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城市低碳出行管理中的协调运作模式(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活、可 达性好等优点。 (4)私人小汽车 私人小汽车在我国的起步缓慢,但发展速度惊人。 过多的使用私人小汽车出行会导致道路交通拥挤及环境污染,而使得出行效率低下,所以,私人小汽车的发展也应该适当控制,北京市先后出台“限号出行”、“摇号购车”等政策来调控私人小汽车出行。 (5)公交车、地铁 作为公共交通,公交车和地铁具有运载量大、能耗低、占地少、污染小的优点,可以解决我国大城市中人口拥挤、能源稀少、环境污染严重等疑难问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出行方式 [3]。 但由于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道路通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 据世界银行的预计报告,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在 6% 25%之间,而国外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分担率一般在 40% 80%之间。 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居民出行需求迅猛增长的需要,充分认识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作用并综合治理其存在的问题,是确保城市 5 居民出行水平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 (6)出租车 出租车具有方便舒适、机动灵活的优点,对于具有较高层次出行需求的人群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出行费用较高,主要服务于居民中较高收入者。 由于出租车出行需求量有限,出租车超过一定数量会带来大量 空驶,不仅无法取得效益还给城市带来拥堵和污染,因此,对出租车必须坚持宏观调控与稳定发展的方针。 (7)单位车 相比其他出行方式,单位车在使用对象方面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使用的效率也比较低,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占用企业资金但提供效益低下的单位车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低碳交通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 [4]。 据 2020年国际能源署出版的《运输、能源与二氧化碳:迈向可持续发展》报告表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有 25%来自交通运输,美 国大气污染的 50%来自运输工具。 目前,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量最大,也是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比例一般在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间。 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量为 9721万吨标准煤; 2020年上升到 1478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 11%,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 %。 预计 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将是现在的 2倍以上,这还不包括私人小汽车出行的能耗。 所以,低碳交通的措施,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 6 三、低碳交通发展方向及实例 城市低碳交通研究述评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国内外有关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研究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政策驱动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指导性作用,均把政府部门出台的低碳交通政策视为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风向标。 第二,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创新驱动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工具性作用。 尽管部分学者对现有低碳交通技术能否在交通碳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示质疑,但同时也对低碳交通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给予厚望,总体上学术界对低碳交通技术的作用持乐观态度 [5]。 第三,国 内外学者对城市低碳交通的人文驱动有所研究,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政府出台的低碳交通政策在激励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方面的作用,国内有少数学者还对低碳理念在引导市民低碳出行的特殊作用进行了研究。 综合来看,国内外有关城市低碳交通的研究大多都偏向于政策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 尽管有少数学者对城市低碳交通或者其局部领域进行实证研究,还有个别学者从伦理学视角对城市低碳交通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但是与政策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相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对于人文驱动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关注度严重不足。 城市低碳交通研究展望 通过对既往研究的分析和梳理,未来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研究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理清低碳交通建设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低碳交通建设要求与城市整体发展的长远规划相协调,规避交通发展与城市整体发展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 后续研究需要深入探讨低碳交通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从促进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定位和长远规划。 二是注重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的研究。 既往学者对城市低碳交通体系的探讨多囿于传统学科限制且缺乏系统研究。 后续研究应明确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的原则、层次 和范围,系统研究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的驱动要素以及各驱动要素的作用机理,并深入探讨不同要素驱动下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基本路径和具体对策。 三是系统研究国外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经验。 对国外典型城市的低碳交通建设进行实例研究,深入研究其具体思路、方法以及规划、政策、措施等的全过程,为我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提供可行性经验和启示 [6]。 四是加强城市低碳交通的实践研究。 注重对低碳交通建设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性检验,并从实 7 践中发现理论研究的局限以促进其完善,提高理论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