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2讲建设中国特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第 21讲 │ 教师备用习题 第 21讲 │ 教师备用习题 C [解析 ] 本题考查的是十年建设时期的经济发展。 1959- 1964年先是在 “ 左 ” 倾错误的影响下 , 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 甚至出现负增长 , 60年代初提出了八字方针 , 国民经济开始持续恢复并得到了相当发展。 A、 B、 D均未出现负增长 , 可排除 , 故而选择 C项。 第 22讲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 22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梳理 第 22讲 │ 考点梳理 考点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第 22讲 │ 考点梳理 [合作探究 ]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 ,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以来 “ 左 ” 倾错误的束缚 ,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 政治和组织路线 ,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 , 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 , 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第 22讲 │ 考点梳理 考点 2 经济体制改革 高度集中 包产到户 农业生产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增强企业活力 商品经济 经济责任制 承包经营 厂长 (经理 ) 负责制 第 22讲 │ 考点梳理 [拓展提升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 , 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农民 , 产品的分配原则是交够国家的 、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所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 , 只是扩大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其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第 22讲 │ 考点梳理 考点 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大连 14 长江 珠江 闽东南 环渤海 经济 特区 开放 城市 经济 开放区 第 22讲 │ 考点梳理 考点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生产力 综合国力 生活水平 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 基础 邓小平理论 生产力 第 22讲 │ 考点梳理 [概念阐释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 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 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 , 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 , 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 ,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 , 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 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 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农业合作化前 , 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 , 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 , 农民只是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2. 生产经营管理方式。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 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 , 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 产品分配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 , 多劳多得的原则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4. 发展后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 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 , 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 、 现代化。 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 , 个体力量薄弱 , 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例 1 [2020 太原模拟 ] 在 1984年的国庆游行队伍中 ,农民开着拖拉机 , 载着 “ 联产承包好 ” 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 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 A. 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 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 获得了一切劳动产品的支配权 D. 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B [解析 ]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 , 农民享有土地的经营权 , 所有权仍属国家 , A项 、 D项错误; C项包含于 B项之中 , 表述片面 , B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 探究点二 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历史特点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1. 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 (2)独立自主 、 自力更生原则;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4)平等互利原则。 2. 特点: (1)“ 全方位 ” , 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 , 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 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全方位重点 , 对所有的国家开放 , 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2)“ 多层次 ” , 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 , 通过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 , 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多层次中有先后 , 多方面中有选择。 即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开放 , 而且涉及政治 、文化等多方面的开放 , 但多方面不等于来者不拒 , 全盘接受 , 而是有比较 、 有选择地开放。 (3)“ 宽领域 ” 不仅在经济领域 , 也涉及保险 、 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 、 科技 、 医疗卫生 、 体育 、 文化 、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4)灵活性中有原则。 即 “ 谁也不得罪 ” , 但 “ 谁也不怕谁 ”。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例 2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 A.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 — 经济特区 —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C.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经济特区 —内地 D. 经济特区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A [解析 ]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 经历了一个由点到线 , 由线到面 , 逐步开放 , 稳步发展的过程 ,最终形成了多层次 、 有重点的格局。 只要把握住点 、 线 、面结合的特点就容易判断了。 第 22讲 │ 要点探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 , 其优势在于广东 ( ) ① 毗邻港澳 , 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② 作为侨乡 ,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③ 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④ 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 ①②④ B.。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2讲建设中国特色(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x - 4y≤- 3 x≥1 解:作出可行域如图 : 当z= 0时,设直线 l0: 2x- y= 0 当 l0经过可行域上点 A时, - z 最小,即 z 最大。 当 l0经过可行域上点 C时,-z 最大,即 z 最小。 由 得 A点坐标 _____; x- 4y=- 3 3x+ 5y= 25 由 得 C点坐标 _______; x=1 3x+ 5y= 25 ∴ zmax= 2 5- 2= 8
阶段农村中小学建校欠债达到 ,高中教育阶段校舍建设欠债到 2672万元。 因拖欠工程款而导致承建方到学校封门以及个别办学单位因拖欠建校款被告上法庭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改造薄弱学校、改造危房规划未能按时予以实施。 按省政府规定,去年是该市完成 “ 改 造 薄弱学校”任务的最后一年,目前,该市实施改造薄弱学校仅完成 105所,尚欠 45所;全市中小学现有危房的学校 132所,危房面积 平方米
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蛋白质、脂肪三大物质转化的枢纽 柠檬酸、谷氨酸 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中能量的产生 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有两种形式:直接产生 ATP;生成高能分子 NADH或 FADH2,后者在线粒体呼吸链氧化并产生 ATP。 (1)糖酵解: 1分子葡萄糖 2分子丙酮酸,共消耗了 2个 ATP,产生了 4 个 ATP,实际上净生成了 2个
不同: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活动的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 ( 1)从历史上看 :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 2)从国家性质看 :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4)从经济基础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八一三事变 凇沪会战 蒋介石亲临前线 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谢晋元和 800壮士,名震中外, 日军伤亡 200余,自伤亡 30余。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共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抗日态度的变化 表现:言谈表态、军事部署 原因 国共两党
122 利用 Simulink仿真曲线。 仿真过程如下: (1) 启动 Simulink并打开模型编辑窗口。 (2) 将所需模块添加到模型中。 (3) 设置模块参数并连接各个模块组成仿真模型。 设置模块参数后,用连线将各个模块连接起来组成仿真模型。 (4) 设置系统仿真参数。 (5) 开始系统仿真。 (6) 观察仿真结果。 例 123 利用 Simulink仿真求定积分。 仿真过程如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