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政治参与(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無系統的意見 )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 ),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 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 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 」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 換言之,以「群眾路線」為基礎的領導,須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 – 1.在「群眾」之間搜集相關政策的素材; – 2.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 – 3.把依照「群眾」意見制定成的新政策,「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以利推行政策。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 依照劉少奇所列舉,不調查、不集中群眾中大多數人的意見作為政策內容,就是「關門主義」。 幹部「安于現狀」、不積極上進、任其自流,就是「自流主義」。 只遷就群眾中落後的意見,落在群眾覺悟程度之後,就是「尾巴主義」。 「群眾路線」係「由上而下」的性質。 「領導」為主體,「群眾」是客體。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 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則鼓勵,民眾循合法管道「由下而上」向「統治者」表達意見,但是,中共的「群眾路線」並不認為,民眾應主動向「統治者」提意見。 • 「群眾路線」之過程與結果,都以「黨」領導 (統治者 )為主體,「群眾」 (被統治者 )為客體。 「群眾路線」要求「領導」主動、積極,民眾則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 「群眾路線」揭示的原則,係用來指引「黨」幹部如何領導群眾,而非以民眾政治參與為最終目的。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二、「群眾路線」之應用-「群眾路線」與「民主集中制」 • 毛澤東觀點: • 中共係將「民主集中制」分成「民主」與「集中」兩種名義上的成份。 事實上,中共從未將民主予以「制度化」,也未曾僅只實施「民主」而不顧「集中」。 • 毛澤東只是假借「民主」、「集中」兩個名辭而已,毛澤東真正闡述的仍是「群眾路線」運作原則。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 毛澤東篤信「群眾路線」,主張將「群眾路緣」推行於整個政治體系。 「群眾路線」用在經濟上就成為「三面紅旗」。 「三面紅旗」以毛澤東「群眾路線」為基礎,主要實施于一九五八至六○年之間。 「三面紅旗」即「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統稱。 「總路線」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綱領」,「大躍進」是「速度」、「人民公社」是「組織」。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 毛澤東「群眾路線」用在政治上就成為「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等四項群眾政治參與形式。 「大嗚、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符合毛澤東所主張的「人人開口、人人鼓勵、人人批評」之政治局面,于一九六六至七六年「文化大革命」 (簡稱「文革」 )獲得實現。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 毛澤東「群眾路線」之理論與實踐,即形成「毛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