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能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郑煤版本)(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西南翼地层走向 NWW~ NEE、倾角 6~ 15186。 ;东北翼地层走向 NWW~ SEE、倾角 6~15186。 由 3921 孔、 3922 孔等钻探工程和井巷工程控制,控制程度高。 综合评价本区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构造。 ( 2)对煤层顶板、底板以及煤尘、自燃、地温等其他开采技术条件作了大量的工作,结论可靠。 区内 二 1 煤层层位稳定,全区 大部 可采,受褶曲影响局部厚度变化较大, 厚 0 m~ m,平均厚 m, 结构简单 ; 二 1煤 层 机械强度极低,多呈粉状,顶底板岩性较差,属“三软”煤层,施工、生产过程中易出现冒顶、片帮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应加强顶板支护及管理工作;本矿为瓦斯矿井,煤层自燃,煤尘有爆炸性危险,开采技术条件较好。 11 ( 3)进一步确定了樊寨断层位置、走向、落差、富水性等参数,给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准确可靠依据。 尽管做了以上部分地质工作,但由于矿井缺少相关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加之现有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在日常安全生产中要收集、统计、分析矿井地质资料,做好采掘工作面地质预测预报工作,以便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确保安全生产。 3 矿井地质 地层 豫能煤业 位于樊寨井田 外围 的西南部,属华北地层豫西地层分区嵩箕地层小区。 区内基岩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依据钻孔 和巷道工程 揭露,本区地层由老而新依次为: 寒武系( ∈ ) 、 奥陶系( O)、石炭系( C) 、二叠系( P) 、三叠系 ( T)和第四系( Q)地层。 分 述如下: 一 、 寒武系上统( ∈ 3) 区内钻孔未揭露该地层。 据区域 地质 资料,长山组( ∈ 3ch)厚度约 110 m, 凤山组( ∈ 3f)厚度约 80 m。 因两组岩性均为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具微晶或细晶结构,局部含泥质条带,难以区分,以及凤山组厚 度较薄等原因,将凤山组合并到长山组中。 二、奥陶系( O) 区内钻孔未揭露该地层。 据区域地质资料,本组地层 平均厚 m,与寒武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兰灰至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质纯性脆,底部有一层不太稳定的角砾状泥质 石 灰岩或钙质泥岩。 三、石炭系( C) 据区域地质资料, 本区发育上统本溪组( C2b)和太原组( C2t)。 厚度 m~ m,平均 m。 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 1)本溪组( C2b) 自奥陶系顶到一 1煤底, 厚度 m~ m,平均 m, 主要为 青灰色~灰白色铝土质泥岩,含铁质、硅质,具鲕状,豆状结构,底部含黄铁矿结核。 ( 2)太原组 ( C2t) 12 自一 1煤底到 L9石灰岩(或菱铁质泥岩)顶,厚 m~ m,平均 m。 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以深灰色石灰岩、砂岩为主,夹泥岩、砂质泥岩和薄煤层,共含九层石灰岩九层煤。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下部石灰岩段、中部砂泥岩段和上部石灰岩段,下部石灰岩段含可采煤层一层(一 1煤层)。 太原组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 P) 受滑动构造影响,本区本组地层缺失现象比较普遍 , 仅 保留下统( P1)部分地层,厚度 m~ m,平均 厚 m, 分为山西组( P1s)和下石盒子组( P1x)。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 1) 山西组( P1s) 自 L9石灰岩(局部相变为菱铁质泥岩)顶至砂锅窑砂岩底,厚 m~ m, 平均 厚 m。 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色砂岩夹煤层组成。 下部的 二 1 煤层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 ( 2) 下石盒子组( P1x) 本区仅 392 3723 孔揭露该地层,最大揭露 厚 度 为 m。 为灰白~浅灰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含暗绿色矿物碎屑,底部常含燧石细砾和泥质包体,具交错层理,硅质胶结。 