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双鸭山矿业集团东荣五矿的15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位标高为 45~ 52m。 对井田范围内的开采情况没有影响。 沼气 、煤尘及煤的自燃性 :东荣五矿属于低瓦斯矿井 , 在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深度浅 , +100m水平以上,瓦斯涌出量较小。 随着深度增加,瓦斯涌出量逐渐增加,不同煤层瓦斯含量也有不同,主要可采煤层 CH4平均含量为 7m3/t,可燃质、 CO2各煤层平均含量为 ,可燃质 在 各主要可采煤层 的 自然成分以 N2为主,本矿瓦斯 工作面 绝对涌出量为 8m3/min。 掘进 面 瓦斯 绝对 涌出量为 ,其它巷道的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属于低瓦斯矿井。 :根据煤尘爆炸性试验指标,该矿开采的煤层均无爆 炸性。 :根据邻近矿井资料表明,该矿井 15# 煤层有自燃发火的倾向, 1 17# 煤层均无自燃发火的倾向。 :本区恒温深度 在 16~ 26m 的范围内 ,温度 为 6℃ ,从地温测量 结果 计算分析 得知 ,本区平均地温梯度为 ℃ /100m, 平均地热增温率为 ℃, 设计井田的范围 基本属于地温正常区。 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温将有所升高。 7 煤质、牌号及用途 根据中国煤炭的分类方案,本区以无烟煤为主,其容重为 ,其硬度为。 该煤 种 主要为民用燃料和化工染料及冶金用煤 , 主要可 采煤层的 煤质特征见表 14: 表 14 煤质特征 表 煤层141517煤层 水分 灰分 挥发分 全硫 发热量煤种原煤精煤 ~ ~ ~ ~ ~ ~ ~ ~ 无烟煤 8 第 2 章 井田境界、储量及服务年限 井田境界 井田境界确定的依据 以地理地形、 大的断裂构造等 作为划分井田境界的依据; ,以利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 ,合理安排地面生产系统和各建筑物; 井田周边情况 本矿 北侧以西峪村煤矿为其边界, 东 侧有公路作为该井田的边界, 南侧为一东西走向的断层,西侧有数条 断层,并且有居民区,以此作为该井田的边界。 设计井田南北走向长度约 4 km,东西走向长度约为 3 km。 西距双鸭山市 65km,南距双鸭山七星矿 15km。 交通方便, 向 北 9km 有福前铁路 ,最近车站为 兴隆站,铁路经由双鸭山和福利至佳木斯可通往全国各地,公路可通往宝清、福利和双鸭山。 井田储量 井田储量的计算 井田范围内 开采 的煤层为 14# 、 15# 、 17# 三层,各煤层储量计算边界与井田境界基本一致。 参加计算的煤层最小厚度为 ,最大厚度为 ,最 高 灰分为 ﹪,最 低 灰分为 ﹪ (原煤 )量。 矿井工业储量是指 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依照国家的能源政策能够合理开采利用的储量。 矿井可采储量是指矿井 工业 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 经初步计算,井田范围内共有工业储量。 保安煤柱 《煤矿安全规程》,留设保安煤柱如下: 边界 的 断层 处 留设 30m~ 50m 保安煤柱; 较大的 断层 处 留设 30m 保安煤柱; 9 按其等级 留设 15~ 20m 宽 的 围护带; 留 50~ 100m 宽的保安煤柱。 按 以上方法计算得: 工业广场煤柱损失: ; 断层、 采区 、边界保安煤柱损失: Mt; 开采损失量: Mt。 工业广场 保安 煤柱的留设 如图 21: φγβφδδφm mm nk 2k 2 ˊk 3 k 3 ˊm 2n 2d abcd ac bd acb 图 21 安全煤柱的留设图 其 参数见表 21: 10 表 21 安全煤柱的留设参数 表 煤层 倾角 煤层 厚度 井筒中心通过煤层的距离  δ γ β 5176。 590m 45176。 77176。 77176。 73176。 