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岱河煤矿12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其岩性主要为灰岩与煤、泥岩互层夹粉砂岩和砂岩,规律性明显。 该组含灰岩 12 层,编号自上而下为 1~ 12 灰。 一 般厚度为 2~ 4m。 厚度在 8m以上的有第 5和 12灰, 12灰最厚达。 3和 12 灰较为稳定。 1灰平均厚 2m,为本区的主要标志层之一( 1K 标志层)。 富含海相化石: 马井安徽徐州郭庄沈庄肖县社楼 袁庄孟庄连 霍 高 速张庄寨毛营孜李石林河南永城钟楼丁楼永固寨淮北朔里石台张庄岱河李楼 相城杨庄朱庄烈山青龙山铁佛寺百善百善集海孜临涣集临涣矿区童亭袁庄集杨柳集宿县陈庄朱庄矿四铺灰古集符离集宿县矿区 芦岭苏京沪铁路京福高速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4 页 lophocrinophgllum Sp. Dictyodostus taiyuanensis( Gyabav) 及海百合茎等;该组含薄煤层 11 层(井田内 11 个孔接露),个别煤层局部厚达 ,其余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1灰( 1K )灰岩层顶面为二叠系的分界面。 (3)下二叠统山西组( P11s)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平均厚 107m。 灰色砂质泥岩和灰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泥岩。 底部为厚 10m 左右的黑色砂质泥岩与下伏厚约 21m 的黑色泥岩连续沉积,其底面为与石炭系分界面。 其上为细~中粒砂岩,泥钙质胶结,见斜层理;中部以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夹条带砂岩及泥岩,泥岩中常见杂色团块及菱铁质鲕粒,富含植物化石;上部发育一层灰白色中~粗粒含硕石英砂岩,钙质胶结。 该组下部含 7煤层。 7煤层为 薄煤层,仅有个别可采点。 (4)下二叠统下石盒子 组 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平均 241m。 泥岩、粉砂岩为主,砂岩次之。 底有一层厚约 3m 的浅灰~灰白色铝质 泥岩,致密块状,含菱铁鲕粒,层位稳定,为良好标志层之一( 2K 标志层)。 其底面现定为下伏山西组的分界面。 中、上部以灰~杂色泥岩为主,局部为灰白色砂岩和少量粉砂岩。 该组含煤 4 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5 煤层。 2 煤层局部可采点; 3煤层一般具有 2~ 3 个分层,只有 2 煤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4 煤层局部较稳定,为中厚煤层,浅部多与 5煤层合并,深部逐渐分开,该煤层受岩浆侵蚀破坏严重,大部分不可采; 5 煤层为较稳定的 厚煤层,仅有个别不可采点,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5)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井田内揭露最大厚度为 487m,主要为杂色和青灰色块状泥岩、粉砂岩和浅灰 ~ 灰白色细 ~ 中粗粒砂岩,局部含有菱铁鲕粒。 底部为一层平均厚 19m 的灰白色中粗粒含砾砂岩,较为稳定,是井田煤系地层标志层之一( 3K 标志层),其底面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面。 该组含煤一层,编号为 1煤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薄煤层。 (6)第四系 与下伏地层不 整合接触,厚 19~ 103m,平均厚 65m。 上部为棕红色、灰色粘土及砂质粘土;中部由粘土和粉砂组成,夹细砂、粉砂 3~ 7层,厚 21~35m;下部为棕黄色、橘红色粘土夹砾石,平均厚约 30m,分布稳定,为较好的隔水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5 页 迭统组P12487. 