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平衡施肥物化技术推广—综合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户平均种植土地约 ,仅相当于美国一般农场的 1/350 至 1/390)的情况下,必须解决一家一户自主种植条件下的土壤养分测定、肥料选配和施肥量确定及科学施肥的指导等问题。 本项目以平衡施物化肥技术为推广重点,紧密联系本省农业种植特 9 点,在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上开展了大量的施肥试验、示范研究和应用,分区制定作物施肥配方,提出以平衡施肥产品为载体的推广方法, 加快了科学施肥技术的 推广。 在平衡施肥物化技术推广地,尤其在定向供肥示范区,农民用了配方都获得增产。 现实让农民相信了科学,平衡施肥技术以其真正的实用性和简便易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赞赏,也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做出好的示范。 3 主要技术措施的应用 采用土壤肥力定位监测、区域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平衡施肥试验及用量参数指标等方法,总结分析土壤养分及肥力对水稻、小麦、油菜产量的贡献率和化肥利用率,研究提出水稻、小麦、油菜不同区域的施肥模式、技术参数以及推荐施肥量指标,为平衡施肥提供技术依据。 土壤养分及供肥分析 项目在安庆市选 择望江、怀宁、潜山、太湖、宿松等县进行分析研究;在合肥选肥东、肥西等县进行研究;在六安选裕安、金安区和寿县、霍邱等县进行分析研究;在巢湖区域,按全市统建的 23 个定位监测点(代表土种 16个)的养分数据进行综合比较, 同时选无为、含山、居巢、和县等进行分县(区)监测点的养分动态研究;在亳州选涡阳、蒙城等县进行分析研究;在阜阳选国家级监测点 AHX2309 进行分析研究;在滁州选明光市国家级监测点 AHX2307 进行分析研究;在淮北区域土壤养分定位监测与动态分析中, 11 个土壤养分定位监测主点、 45 个辅点,按淤土、两合土、沙土、黑土、黄土、白淌土、青白土共七个类型,分别统计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土壤速效氮、磷、钾等 9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在淮北市和居巢区,庐江、望江、怀宁、和县等县区域养分现状调查基础上,按区域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研究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等级,对目前耕地地力做出客观评价,为大田平衡施肥提供依据。 根据土壤养分动态分析和区域调查,安徽 皖南地区以红壤和黄红壤为主,土壤类型较多,多呈酸性,肥力不均,配方较为复杂。 长江以北,砂姜黑土分布较广,全 N 量在 %左右,速效磷较低,速效钾 10 120毫克 /100克土左右,是中、低产土壤之一,采用有机无机配方施肥效果更好。 而在有些项目区近年来因大量施用磷铵,磷的含量已大大得到提高,因此磷在配方中已不是占主位,配方中可以适当提高 N、K 含量。 在淮河两岸,缺钾症状明显,因此在配方中增加了钾的含量等等,通过大量的土壤地力分析为提供最佳肥料配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 — 作物系统内养分平衡、肥效试验和施肥参数研究分 主要在涡阳、蒙城、桐城、居巢(区)、无为、金安(区)、枞阳县和阜阳市的 9个国家级地力监测点,布置定量有机投入施肥试验,分析土壤养分平衡状况。 在肥东、肥 西、长丰、桐城、宿松、太湖等 35 个“安徽省世行二期加灌项目”土壤养分定位监测点,总结分析不同年份施肥试验的土壤养分盈亏量。 在项目不同土壤类型区, 429 个施肥试验的统计增产率变幅为 37—130%,区分作物、区域及土壤类型计算施肥增产率,作为平衡施肥目标产量的确定依据。 