储量计算的评价 设计矿井的各类储量计算见表 22: 表 22 矿井工业储量汇总表 水 平 煤层号 工业 储量A+B+C (Mt) 开采 损失 可采 储量 (Mt) 工业 场地 井田 境界 断层 其他损失 合计 14 15 17 合计 矿井工作制度、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 根据《设计规范》 的 规定: (1)矿井 的 年工作日按 330d计算; (2)每天的净提升时间 按 16h计算 ; (3)矿井 采用“四六”制 ,其中 三 班进行采、掘工作,一班进行检修;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设计规范》 的规定 ,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 分为以下三种 : ① 大型 矿井: 、 、 、 、 、 ( Mt/a); ② 中型矿井 : 、 、 ( Mt/a); ③ 小型矿井: 、 、 、 ( Mt/a); 除上述井型以外,不应出现介于两种设计生产能力中间 的 井型。 11 本矿井已查明的工业储量为 ,,估算本井田内工业广场煤柱,境界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占工业储量的 10%,各可采层为 中厚、 厚煤层,按矿井设计规范要求确定本矿的采区采出率为 80%,由此计算确定本井田的可采储量为。 根据地质报告的资料描述,煤层储量适中,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煤层生产能力大以及煤层赋存深等因素,初步决定采用 大 型矿井设计。 并初步确定三个方案,即矿井生产能力为 , ,分析论证如下: 按照公式 P=Z/AK (21) 式中 P—— 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a; Z—— 井田的可采储量 ,Mt; A—— 为矿井生产能力 ,Mt/a; K—— 为矿井储量备用系数,一般取 ; 计算得: P1=96a ; P2=; P3=64a; 经与《规程》和采矿设计手册相核对, 并考虑 15# 、 17# 煤层的 生产能力确定 ,即本矿井的 设计 生产能力为。 12 第 3 章 井田开拓 概述 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 矿井开拓设计是在总体设计已经划定的井田范围内,根据精查地质报告和其它补充资料,具体体现总体设计的合理原则,认真 分析研究 主要井巷如何深入地下或山体,以便接近或进入煤层的预定位置,为采区开采打开 通道,其中包括确定主副井、风井的井筒形式、深度、数量、位置、阶段高度、大巷布置、采区划分、开采顺序与通风、运输系统。 设计井田,煤层的赋存深度大约在离地表 500m 左右,煤层倾角较小,并在井田范围内 有 含水丰富的冲击层, 矿区地面标高在+ 1500 至+ 703m之间,地区起伏 较 大,矿区煤层赋存稳定,断层少 落差 不 大,大的断层都作为矿区的边界,矿区附近各个矿井井型不同,开拓方式 主要 以立井 开拓 为主。 考虑通风、施工等条件,初步选用 双 立井开拓。 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因素及具体情况 井田开拓方式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各 种因素,主要因素包括: (1)井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表土层情况); (2)煤层赋存 情况 和开采技术条件; (3)技术装备和工艺系统条件 ; (4)地形地貌和地面外部条件; (5)施工技术和设备条件; (6)总体设计和矿井生产能力要求等 ; 对以上各种因素要综合研究,通过系统优化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影响本设计井田开拓方式的具体因素如下: 本井田属于缓坡 高山 地形, 海拔最高的地区在本井田范围之外,其井田范围内 地势起伏 比 较平 缓。 整个井田的煤层上部标高在 300m,下部标高 在 100m,北部 及西部以断层为界。 整个矿区共有 3 层可采煤层,煤层 平均 走向 长度为 , 倾向。 13 本井田 煤层系近水平 中厚 、厚 煤层,平均倾角在 176。 