0 0 558. 0 0LLK1235819 034 .0 0古盒子底部为灰白色细至粗粒石英砂岩,厚度平均20m左右,为标志层(K3),本段见有少量植物化石,为:T ae ni op te ri s spS ti gm ar ia spC or da it es spa nn ul ar ia spLepidodendron Pos t h u n i J o n g m a n s t上二上上石上部以杂色和转红色泥岩为主,夹有数层粉砂岩及砂岩。 中部以灰色和杂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有砂岩。 下部以厚层灰色、杂色泥岩为主,粉砂岩及砂岩次之。 局部含可采煤层1至2 分层,为1煤层。 在1煤层以上局部夹三层煤线均不可采,间距均在80m左右。 代号组统系界新生界第四系新生界Q顶部为土灰至褐黄色耕植土,主要为砂质粘土、亚粘土。 其下为2至10m的细 至中粒沙层,向下为粘土。 中部为浅褐色细至中粒沙层,厚10至23m,其下为砂质粘土或粘土,夹有薄层沙层。 底部为黄色、红色粘土及粘土夹砾石层,层后15至2 5m。 局部层段含瓣鳃及腕足类动物化石。 地层单位及厚度 煤 岩 层厚 度最小 最大平均m间距m编号累厚m层厚m岩 性柱 状1:1000岩 性 描 述71 .0 0 71 .0 0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6 页 图 地质综合柱状图 2K 1 9 . 0 014 . 6 4 0 5 . 2 65 1 0 . 0 00 . 7 5 0 3 . 3 94 1 5 . 0 00 . 4 5 0 0 . 8 733 4 . 0 00 . 6 9 0 3 . 3 223 5 . 0 01 6 . 0 030 . 4 8 0 1 . 1 77 8 9 . 0 02 4 1 . 0 012P下组子盒石界CalliptcridiutrigonumSchenk sp SchenkiiNilssonia sp FranheClodophlebis sp ficoidesTaeniopteris sp Sphenophyllum sp该段含植物化石丰富,含有植物化石为:局部地段4 、5 煤层成分叉合并关系。 厚3 m 左右,为标志层(K 2 )。 5 煤层下含煤线1 至2 层,底部为浅灰色铝质泥岩,层。 3 煤层1 至3 个分层,其下为4 煤层和主采5 煤层,下部为下石盒子含煤组,含有局部可采2煤层和3 煤岩和砂岩,局部含一到二层煤线。 马家沟组31B32B33BA1B2B4B5B6B7B9B10B11B13灰12灰11灰10灰9灰8灰7灰6灰5灰4灰3灰 0 / 4 . 1 00 0 . 2 0 / 0 . 1 00 . 4 0 . 5 5 / 0 . 4 9. 5 0 / 1 2 . 00 0 . 8 0 / 0 . 5 5 0 / 3 . 5 0 5 / 0 . 5 10 0 . 4 8 / 0 . 3 9 5 / 0 . 5 10 0 . 4 9 / 0 . 3 6 0 / 3 . 2 8 5 / 0 . 5 2 0 / 1 . 6 5 6 / 2 . 1 60 0 . 1 5 / 0 . 0 8 0 / 5 . 5 90 . 2 0 . 4 3 / 0 . 3 10 4 . 1 8 / 2 . 9 00 1 2 . 6 / 6 . 3 00 0 . 3 0 / 0 . 1 5 8 / 1 0 . 5 30 0 . 3 0 / 0 . 1 5 1 / 6 . 5 10 0 . 6 1 / 0 . 4 22灰 1 / 4 . 1 01 . 9 0 1 . 7 1 2 . 0 82 1 . 0 01灰1 5 . 0 00 . 3 4 0 0 . 7 72 5 . 0 070 . 7 5 0 2 . 1 66 7 . 0 061 1 2 4 , 0 03 4 . 0 01 0 9 0 . 0 02 2 . 0 01 0 6 8 . 0 09 0 6 . 0 01 0 7 . 0 02O2C3C11P统组西山组原太统上组溪本统中统中系陶奥界生古下系炭石系Actinoceras Eoisotelus spMacluyites Eccyliopterus蓝灰色灰岩,质纯,少具化石。 紫红、灰绿至棕色铁铝质泥岩,Fu s u l i n a b o c k i顶部为灰白色隐晶质灰岩,含泥质及鲕子,其余为Margnifera sp Pliabifera spCarbonicolo sp Triticites spAvonia sp Cancrinella sp采的薄煤层,常以灰岩为直接顶板,所含化石有:本组含煤1 2 层,即A 1 B 1 至B 1 1 ,为极不稳定,不可物化石。 