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五、三叠系( T) 本区仅 3922 孔揭露三叠系圈门组地层,厚 m, 岩性为紫红色厚及中厚层状细 ~ 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和砂质泥岩薄层,硅质、铁质胶结,含铁质斑点及白云母片,具交错层理,厚度大,特征明显。 与下伏 二叠系地层 呈整合接触, 六、第四系( Q) 厚度 m~ m, 平均 厚约 m, 上部为黄土,下部为河卵石层 和砂质粘土夹砾石。 与下伏各时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13 含煤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包括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及 下石盒子组 , 总厚度 m,区内钻孔穿见煤层 14 层。 一、 石炭系 上统太原组( C2t) 太原组 在煤系地层中称为一煤段,下自一 1煤层或相当于一 1煤层层位的炭质泥岩或泥岩底面,上至太原组顶部 L9灰岩(或菱铁质泥岩)顶面,厚度 m~ m,平均 m。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通常将本组划分为上、中、下三段: ( 1) 下部灰岩段 自一 1煤层底至 L4石 灰岩顶,厚 m~ m,平均 m。 由 L1~ L4四层深灰 色隐晶质 石 灰岩和砂质泥岩、细粒砂岩及一 一 一 一 4煤组成。 石灰岩全区发育,厚度较稳定,一般厚 2 m~ 4 m,各层石灰岩均为对应的煤层的顶板;其中 L3 石灰岩含燧石结核,为细~粉晶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种类较多,以藻类和蜓类为主。 一 1煤层局部可采,其余均不可采。 ( 2) 中部砂泥岩段 自 L4石灰岩顶至 L7石灰岩底,厚 m~ m,平均 m。 以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细~中粒砂岩为主,夹薄层 L L6 石灰岩及煤层。 灰岩不稳定,常相变为泥灰岩;含一 一 一 7 煤等三层,均不可采。 L L6石灰岩之间的中、细粒石英砂岩(俗称 “ 胡石砂岩 ” ),含较多的白云母片,分选性好,具丰富的黄铁矿结核,硅质胶结,为本区的标志层;厚 0~ m,平均 m。 泥质岩多致密,含植物碎片化石及黄铁矿结核,具水平层理。 ( 3) 上部 石 灰岩段 自 L7石 灰岩底至 菱铁质泥岩 顶,厚 m~ m,平均 m。 由 LL8深灰色隐晶质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细粒石英砂岩及 3 层不稳定薄煤层组成。 石灰岩间夹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细粒砂岩薄层,泥岩致密,含硅质及较多针状黄铁矿。 L7为中厚层状,隐晶 质结构,含燧石条带和结核,具不规则的方解石脉,平均厚度为 m; L8石灰岩全区发育,局部泥质含量较高; L9石灰岩极不稳定,多相变为含硅质泥岩或菱铁质泥岩。 L L8 石灰岩之下分别为一 一 8 煤层,均不可采。 14 本组产丰富的生物化石,主要有: Pseudoschwagerina Sp 假希瓦格蜒(未定种) QuasifusuLina Sp 似纺锤蜒(未定种) Triticites Sp 麦粒蜒(未定种) DictyocLoxtus Taiyuanfuensis 太原网格长身贝 Sinocrinus Sp 海百合茎(未定种) LinguLa Sp 舌形贝(未定种) Neuropteris Sp 脉羊齿(未定种) SphenobnyLLum VerticiLLatum( shLotherim) 轮生楔叶 Choristites Sp 分喙石燕(未定种) 二 、 二叠系 ( P) 含煤地层底界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L9灰岩顶面,上界止于平顶山砂岩底面,总厚度 m,分上、下两统八个煤段,含煤 9 层。 本区主要保留有下统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上部地层局部被剥蚀缺失。 其中山西组为二煤段,下石盒子组划分为三~六煤段。 ( 1) 山西组( P1s) 山西组即二煤段,下自太原组顶部 L9 灰岩(或菱铁质 泥岩)顶面,上至砂锅窑砂岩底面,厚 m~ m, 平均 厚 m。 受滑动构造影响,本区3922 孔 山西组地层 不完整。 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将本组分为以下四段 : ① 二 1煤段:自山西组底至大占砂岩底,厚 m~ m,平均 m。 底部为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俗称 “ 北岔沟砂岩 ” ),为灰~浅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具平行、透镜状、缓波状及压扁状层理,局部含黄铁矿结核,有虫穴及生物搅动构造。 下部以深灰色、灰黑色含菱铁质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上部为 二 1煤层,直接顶板一般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 为砂岩。 