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汉明编译码系统自行设计实验附加同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mp。 s_fir[0])。 //111 decode_out[1]=eh_out[4]+(s_fir[2]amp。 s_fir[1]amp。 (~s_fir[0]))。 //110 decode_out[0]=eh_out[3]+((~s_fir[2])amp。 s_fir[1]amp。 s_fir[0])。 //011 若在 1个 7位汉明码中错码位数多于 1 位,则不能得到正确的译码。 输出: 因为汉明码是 56kHz时钟下的 7 位码,译码之后要转变为 32kHz 的 4位码输出。 所以要在 56k 时钟下触发译码,数 7 个译码一次。 而输出时在 32k时钟下 4个输出一次。 程序: 程序中 127 到 126 行为译码部分, 147 到 156 为转换输出部分。 该段程序需要注意 的问题是 汉明码码流接收到了之后从什么时候开始译码。 我是 设置两个校正子的寄存器 s_fir 和 s_sec 来解决这个问题。 接收到的 7 位汉明码计算的校正子存放在 s_fir 中,计算完成后,移动到 s_sec 中保存,将 s_fir 腾出用以存放下一个 7 位汉明码的校正子。 则 s_fir 和 s_sec 中保存着连续的两个 7 位汉明码的校正子。 如果收到的连续 2 个校正子中至少有 1 个校正子是 000 的无错码校正子,则认为以收到了符合译码条件的汉明码,可以开始译码,否则继续等待下面的码流。 即程序中第 135 行 if((s_firamp。 s_sec)!=3’d0)所进行的判断。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本来觉得遇到最大的问题会是什么时候开始译码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考虑的比较充分,所以并没有真的碰到什么问题。 反而是在输出部分遇到了问题。 我一开始写的输出部分的程序如下: always @(posedge clk_32k) begin decode_outer=decode_out1[3]。 decode_out1[3:1]=decode_out1[2:0]。 if(decode_t==239。 d3) begin decode_out1=decode_out。 decode_t=239。 d0。 end else decode_t=decode_t+239。 d1。 end 逻辑上完全是仿照的 M 序列输出的方式,把 decode_out 的码流送进 decode_out1中进行缓冲, decode_out1 每数 4 位将最高位送到 decode_outer 进行输出。 我觉得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仿真得到的译码输出则不太好,有一小 段和 M 序列相同,但也有很多和 M 序列不同。 后来和老师一起反复检查之后终于发现,逻辑上的问题在于开始译码的时候已经数 7 位译码一次得到 4 位了,这里输出时又进行一次数 4 位输出 1 位,则相当于缓冲了两次才输出了一次,正常的输出顺序被打乱了,本来译码得到的 4 位变换为 32k 时钟就可以直接输出了。 然后重新写了转换输出部分的程序如下: always @(posedge clk_32k) begin decode_outer=decode_out[decode_t]。 if(decode_t==239。 d0) begin decode_t=239。 d3。 end else decode_t=decode_t239。 d1。 end 新程序中每位的 decode_out 都不用再经过 decode_out1 缓冲,而是直接从decode_outer 中输出了。 编码加错及译码输出仿真现象如下图: 由上图中可以看出,第 4 行( 3)译码输出 decode_outer 的波形与第 5 行( 4)M 序列输出 m_outer 的波形是一样的,只不过译码输出有一定的延时。 见下图: 标着相同红色数字的高电平是相互对应的,下面是 M 序列,上面是译码输出,明显可以看出两者波形完全相同 ,只是 译码输出比输入的 M 序列延时了 11 个32k 时钟周期。 另外, 第 8 行( 14) 7 位汉明码输出 h_out 的前 4 位与倒数第 5行( 31) 4 位译码输出 decode_out 完全相同,只是 后者比前者延迟了 9 个 56k 时钟周期(具体延时周期个数的得到在后面会展示)。 见下图: 由上图红框中可以明显看出汉明码前 4 位(即信息位)与译码输出的 4 位是完全相同的。 