色,隐至细粒结晶,含泥质及燧石结核,富含动灰4 ,灰5 ,灰1 2 较厚,在8 m 以上,多为灰至涤灰上一层灰岩厚2 m 左右,为标志层(K 1 ),其中灰3 ,互层,夹有砂岩,灰岩共12 层,一般厚2 至4 m。 最顶部为黑色泥岩,厚2 0 m 左右,其下为灰岩、泥岩Cordaiteris sp Taenioptris spPecopteris sp Callipteris sp植物化石有:7 煤板不稳定,仅局部可采。 6 煤局部河流冲刷变薄或无煤。 含煤1 至5 层。 下部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及条带砂岩,泥岩次之,4 0 m 左右。 色团块,夹有条带状砂岩,局部夹有一煤线,距K 2中部以灰色 至涤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见有紫层灰白色中至粗粒石英砂岩,含细砾。 上部灰色泥岩,含紫色团块及菱铁鲕子,其下发育一上部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有泥岩,局部含薄煤线一层。 中部主要为杂色、灰色泥岩,有少量粉砂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7 页 地质构造 井田的构造以褶曲为主,断裂构造为辅。 区内主要褶曲有 官庄 向斜、 马庄 向斜等。 主要断裂构造有丰沛断裂、宿北断裂、光武~固镇断裂;夏邑~固始断裂、丰涡断裂、大刘家断层,南坪断层、固镇~长丰断裂,西寺坡断层等。 本矿井内次级褶曲较为发育,而断裂却相对较少。 (1)褶曲 1)官庄向斜 位于井田南部,向斜轴在 16 线附近,枢纽向西南仰起、圈闭,轴向 NE35,长约。 向斜东翼倾角 15176。 ;西翼倾角 18176。 2)马庄 向斜 位于井田中北部,轴向 N10~ 20176。 E,呈 S 形,为椭圆短轴向斜盆地,轴长约 2,000m。 盆地地层倾角西翼略陡,为 22176。 ;东翼稍缓为 17176。 盆底 6煤层底板标高约 560m,控制可靠。 (2)断层 井田内历次勘探所揭露的落差大于 10m 的断层,已经查明的有 3 条,详见表。 (3)岩浆岩 五层煤以层状岩床侵入为主。 5 煤层岩浆侵蚀区分东西两部分, 22 线以东为闪斜煌斑岩,最大厚度为。 18 线以西辉绿玢岩为主,最大厚度为。 表 主要断层特征表 断层名称 断层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 (176。 ) 落差(m) 延展长度(m) IF1 正断层 N17~ 35176。 E 107~ 125176。 46~ 83176。 5 522 IF2 逆 断层 N40176。 E 270176。 70~ 80176。 25~ 50 426 IF3 正断层 N35176。 W 130176。 70176。 20~ 25 600 IF4 正断层 N78176。 W 150176。 40176。 60 800 IF5 正断层 N75176。 W 200176。 40176。 63 1220 IF6 正断层 N47176。 E 215176。 35176。 80 3625 IF7 正断层 N40176。 E 175176。 35176。 75 760 水文地质 (1)含水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8 页 1)第四系孔隙含水组 普遍存在于井田范围内,厚度 40~ 80m,一般 60m,井田两翼厚,中间薄,含水段为流砂层,其厚度变化较大,一般 6~ 11m,大部分呈透镜体状分化带发育有孔隙水,赋水性弱,该组底部中粗粒砂岩稳定,赋水性相对较强,是本组含水段,单位涌水量 ~ ,渗透系数 ~,水质类型 3HCO — Cl— Na— Ca 型。 2)下石盒子组 5煤裂隙含水组 厚 50~ 70m,井田内属埋藏型,以裂隙发育的砂质泥岩、砂岩为含水层,含水层厚 ~ ,平均 ,该含水组裂隙不发育,赋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 ~ ,渗透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