其中 二 1 煤 层 发育稳定,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② 大占砂岩段:自大占砂岩底至香炭砂岩底,厚约 m;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中等,层面含大量大白云母片、炭屑,底部局部含泥砾,硅质胶结;该层标志特征明显,层位稳定,是对比山西组和 二 1 煤层的良好的标志层。 中下部常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或炭质泥岩。 15 ③ 香炭砂岩段:自香炭砂岩底至冯家沟砂岩底,厚约 m。 下部香炭砂岩厚度变化大,为深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中等,含较多菱铁质颗粒和 白云母,具大型交错、波状层理,以硅质胶结为主,为辅助标志层。 上部为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夹炭质泥岩或二 4煤煤线,偶含铝质及菱铁质鲕粒。 ④ 小紫泥岩段:位于本组顶部,厚约 m。 灰色浅灰色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局部含菱铁质鲕状结构,暗紫红色斑块状构造,间夹浅灰色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上部普遍发育 为 一层灰白色铝土质泥岩,含紫斑、暗斑及菱铁质鲕状 , 俗称 “ 小紫泥岩 ” ( Mx)。 小紫泥岩与其上的砂锅窑砂岩、大紫泥岩组成的岩性组合,有良好的标志性。 本组产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主要有: LinguLa Sp 舌形贝(未定种) Pecopteris hirtu HaLLe 毛发栉羊齿 Lepidodendron Sp 鳞木(未定种) Cordaites Sp 科达木(未定种) Pecopteris anderssonii HhaLLe 镰刀栉羊齿 LobatannuLaria sinensis 中国瓣轮叶 ( 2)下石盒子组( P1x) 下自砂锅窑砂岩底面,上至田家沟砂岩底面,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受滑动构造影响,本区本组地层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区内钻孔 最大揭露 厚 度 为 m。 据 王村 井田钻孔资料,厚度 m~ m,平均 m。 通常自下往上将本组分为三、四、五、六四个煤段。 ① 三煤段 下自砂锅窑砂岩底面,上至四煤段底部砂岩底面,厚度 m~ m,平均 m。 底部砂锅窑砂岩为浅灰、灰白色中 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厚度 m~ m,平均 m,一般呈正粒序,底部常含次圆状泥砾,钙质基底胶结,具交错层理,为划分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的主要标志。 中、上部为灰色、浅灰绿色、紫红色铝质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绿色、灰白色细 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白云母片及菱铁质鲕粒,含栉羊齿、芦木、科达木等植物化石,具鲕状、豆状结构,俗称 “ 大紫泥岩 ” ,为本区地层对比的重要 16 标志层之一。 其中夹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含不稳定的炭质泥岩及薄煤。 本段泥岩中产丰富的生物化石,主要有: Pecopteris Sp 栉羊齿(未定种) 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 HaLLe 三角织羊齿 CaLamiters Sp 芦木(未定种) AmmuLaria Sp 轮叶(未定种) SphenophyLLum Sp 楔叶(未定种) Cordaites Sp 科达木(未定种) ② 四煤段 下自四煤段底部砂岩底面,上至五煤段底部砂岩底面,厚度 m~ m,平均 m。 底部砂岩俗称老君庙砂岩,为浅灰、灰白色细 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厚度 m~ m,平均 m;中下部由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细中粒砂岩等组成,含较丰富的舌瓣轮叶 、 阔叶大羽羊齿 、 二叠枝脉蕨等植物化石,含不稳定炭质泥岩及薄煤层,上部为浅灰、紫红、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砂岩。 本段所产的生物化石主要有: LobatannuLaria LinguLata( HaLLe) 舌瓣轮叶 Gigantopteris dicyophyLLoides Gu et zhi 阔叶大羽羊齿 CLadophLebis Permica Lee et Wang 二叠枝脉蕨 ③ 五煤段 下自五煤段底部砂岩底面,上至六煤段底部砂岩底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