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吨日某给水厂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结果如下表: 段数 ln Rn Sn V0 Vn Cn hn 1 36 3 2 36 3 3 36 3 4 48 4 5 48 4 6 36 3 Σ hn ( 4) GT 值的计算( t=20 摄氏度)  ThG 60   201 00 000 0 00 0 GT= 20 60= 104(在 104~~105范围内) 则设计合理。 4 万吨日某给水厂设计说明书 13 沉淀池设计流量: Q= ; 清水区上升流速: V 上 = ; 颗粒沉降速度: Q0= mm/s; 采用断面为正六边形的蜂窝状斜管,材料为无毒聚氯乙烯, 216。 25mm, L1000 mm,θ =60176。 每个沉淀清水区表面积: A= Q/v 上 =*1000/= m2; 其中斜管结构占用面积按照 3%计算,则实际清水区需要面积 A1: A1=每个沉淀池清水区平面尺寸: L B=6m 12m; 为了配水均匀,进水区布置在 12m 长的一侧。 该边与絮凝池宽度相同。 沉淀池清水区实际上升流速: V 上 = 沉淀池实际表面负荷: q=Q/f=875/= 32m m h 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为 ~ 32m m h ,故设计计算结果满足要求。 斜管内水流速度为 V0=V 上 /sin60176。 =(m/s)=,考虑到水量波动取 V0=5 mm/s 颗粒沉降速度 U= mm/s 根据 V0与 U的值,在正六边形断面斜管 l/d 特性曲线查的: l/d=32, 所以 l=32*25=800mm 考虑到管端紊流、积泥等因素,过渡区采用 200mm。 斜管总长为以上两者之和为 1000mm。 池宽 池宽 B=B‘ +Lcosθ =。 超高: h0=; 清水区高度: h1=; 4 万吨日某给水厂设计说明书 14 斜管区高度: h2=1000 sin60176。 =,取 ; 布水区高度: h3=; 穿孔排泥斗高度: h4=; 因此, 有效池深: H‘ =++=; 沉淀池总高度为: H= h0+ h1+ h2+ h3+ h4= + + + + = 雷诺数 Re 根据管内流速为 V0=5 mm/s,和管径为 25mm,查表的 Re=31。 采用穿孔集水槽集水,清水经进水孔淹没出流进入集水槽中, 每个沉淀池沿长边方向设有 10条集水槽。 集水槽间距: l0=L/n = 每个集水槽流量: q= 集水槽宽度: b= ( β q) = ( ) = 集水槽水深:起点 h1= =。 终点 h2= = 为了施工方便,采用平底集水槽,从安全角度考虑,取集水槽水深 h2=,集水槽进水跌落高度取 h3= ,进水孔淹没深度取 h4= ,集水槽超高取 h0=。 集水槽总高度: H= h2+ h3 +h4 +h0 = +++ = 孔眼计算: 集水槽孔口淹没出流,出流水头为 h4= , 超载系数β =,流量系数μ =。 每条集水槽所需孔眼面积: F= q / 42gh =*(*(2**))= 孔径 d取 25mm,每孔面积: 24ad m2 每条集水槽孔眼总数 n=f/a=, 4 万吨日某给水厂设计说明书 15 集水槽两侧交错开孔,左右侧开孔数各为 40 个。 集水槽上孔距: l=6500/40=。 集水总渠宽度: Bn= ( β Q) = ( ) = 集水总渠起端水流断面假定为正方形,渠内水深为 ,考虑集水槽水流进入集水总渠时自由跌落,跌落高度取 ,同时考虑集水总渠顶与集水槽顶相平,则集水总渠总高度为: H=++=。 沉淀池进水采用穿孔花墙,孔口总面积 vQA 2 式中 2A — 孔口总面积( 2m ) v — 孔口流速( sm ),一般在 sm 一下,本 设计中取 22 2 .4 3  n= 2A /a=*10000/(20*10)=122 个 每个孔口的尺寸定为 cmcm 1020  ,则孔口数为 122 个。 进水孔位置应该在斜管以下、沉泥区以上部位。 为取得较好的排泥效果,采用机械排泥,在池末端设集水坑,通过排泥管定时开启阀门,靠重力排泥。 池内存泥区高度为 ,池底有 ‰坡度,坡向末端(每池一个),坑的尺寸为 50cm*50cm*50cm。 排泥管兼沉淀池放空管,其管径按下式计算 D=( *B*L*H0/t) =( **12**3600) =,采用 200mm 式中 H0—— 池内平均水深, m,此处为 += t—— 放空时间, s,此处按 3h 算。 斜管沉淀池示意图,如图下图所示。 4 万吨日某给水厂设计说明书 16 穿孔排泥管配水区斜管区清水区积泥区集水槽 斜管沉淀池计算示意图 单层石英砂滤料,密度ρ s=,滤料膨胀前孔隙率 m0=; 设计流量: Q=21000m179。 /d=875m179。 /h = m179。 /s; 设计滤速: V= 8~ 10m/h,取 10 m/h; 冲洗强度: 12~ 15L/m2 s,取 14 L/m2 s; 冲洗时间: t= 6min; 冲洗周期: T=12h; 工作时间; t=24h. 冲洗强度 q按经验公式计算 1 .4 5 1 .6 3 20 .6 3 24 3 .2 ( 0 .3 5 )(1 )mdeq e   式中 md -滤料平均粒径; e-滤层最大膨胀率,取 e= 40%;  -水的运动黏滞度, /mm s 。 砂滤料的有效直径 10d = 4 万吨日某给水厂设计说明书 17 与 md 对应的滤料不均匀系数 u= 所以, md = 10d = = mm )/()( )( smLq  冲洗强度 滤池实际工作时间 t0= 24-( 1224 )= ( h) (注:式中只考虑反冲洗时间,未考虑初滤水的排放时间); *10 2 1 0 0 0v mQF 滤池总面积 滤池个数采用 N=4个, 双行并列布置; 单池面积 f=F/N=,取 ; 每池平面尺寸采用 L B=6m 池的长宽比为 6/=(符合设计规范, 规范要求: :1~ 2:1;) 滤池高度 支承层高度 1  滤料层高度 2  砂面上水深 3 2Hm 超高(干弦) 4  滤池总高 1 2 3 4 0 .4 5 0 .7 2 0 .3 3 .4 5H H H H H m         sLfqq / 1 冲 = 1) 断面尺寸 两槽中心距采用 a=3m 排水槽个数 n1=L/a=6/3=2(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