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突发事件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探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则》 的发展 在 1981 年我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的规范条例《记者守则》由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新闻单位共同拟制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新闻工作者条例的试运行守则,为后期条例的规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对《准则》的完善和补充, 1997 年 1 月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颁布了《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同时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了《 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的公告。 为进一步维护和规范新闻行业的自律, 2020 年 11 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家报社联合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制定了《“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自律公约》。 1991 年 1 月 19 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以下简称《准则》 )( 1987 年公布了此 《 准则 》 的草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首次正式颁布的新闻工作 14 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 1991 我国颁布的 《准则》是基于当时国情所制订的。 其中 准则包括以下几条 : “ 第一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二 、 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 第三 、 遵守法律和纪律 ; 第四 、 维护新闻真实性 ; 第五 、 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 第六 、 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 第七 、 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 第八 、 增进同各国新闻界的友谊与合作。 ” 《准则》于 1994 年 4 月和 1997 年 1 月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 近年来 , 由于我国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飞速发展 ,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加之国际化的交流和发展不断增多 ,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和人员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让 《准则》 更加贴近我国国 情 , 对新闻工作者起到实际的约束和规范 , 经研究 , 于 2020 年通过了对《准则》 的重新修订。 新条例吸收了一系列新思想 , 对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提出了新要求 , 对我国新闻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相关要求。 这些变化和要求的提出 , 体现出国家和 新闻事业单位 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认识更加深入 , 同时 《 准则 》 中更加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的不断进步和所取得的丰厚成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2020 年新修订的 《 准则 》 中提出了一条贴近我国新闻报道实际环境的条例 , 即第二条第 4 点中提出的 “ 采访报道突发事件要坚持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全面客观报 道事件动态及处置进程,推动事件的妥善处理,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 《准则》中强调的 “ 公开透明 ” 和 “ 全面客观 ”凸显了政府部门对我国新闻事业明显放宽并以更符合国情的方式来解决和面对实际问题 , 这也 使得 突发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同时成为各行业讨论的课题。 (二 )、 学界 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准则 》 的研究 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准则 》 的研究 颁布以来 , 国内学者对其所作的研究颇多 , 特别是几次修订 , 侧面反映 了 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 引发了新闻界人士的热议。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研 究空前的活跃,在以前初步 的实践基础上进入到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学的新阶段。 15 据有关权威人士不完全统计,从 1979 年至 2020 年 25 年期间,有 800 篇以上相关文章在各个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些文章几乎包含了关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各个实践研究领域,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建设起到了实际的推动作用。 随着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不断攀升 , 多次事件的报道中显示 新闻媒体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关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研究 的文 章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杂志刊物上。 其中出 现较多的有 《 中国记者 》、《 新闻记者 》 、 《 新闻爱好者 》《 新闻战线 》 等系列杂志。 (三 )、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的关系 道德先于法律而出现 , 一切法律皆以伦理道德 为基石 , 所以法律的存在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支撑 , 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 , 法律的存在是为让人们形成道德的自律。 道德与法律一起起着调节人与人 ,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 , 以维护正常的社会运转。 因此 , 无论在哪个国家 , 哪个行业 , 都要道德法律两手一齐抓。 [6]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与新闻传播法规 同一般的道德与法规的关系一样,它们 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完善和健全了新闻工作的制度,使得新闻工作有 法可依,又有 情可讲。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 约束和规范着新闻工作者的行为,特别是在我国突发事件中,引导着新闻工作者立场鲜明的进行报道,呈现给社会力量和信心, 使新闻工作者成为了真正的领路人和起航标。 但是,由于法律和道德界限的模糊, 以及一 些新闻工作者本身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他们利用这些空子和 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进行失时报道,导致 各种丑闻的 产生。 而正是这些丑闻的出现,更好的鞭策我们寻找更多的方法去 完善新闻制度,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提高其思想品德,从根本上着手,促进我国新闻事业 的繁荣发展。 三、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行为 概述及 分析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 , 各种传播工具的广泛运用 , 导致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 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 媒介在引导舆论 ,传播事实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6 就近几年发生的突发事件来看 , 我国大部分新闻媒体在事件的传播 中体现了优秀的职业 素养和高超 的报道水平以及临危不乱 、 不怕苦 、 不怕累的高贵品质。 (一 ) 、 良性报道行为 2020 年汶川地震中的良性报道行为 2020 年 5 月 12 日 14 点 46 分,汶川地震发生 , 跟据中央指示 新华网 最早发出快讯,紧接着 关于 汶 川地震的报道在网络快速反应 ,面对此次突发事件,新闻单位在新的媒介环境条件下, 打破了以前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媒体人反应迅速,连续报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不仅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同时也取得了国外媒体同行的尊重。 此次报道 , 媒体 与政府紧密结合 , 在第一时间对灾情进行了报道。 用真实的镜头和 细腻的笔尖向心系灾区的 人民传达了灾区的最新消息 , 平稳民心 , 化解和避免了导致 社会动乱的各种潜在冲突和矛盾。 在 最短的时间 内 , 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 , 对灾区进行了大力求助。 这一举措 体现了 党和政府 “ 优先救人 ” 、 “ 以人为本 ” 的人文关怀。 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快速的反应,和随时待命的优秀职业水平。 在此 , 以一位 体现新闻工作者高尚职业道德水平的 记者 —— 朱玉为例 , 来展现我国突发事件中新闻工作者的优秀表现。 与众多到达救灾现场的工作者一样 , 朱玉忍着具大的悲痛 , 履行了一个优秀记 者的职责。 她的灾区手记 , 具有代表性的有 《 灾难中的四个中国女性 》 、 《 把你的生命托在我的手心 —— 张建波和他所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 》 、《 最近的字迹 》 、《 献给北川的橘子 》 等。 这些稿件从细微处着手 , 真实而动情地向大家展示了在地震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 , 微小而又 动人 的人和事。 朱玉的每一篇稿件几乎都引用人物的真实对话 , 对场景进行真实的描述 , 每一篇稿件都向我们传达出一个信息 , 就是记者深入重灾区 , 在前线 , 在幕后采写纪录的身影。 在灾难到来之时 , 除了真实的纪录和关注心系灾区的人民 , 反映实情之外 ,就是给人以信心 , 引导人们积极高效的进行缓助 , 最后就是通过这些纪录进行反思 , 为进一步应对灾难危机而进行努力。 无疑 , 朱玉一直这样在做。 她在采写 文稿 时以 为人 母的心情 , 以为人妻子的 17 情怀 , 站在已逝者亲人的角度来报道事实 , 避开了灾难对人们产生的二次伤害,又动情地将灾难中的伟大力量传递给每一个中 国人 , 展示了中华民族 顽强的精神, 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她 用真实的镜头和真切的感爱浓缩成文字 , 让人们在悲伤和哀痛之时感受到团结和希望。 这 种报道方法 是对 生命的 敬畏 , 同时也是对 死者最高的尊重和对生者最大的抚慰。 2020 年拉萨“ ”事件中新闻工作者报道行为 2020 年 3 月 14 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18 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造成直 接财产损失近 亿元。 与此同时 , 西 方某些媒体的肆意歪曲事实真相的行为也让我们感到愤慨。 这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 此次事发虽 突然且极具破坏性 , 但在我国政府和媒体的快速应对之下避免了更大危机的发生 , 同时也让西方国家意识到了我国 政府和媒体 面对紧急突发事件被扭曲时的态度之坚决 , 反应之敏捷。 此次参与报道的媒体也体现出了优秀的职业素养。 在此次突发事件中最突出、具代表性的两大媒体就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CNN 网,以及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喉舌的中国新闻网。 对于这个突发事件的报道,由于某些政治原 因和历史原因,导致 外媒 的报道出现了 严重的偏颇。 西方国家利用在我国发生的具有极大政治性的社会事件大做文章,站在藏独分子的立场上对事实进行不实报道,歪曲事情真相,破坏我国的和平稳定。 他们利用经过处理的图片 和 片面的文字 臆想真实的场面,来诋毁我国政府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 和地位。 例如在一篇名为:“ A timeline of Tibetan protests”的报道中记者写道: “ Fifteen monks from Ser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