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纳林庙矿24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向南、北两个方向迳流,进而排泄出区;风积砂含水层的迳流受下伏基岩地形控制,一般顺地形向低洼处迳流,多以泉的形式在沟谷深切处排泄。 强烈的蒸发,亦为本区第四系潜水排泄的重要途径。 b、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 碎屑岩类含水层在浅部裸露区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 ,在第四系覆盖区亦接受其潜水的渗透补给;在中深部则以侧向迳流补给为主。 碎屑岩类地下水的迳流受地形、含水层的水力特征及岩石渗透性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潜水在沟谷深切地段多沿倾向及层面迳流,以泉的形式排泄;在地形变化较小的地段一般以侧向迳流的方式向深部运动,进而形成承压水。 承压水的迳流在浅部地段多沿岩层倾向即南西方向迳流;而在深部的滞流区则向南偏东方向迳流,进而排泄出区外。 本区各含水岩组的补给源均以贫乏的大气降水为主,煤田内地形切割强烈,降排泄畅通,且蒸发强烈,不利于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 多旋回的碎屑岩沉积 富含泥质,裂隙不发育,导致煤田内地下水资源贫乏。 ( 3)涌水量预算 本矿区以往未做过抽水试验工作,勘探中 H3 和 H11 号钻孔为专门水文孔,抽煤系地层及 N2至基岩风化界面水。 因此,根据 H3 和 H11 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为依据,对矿区 62 煤层面积约 km2,进行矿井涌水量预算。 计算结果为:基岩涌水量 1851 m3/d,可作为未来生产矿井正常疏干排水的依据。 当矿井大面积采空,且未进行回填,发生大面积冒落,导水裂隙带与地表沟通时, 本矿井未有矿井涌水量的相关资料,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以 / h 计。 ( 4)水文地质类型 本区附近无大的地表水体,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 浅部新生界第四系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1 页 第三系散层厚度分布极不均匀,为 0~ m,一般为 29 m,且地形切割强烈,主要为透水不含水层。 深部基岩也因补给贫乏,地下水以静储量为主,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小于 L/sm,含水层富水性很弱,容易疏干,对未来矿井充水不大,因水患而影响矿井生产及巷道施工的可能性很小。 矿区内无断层及岩浆岩侵入。 综合分析,本区水文地质类型为二类一型,即以裂隙含水层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 5)供水水源 本区气候干燥, 降水稀少,水资源比较贫乏。 作为矿井用水,已与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在勃牛川从截潜流工程取水。 另在工业场地北侧约 km 沟内已建有一水源井,涌水量约 350 m3/d,基本满足矿井生活用水,作为矿井补充用水。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 1) 、工程地质特征 矿区内松散层分布较广,主要以第四系风积砂、表土及第三系红土为主,厚度分布极不均匀,为 0~ m,一般为 29 m 左右。 由于受后期流水的冲蚀作用,地表冲沟极为发育,地形高差及坡度也较大。 沟谷多呈 “V”字型,每逢雨季受水流冲蚀,各沟谷不同程度有一些轻微的 滑坡、崩塌等现象发生,但规模不大,水土流失较严重。 因此,松散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易发生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基岩主要出露在各大沟谷中,主要为延安组( J12y)地层,因风化严重,裂隙发育,胶结疏松,其软弱夹层遇水后,在陡坡处易产生坍塌、滑落。 据野外观察,未见大面积坍塌、滑落现象,较松散层稳定。 本区地层平缓,以碎屑岩为主,层状结构,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 可采煤层直接顶板抗压强度在 ~ MPa 之间,底板抗压强度在 ~ MPa 之间,虽以软弱岩石为主,但结构面不发育,岩石质量指标 RQD 值均在 50~ 90%之间,岩石质量较好,岩体较完整。 但主要开采煤层 62 煤,局部顶底板砂质泥岩、泥岩软化系数为 ~ ,属易软化岩层,可能对矿井开采带来一定的影响。 综合分析,矿区工程地质类型为第三类,第二型,即层状岩类中等型。 ( 2) 环境地质 本区第四系松散层广泛分布,地形切割比较强烈,冲沟发育,地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据调查,区内未发现大的滑坡、塌陷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雨季也不易发生泥石流,但洪水携带泥沙量较大。 