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男性群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养了一大群孩子,“全家不断吃零食,做汽车看电影,孩子蛀了牙却没钱补,孩子在学校买不起钢笔头”。 女儿川娥生病,不愿给钱看病,并且还说不愿“把钱扔到水里”,让她“一寸寸死去”。 [6]但他却在女儿死后,花钱在她的坟头添了个大理石的天使碑, 写上一些冠冕堂皇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男性群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5 页 共 11 页 的话。 川娥这个家说不上来是穷还是 富 , 为了打肿脸充胖子 , 有了很多钱财 ,实际上亏空。 平时 我们口中常说的 作为 顶梁柱的父 亲在文中是颓废无能的。 郑先生 就是这个自私形象较好的写照。 从 这一个 衰败家庭 的描述 中 , 给 我们揭露了一个虚情假意的旧家庭。 还有一位 “ 另类 ” 的父亲也会被世人永久唾弃,那就是《琉璃瓦》中的姚先生 这类人物。 其实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人们心中是有着重男轻女思想的,但是这一位父亲却是有着更为让人无法接受的念想。 姚先生的夫人为他生了七个美丽的女儿。 正常情况下 父母亲都会将其作为自己的心 肝宝贝,但姚先生却是一直认为女孩子就是为了结婚而生的, 找到如意 郎 君就意味着终生有了依靠。 在我们眼中姚先生是在很热心地为女儿们筹办婚事,其实实际上就 通过女儿来获得自己的利益。 他的目光只会聚集在 欲望 上,在金钱物质面前,亲情和爱情 是没有地位的。 对于女儿来说她们就成为了利益的牺牲品,在没有爱情 呵护 的情况 下了却 余生。 当然 张爱玲 作为一位 悲剧 意识强烈 的女作家,在她的作品里 塑造的 远远不只 上述三个类型的男性形象。 然而有这些 颓废另类的男性形象的出现, 必定要基于 张爱玲强烈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这些负面男性形象之所以能出现的原因。 二、 病态 男性形象产生的 原因 我们在张爱玲的小说 中挖掘出了 一群群男性失 败 者, 或许他们的不完美都有着所谓的因果联系,每当翻看 张爱玲 的小说时, 都会 不由自主地 想是什么使得她能写出这么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 病态 男性形象。 他们是那样的 软弱 腐朽 、 淫欲荒唐 、 自私颓废。 男性本应是一座高山,给女性以 强大的保 护。 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不 仅没有男子汉气概 , 并且在变迁的时代里张皇失措 , 还 依仗女性。 这就必须要去 探寻其中的深刻 原因 了。 (一)社会时代背景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 战争频繁,悲剧不断 的 困苦 年代。 辛亥革命后的上海, 被 人们描述 成了一个美丽的大城市。 西方新 文 化的 涌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 早已具有的旧文化在 人们的 内心挥之不去。 正是由于 两种文化的撞击 , 产生 了各种变化多端的社会怪 象 , 这样 更是 加深了 社会走向 腐败 的程度。 同时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深深影响了当时男性的心理。 残留 的 种种观念、习俗 就拿 上文所述 第一类男性形象,旧文化封建社会下的 遗少形象 来说 ,封建社会 中 的道德与正常秩序在他们心中完全倾覆,他们 将家人与社会抛之脑后 ,只一味的沉溺于赌博、抽鸦片、逛妓院、养姨太太的 糜烂 生活,就像我上面说到的《 创世纪》里的 匡仰彝 ,他就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呈现令人心酸的人生。 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男性群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6 页 共 11 页 在旧社会里,空虚的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只能游离在美丽的大都市 ,很多因变故而失去的东西,比如说钱财,物力,他们都想找回,但现实让这些再也找寻不回,无奈的他们只有把怨气出在女人、孩子身上。 慢慢地 他们的人格开始 展开了 分裂,灵魂开始 漂泊 ,精神变得 恍惚。 这就是封建的社会背景下的男性。 他们受不住 时代 的变迁 的巨大冲击 ,抗不住 新文化 的诱惑,只能用颓废的精神 去演绎 几乎是变态外观下 糜烂 的人生。 张爱玲对战争的切身体验也对她书写男性 的指导思想 产生了一定影响。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当时的社会实况中, 1937年,日军 进行大规模的侵华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 11月大都市上 海沦陷。 自此,上海稳定安定的生活被完全破坏了,笼罩在人们的内心的是战争所带来的恐慌。 在 1938年,张爱玲 本来是 考上 了 伦敦大学, 但由于战争的原因也没能前行。 继而在 1939年,张爱玲进入香港大学读文学。 刚好两年多的时间,香港也沦陷了。 在此 期间,张爱玲目睹了香港沦陷的全过程。 她曾在她的文章中记述了当时的情形:“围城的十八天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难挨的感觉 —— 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的,瑟缩、靠不住。 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在了。 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间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 [7]面对战争, 人们的生命变得毫无保障,留在人们内心的永远只有惶恐和不安。 在面对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时,人们会本能 地 为了生存什么事都可以去做。 进而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性的丑陋本质便会浮出水面。 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是张爱玲切身体会的,她 明白了社会在走向腐朽,人类所谓的文明早已销声匿迹,暴露在外的就是人们丑陋的行为。 经历了战乱的张爱玲, 直接将她 看到的 融入 到了她的小说中 , 也体现在对男性的特殊书写上。 因此,这一战乱背景是其颠覆男权中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时社会的折射,也是 张爱玲 对人性的深邃思考。 不安定的环境 让张爱玲清楚地认识到 人性的丑陋, 从而也成就了 他笔下一个个病态 男性形象 的出现。 (二) 作家 个人经历 人们常说每一个 创作了 优秀作品的作家都是因为她经历的种种 人生变故 ,然而张爱玲的小说 更是如此。 张爱玲 作为 一位有着另类笔触的作家,不单单只是因为她出生在了那样的一个时代,或许更是因为她出生在了那样的一个家庭。 张爱玲对男性的认识 起初是来源于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那就是父亲张廷重。 从小到大他对张爱玲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也渐渐地构成了张爱玲独特的男性观。 通过对张爱玲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来看,其实父亲张廷重 也 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也有 很多 的封建恶习。 他高兴时,对张爱玲就好一点,不高兴时,不是呵斥,便是毒打。 有一次打的很严重, 直至 患病了 , 张父也没拿钱 让张爱玲 去医病。 这不 由 得让我回想起在上面所提到的《花凋》中川嫦的父亲郑先生,他也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