左右。 矿井开拓方案选择 井筒形式和井口位置 井口附近要有一定范围用以布置工业场地,其中包括主 副 井生产系统建筑物与结构物矿井工业场地占地指标。 选择井井筒位置应当充分利用地形,以地面生产条件系统布置要求,平坦地形最适合矿井建设,不仅平场工程量较小,大型建筑物基础处理也比较简单。 地面条件 : : 井口附近要有一定的范围用 以布置工业场地,其中包括主副井生产系统建筑物与结构物,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矿井工业场地的占地面积指标,该矿井占地约有 12~ 公顷,由于矿井占地较多,矸石和煤泥水对生态有一定的影响,故应选择荒山坡地结合地形布置生产系统,以减少土石工程,认真贯彻不占良田,少占农田,不拆或少拆村庄的方针。 : 选择井筒的位置应当充分利用地形,从地面生产系统布置要求,平坦地形最适合矿井建设,这样不仅平场工程量少,大型建筑物基础比较简单,井口附近不能过分低洼,不仅要避免洪水灾害,还要避开滑坡、岩崩、流 沙河 、泥石流 等 危险区。 : 为了减少运输费用,在确定井筒位置时,要考虑主要运输所在的位置,有条件的应尽量使提升井筒或运输平硐靠近主要运向 的 一侧。 井下条件: : 通常把运量和运距的乘积叫做运输功,以吨公里表示,在同一井田内,大巷运输费 用的 高低与所消耗的运输功近似成正比。 井田储量一定时,沿井田走向大巷运输功的变化可因井筒位置的不同而成倍的增加,当井田形状规则,储量分布均匀时,最小运输功的位置在井田的中心,井筒设于此处,不仅运输费用低,巷道维护、 采 区准 备及通风费用也相应降低。 : 14 井筒位置应选择在以丘陵坡地为主的宽缓地带,该处冲击层薄,地下补给范围有限,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土地亩产较低,如果井筒位于冲击平原,应该根据钻孔资料寻找基岩隆起区,可利用 古 地形和掩埋着的冲击层。 : 为减少煤柱量,在选择井筒位置时,如果不能设在井田之外,应结合其他条件尽量使井筒设在煤层浅部, 尽 可 能 少压煤,也便于后期回收,浅部没有条件时,井筒应选择在无煤区、薄煤区、高灰 分 区、变质区,但是又不能给井筒的施工带来困难。 依据本井田的储量分布图及剖面图。 考虑水平划分及主要巷道布置,确定井口的位置在整个井田的储量中心,坐标为: 主井坐标: 纬度 , 经度 95594 副井坐标: 纬度 , 经 度 根据地形地貌、煤层赋存条件及确定的工业场地位置,本着合理开发全井田, 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集中生产运输环节简单、初期井巷工程量少、投资省、出煤早、达产快、安全、高效的原则,设计提出了 三 个开拓方案: 方案 一 :双立井开拓 方案 二 :双斜井开拓 方案三:主立副斜 井 开拓 以上 三 种井筒开拓方案比较如下: (一 )适用条件 比较 : 斜井 :主要适用于 煤层赋 存较浅,垂深在 200m 以内,煤层赋存深度为 0- 500m,含水砂层厚度小于 20- 40m,表土层不厚,水文地质情况简单的煤层 ; 井筒不需要特殊施工 方法 的缓倾斜及倾斜煤层。 立井 :适用于 煤层赋存深度 在 200- 1000m,含水砂层厚度 20- 400m,并且立井开拓的适应性很强,一般不受煤层倾角,厚度,瓦斯,水文等自然条件的 限制 ; 技术上 也比较可靠 , 当地质条件不利于平硐或斜井开拓时均采用立井开拓方式。 (二 )斜井与立井 的技术比较: 综上所述,对以上几种开拓方案进行相应的技术比较,以便从中选出较为合理的方案,具体比较见表 31: 15 表 31 技术 比较表 方案 名称 优点 缺点 1 双立井 ,提升速度快 ,满足风量的要求 ,建井期长。 ,立井石门长度较大,工程量较大 2 双斜井 ,初期投资与双立井相比较少 ,增加煤柱的损失且不利于井筒的维护 ,通风阻力大,满足不了通风的要求 3 主立 副斜 风要求 ,不利于工业场地的布置 ,煤柱损失较多 依据开拓方案技术比较表可初步选定两种较 为 合理的开拓方案。 方案一:双立井开拓 方案二:双斜井开拓 上述两种开拓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为从上述两种开拓方案中选出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