经钻探施工、地球物理测井,对钻孔内岩石、煤层、地下水及地表水的采样测试、化验等,均未发 现放射性异常及大量有害气体。 目前本区尚未大规模开发,空气清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2 页 水质良好,地表未发现有危害性的污染物,从环境角度讲,本区目前受污染程度较小。 但随着矿区不断的开发建设,将带来一系列与环境地质有关的问题。 因而在开采过程中要控制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加大对各种废物的综合利用及治理。 ( 3) 、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 ① 瓦斯 勘探在钻孔中采集了瓦斯样,利用解吸法试验结果见表 13,均含很低的残存瓦斯,经过室内脱气分析,瓦斯成分以氮气为主,其次为二氧化碳气,多数钻孔无甲烷气,为二氧化碳~氮气带。 表 13 瓦 斯 含 量 汇 总 表 煤 层 号 瓦斯含量( ml/g) 自然瓦斯成分( %) 瓦斯分带 CH4 CO2 CH4 CO2 N2 62 ~ ( 5) ~ ( 5) ~ ( 5) ~ ( 5) ~ ( 5) 二氧化碳~氮气带 ② 煤尘 62 煤层简选样煤尘爆炸鉴定结果:火焰长度均大于 400 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为 80%,其结论均为有 爆炸性。 煤层挥发份是煤尘爆炸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内 62 煤层挥发份较高,均在 30%以上,所以本区 62 煤层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③ 煤的自燃 据测区内 62 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属于易自燃煤( T13为 15~ 21℃ ),着火温度小于 305℃ (T1)。 这是煤层露头自燃和开采后煤堆积自燃的主要因素。 另据内蒙煤矿设计院对部分电厂用煤资料调查:东胜煤田煤自然发火期为40~ 60 天,堆积高度、堆积方式均是煤堆自燃的影响因素。 ④ 、地温 综合简易测温成果分析,由于煤层埋藏较浅,地温随深度增加温度增加幅度较小,地温梯度为 1℃ /100 m 左右,本区属地温正常区,无高温异常。 ⑤ 、地震 本区位于准格尔旗境内,据东胜地震台地震资料: 1976 年以和林县新店子为中心的 ~ 5 级地震,波及准格尔旗; 1985 年东胜地区地震次数 15 次,达拉特旗发震次数居多,最大震级 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3 页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20)划分:本区所处地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g,对照地震烈度为 7 度。 煤层特征 区内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J12Y),该组地层厚度为 ~ 米,平均厚度为 m,全区发育,由于上 岩段遭受剥蚀,厚度有一定变化。 该组地层含煤 1~ 8 层,具有对比意义的 6 层。 下部煤层发育较好,厚度较大、含煤性较好;上部煤层发育一般,煤层较薄。 煤层倾角为 14176。 ,平均为 3176。 煤层总厚度为 ~ m,平均为 m,可采煤层总厚度为 ~ m,平均为 m,含煤系数为 ~ %,平均为 %,可采含煤系数为 ~ %,平均为 %,含煤性较好。 区内煤层自上而下基本表现为 五 层煤,即 5 5 6 7 号煤层,其中 4 和 62 共 两 层煤 达到可采,且 62 煤层为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在区内全部可采;其它三层煤在工作区内均不可采。 可采煤层 ( 1) 、 4 煤层 位于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J12Y)中岩段的下部,煤层厚度为 ~ m,平均 m。 煤层在 2 勘查线上 H5 号孔附近最厚,为 m。 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含 1 层夹矸,厚度为 ~ m,平均 m,岩性一般为砂质泥岩和炭质泥岩。 煤层厚度变化规律性较明显,结构较简单,局部地段为长焰煤,由此确定 4 煤层为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 煤层顶板岩性为:砂质泥 岩、泥岩、细砂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 该煤层与 62 号煤层间距为 ~ m,平均为 m。 ( 2) 62 煤层 位于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J12Y)的下岩段的下部,在井田范围内全区发育。 煤厚为 ~ m,平均为 m。 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含 1~2 层夹矸,岩性一般为泥岩和炭质泥岩。 