而由下方的 校正子 可以看出, 绿线上的 000 表示接受到的没有误码, 010(非 000)表示有误码,可以看到 s_fir 中 000 与 010 是交替出现的,这与程序中模拟信道误码时每 14 个输出的汉明码元取反一个是一致的,即 7 位无错汉明码与 7 位中有 1 位错的汉明码交替出现。 另外上图中由绿线和蓝色箭头组成的关系可以看出校正子从 s_fir 移动到 s_sec 的过程。 另外,具体的延时 周期的得到可以由下图看出: 可见除了正常的时延外,译码输出即使在接收到校正子不为 000(有 1 位误码)时,也能够自行纠错,输出正确的译码,与输入 M 序列完全相同,该程序编写和仿真都是成功的。 改变误码律的译码输出仿真: ( 1) 每 15 个错 1 位仿真 程序改为: 其实就是对第 112 行中原来是 if(et_h==4’d13)中的 4’d13 改为了 4’d14。 仿真结果见下图: M 序列 m_outer 与译码输出 decode_outer 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相同的由下图红框的对应关系能够看出汉明码前 4 位信息位与译 码完全相同: 上图中能够发现在第一个红框之前的汉明码是 1011000,而译码是 1010,是不正确的,是因为 不是一开始就能接收到能够正确译码的码流,而且接受到正确码流后译码还有一定的延时 ,所以在此之前的输出是不正确的。 另外, 从校正子 s_fir 一行中可以看到,改为 15 位 1 个错码之后,不在是 7 的整数倍,所以不像之前错码只固定出现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汉明编译码系统自行设计实验附加同步(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1 x 0 1281 1 按折线 分段时的 x 0 1281 641 321 161 81 41 21 1 段落 1 2 3 4 5 6 7 8 斜率 16 16 8 4 2 1 21 41 表 13折线 x值与计算 x值的比较 表 中第二行的值是根据计算得到的,第三行的值是 13 折线分段时的值。 可见, 13 折线各段落的分界点与曲线十分逼近,同时按 2 的幂次分割 有利于数字化。 A 律
退 6dB 时,三阶互调失真产物不高于-30dBc;输出功率相对于 1dB压缩点回退 9dB 时,三阶互调失真产物不高于- 36dBc。 无用发射 无用发射是指正常工作时无用频率分量的功率辐射(包括带 外辐射和杂散辐射)。 在 9KHz~ 1GHz 范围内 ≤ W(- 36dBm)在 1~ 范围内 ≤ 1μ W(- 30dBm) 输入、输出阻抗 : 输入、输出阻抗为 50Ω(不平衡),
............................................................ 8 收益 /投资比 ......................................................................................................... 9 投资回收周期 .............
专业或学科名称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应用技术 项目名称 汽车手柄自动装配系统 项目类别 学科建设 项目负责人 姓名 俞建定 职称 高级实验师 职务 教师 学历 本科 电话 057487600319 建设起讫时间 2020/112020/11 项目建设团队 姓名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承担任务 徐铁峰 宁波大 学 通信工程 教授 计划审批 ,理论指导 叶富乐 宁波大学 通信工程 高工 电路设计
款式陈旧功能少 图 消费者更换手机原因 消费者更换手机周期14%35%2%23%26% 1年2年3年 图 消费者更换手机周期 从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更换手机的周期两机分化,分别趋向于一年和三年,更换原因集中在质量问题和丢失,说明了目前手机市场上手机质量正稳步提高,能用到 2 年和 3 年的手机分别占到了 23%和 26%,这一比例在今后几年还将逐步提高。
n ,375,375 rwmzmmfmmm nfaf 基本 时间: mi 375 2163221 mm f lllt 辅助时间: )(2 单件工时: mi )( 工序 40:粗镗小头孔 (1) 从 ,单边余量 Z=,两次镗去全部余量, mmap 。 ,进给量: rmmf ,根据有关手册,确定镗床的切削速度为 min30mv ,则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