数详见表 52: 表 52 各岩土层力学参数表 17 层序 岩土类别 状态 标贯击数 范围值 平均值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 (kPa) 钻(冲)孔灌注桩 m 与 m0 (KN/m4) 搅拌桩桩周土摩擦力 qsi(kPa) 桩侧土的摩阻力标准值qik(kPa) 桩端处土的承载力标准值qrk(kPa) 1 素填土 已压实 ~ 120 40 2 淤泥 流塑 40 12 3000 6 3 粉土、粉质粘 土 可塑 ~ 150 40 10000 13 4 淤泥、淤泥质 土 流塑 ~ 60 20 4000 5 5 粉质粘土 可塑 ~ 180 45 15000 15 6 粉砂 中密 ~ 150 45 8000 15 7 砾砂 密实 500 120 50000 8 残积土 可塑~硬 塑 ~ 250 60 20200 9 强风化基岩 半岩半土 状 ~ 700 100 50000 筑路材料 路基用土 路线所在区域为平原微丘地区,沿线可提供用于路基的土。 石料 18 本项目沿线石料缺乏,所需要石料均需外运。 清远和鹤 山境内石场产量较大,可提供各种规格的片、块石及碎石等;花都狮岭石场可提供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等石料,可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等;高明、 SS境内石场出产的石料,也可用在路面基层及构造物。 砂料 据调查,近年 FF 地区土建用砂多为西江上游的河砂,在西江、北江两岸有专门的码头转运,故本项目可利用西江的河砂。 河砂以中粗石英砂为主,砂质纯洁,质地坚硬,是路基、路面及构造物等各项工程的良好材料,砂料经取样试验,各项指标满足有关的要求后方能使用。 工程用水和用电 沿线地表水主要为沟渠河涌河水,河水流量较小,而且部分河道 、水涌受居民生活污水的影响,工程用水和生活用水应就近取用于沿线自来水。 沿线电网密集,工程用电能保障,可与当地电力部门协商解决,就近接用;并应自备发电机,以确保关键部位和和重要工序的施工,满足工程需要。 四大主材料来源与供应 钢材:普通钢材大部分可在区域内购买,预应力钢材等需从省外购买。 水泥:区域内水泥生产厂家较多,水泥标号和质量能满足工程需要,市场供应充足,可在区域内择优购买。 沥青:区域内在 SS 区有沥青生产厂,也可从湛江口岸进口,或使用茂名生产的重交沥青。 木材:可从区域内采购。 19 运输 条件 区域内公路路网发达,除广三高速公路外,区域内有多条国、省道,如 G32 G32 S11 S26 S361 等,加之沿线县乡道路,地方材料运输可就近上路,公路运输条件好。 同时,区域内的水运网也很发达,如东平水道、北江、西江等,可以满足四季运输的需要。 此外,广茂铁路从境内通过,并设有 FF 东货场、小塘西货场、白沙货场等。 各种筑路材料可直接公路、水运或通过水、陆(公路、铁路)联运方式运送到工地。 沿线居民点及周边规划情况 根据西南街道办相关规划,本项目路线先后经过规划居住 、工业用地和公共绿地,本项目两侧不控制出入,沿线居民可以通过本项目解决交通出行。 沿线河道及征地拆迁情况 沿线附近主要河涌为 樵北涌 ,河涌无通航要求,沿线所有河涌仅需要满足行洪要求和排灌需要。 由于路线中线走向基本沿规划线位走,沿线经过部分村庄,拆迁建筑物和电力电讯设施较多。 20 第三章 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 本次建设项目为新建项目。 因此对整个金本规划区来说,需要先行建设主干路,以便构建整个路网,为以后次干路、支路提供通道。 通过交通量预 测和分配后,交通流量为 3800pcu/h,按城市道路每个车道实际通行能力 500700pcu/h计算, SS区 XX大道需要双向八车道。 21 第四章 工程技术方案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D62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20 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20 设计标准 本工程的技术标准采用如下: 设计行车速度: 60 公里 /小时 行车道宽度过:双向 2 车道 2 米 路基宽度: 40 米 桥涵设计标准: 最大纵坡: % 地震荷载:地震动峰加速度值 道路断面规划图见下图 22 23 测设简况 测量坐标控制系统采 FF 坐标 113 度带系统,高程系统采 85 国家高程基准系统。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本项目位于 FF 市 SS 区西南街道 金本内。 详见 金本 控制性详细规划 — 结构 性路网规划图 24 设计方案 路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