工作区内煤层厚度变化很小,结构简单,煤岩类型单一,由此确定 62煤层为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 煤层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泥岩、细砂岩、粉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 该煤层 与 7 号煤层间距为 ~ m,平均为 m。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4 页 表 14 可 采 煤 层 特 征 表 内容 煤号 可采厚度 夹 矸 煤层间距 稳定及可采程度 最小~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 平均 /层数(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4 ~ ( 11) ~ ( 9) ~ ( 8) 稳定全区可采 62 ~ ( 16) ~ ( 6) ~ 稳定全区可采 煤质、煤类与煤的用途 ( 1) 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煤的一般物理性质 区内煤肉眼鉴定呈黑色,条痕褐色 ,光泽暗淡,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 ,条带状结构 ,层状构造,参差状断口 ,属半亮型煤。 ( 2)宏观煤岩特征和显微煤岩特征 ① 宏观煤岩特征 区内煤的煤岩组分为亮煤,丝炭分布于层面,局部含条带状或透镜体镜煤。 ② 显微煤岩特征 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62 煤层有机显微煤岩组分中镜质组含量最高,为%,次为丝质组,含量为 %,再次为半镜质组与 稳定组,含量分别为 %、 %。 依据国际显微煤岩分类标准划分,区内各煤层均属微镜惰煤。 煤中矿物杂质以粘土组含量最高,为 %,硫化物组含量最低,均为 0,氧化物组为 0,碳酸盐组为 %。 ③ 变质程度 区内 62 煤层的镜煤最大反射率为 ,根据 “西安煤炭科学分院地质勘探研究所 ”1979 年提出的以镜煤最大反射率为划分煤变质阶段的方案标准确定,区内各煤层的变质阶段均为烟煤 Ⅰ 阶段。 ( 3) 化学性质、工艺性能 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分述如下: 1)化学性质 ① 工业分析 a、 水分( Mad) 4 号煤共 有 11 个样品测试了原煤的水分, 4 煤层原煤水分在 ~ %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5 页 之间波动,平均为 %;有 10 个样品测试了浮煤的水分,浮煤水分在 ~%之间波动,平均为 %,洗选后水分有所增高。 62 号煤共有 16 个样品测试了原煤的水分, 62 煤层原煤水分在 ~%之间波动,平均为 %;有 16 个样品测试了浮煤的水分,浮煤水分在 ~ %之间波动,平均为 %,洗选后水分有所增高。 ② 灰分 (Ad) a、煤层灰分: 4号煤共有 11 个样品测试了原煤的灰分,其值在 ~ %之间波动,平均 %;有 10 个样品测试了浮煤的灰分,浮煤灰分值为 ~ %,平均为 %,洗选后灰分大大降低,为低灰分煤( LA)。 62 号煤共有 16 个样品测试了原煤的灰分,其值在 ~ %之间波动,平均 %;有 16 个样品测试了浮煤的灰分,浮煤灰分值为 ~ %,平均为 %,洗选后灰分大大降低,为低灰分煤( LA)。 b、顶底板、夹矸灰分: 4号煤层顶板灰分为 %,夹矸灰分为 %,底板灰分为 %,62号煤层顶板灰分为 %,底板灰分为 %。 ③ 挥发分 (Vdaf) 4 号煤共有 9 个样品测试了原煤的挥发分,其值为 ~ %,平均值在 %;有 10 个样品测试了浮煤的挥发分,其值为 ~ %,平均值为 %,洗选后挥发分略有增高,据减灰后的浮煤测值确定挥发分产率分级为中高挥发分煤( MHV)。 62 号煤共有 12 个样品测试了原煤的挥发分,其值为 ~ %,平均值在 %;有 16 个样品测试了浮煤的挥发分,其值为 ~ %,平均值为 %,洗选后挥 发分略有增高,据减灰后的浮煤测值确定挥发分产率分级为中高挥发分煤( MHV)。 2)煤中有害元素 ① 全硫( ) 4 号煤层共有 11 个样品测试了原煤的全硫,其值为 ~ %,平均值在 %,有 9 个样品测试了浮煤的全硫,其值为 ~ %,平均值在 %,为特低硫分煤( SLS),硫分变化不大,洗选后硫分略有下降。 62 号煤层共有 16 个样品测试了原煤的全硫,其值为 ~ %,平均值在 %,有 12 个样品测试了浮煤的全硫,其值为 ~ %,平均值在 %,为 特低硫分煤( SLS),硫分变化不大,洗选后硫分略有下降。 区内煤中硫成分以有机硫( )为主,硫铁矿( )次之 ,硫酸盐硫( )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6 页 含量甚微。 ② 磷 (Pd) 4 号煤层磷含量原煤位于 ~ %之间,平均值在 %;浮煤为 ~ %之间;平均值在 %,属低磷分煤( LP)。 62 号煤层磷含量原煤位于 ~ %之间,平均值在 %;浮煤为 ~ %之间;平均值在 %,属低磷分煤( LP)。 ③ 砷 (AS) 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