并根据项目区各类施肥试验、示范分析,研究目前化肥利用率变化情况为: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在 36至 46%,以砂姜黑土基础地力较低土壤的氮肥利用率较大,以水稻土中高肥力土壤的氮利用率较低;小麦磷肥当季利用率在 18至 25%,在磷素较低的砂姜黑土上施磷当季 利用率较大,而江淮地区有效磷较高的土壤上施磷利用率较小。 小麦氮和磷两元化肥的综合利用率在 — %,变化趋势与单元素肥料类似,见表 6。 土壤供肥能力及相关指标分析的研究: 土壤养分及肥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 根据试验研究,黄白土田种植水稻,土壤肥力的产量贡献率在 30— 69%。 一般不施肥水稻产量愈高,土壤供肥能力愈大。 土壤肥力产量贡献率和几种主要养分的相关性,以碱解氮最明显,全氮次之,再者是速效磷和钾。 说明在目前施肥方法下,土壤自身供氮水平高,在持续满足水稻整个生育期对氮素需求的能力较大,而基施 氮为主的方法,一般不能解决作物生长对土壤供氮量稳定增加的要求。 马肝土田种植水稻,土壤肥力的产量贡献率变化规律与黄白田基 11 本一致。 因试验选取的土壤肥力水平相同,土壤养分测得值变异很小。 表 6 安徽省不同土壤作物施肥效应技术参数 作物 农区 土壤类型 基础地力 试验数 施肥最高增产率 肥料最高贡献率 化肥当季 利用率 (%) 个 (%) (%) N P2O5 K2O 小麦 淮北 潮土 100200 41 43 22 200300 21 41 21 砂姜黑土 100200 33 46 25 200300 21 38 25 江淮 水稻土 100200 22 37 20 200300 20 36 18 中稻 江淮 水稻土 200300 65 39 16 44 300400 42 38 20 48 早稻 江南 水稻土 200300 86 43 18 46 300 33 37 16 48 晚稻 200300 37 300 12 油菜 江淮 水稻土 50100 32 45 21 100150 27 38 18 注:。 ,其余为氮磷肥料试验。 潮砂泥田种植水稻,土壤肥力的产量贡献率与黄白田、马 肝田相似,土壤肥力的产量贡献率在 33— 64%。 随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值的升高,土壤肥力产量贡献率增大。 在土壤类型间比较,潮砂泥田全氮和碱解氮的总体水平,比马肝土和黄白土要高;潮砂泥田速效磷、钾要比马肝土和黄白土要低。 在制订平衡施肥方案时,应把握潮砂泥田基施氮肥量要减,磷肥和钾要增;黄白土田和马肝土田平衡施肥量的确定中,要保证充足的氮肥量,要根据土壤速磷和钾的具体情况,确定施磷、施肥的量。 土壤养分及肥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 根据砂姜黑土、潮土、马肝土(田)和黄白土施肥试验,种植小麦土壤肥力的产量贡献率在 33— 73%,变幅较大。 在同土壤类型中,土壤肥力的产量贡献率相近, 12 不同地区间有一定的变化。 土壤肥力产量贡献率和几种主要养分的相关性,以全氮和碱解氮最明显,速效磷次之,再者是速效钾和有机质。 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自身供氮水平和有效磷的高低,对小麦产量的增加影响较大,小麦平衡施肥应重点解决氮肥和磷肥适宜用量,尤其是磷的低限用量。 在目前土壤肥力条件下,土壤有效钾及施钾对小麦产量的贡献还需进一步研究。 而在制定小麦中高产量目标的施肥方案中,基施钾肥钾肥仍是必要措施。 土壤养分及肥力对油菜产量的贡献率。 根据黄白土田、马肝田和潮砂泥田 试验研究,种植油菜土壤肥力的产量贡献率在 25— 62%,多数地区土壤肥力对油菜产量的贡献率均较低,说明油菜生产中对施肥的依赖程度比水稻、小麦要大。 一般不施肥油菜产量愈高,土壤供肥能力愈大,对贡献率影响较明显的养分指标是碱解氮和全氮。 因选取试验的土壤速效磷和钾变化范围有限,土壤肥力指标中磷或钾成为油菜生长限制因素的表现不明显。 油菜平衡施肥应首先考虑氮肥、磷肥和钾肥配比和适宜用量,重点解决氮素。安徽省平衡施肥物化技术推广—综合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及收 尾阶段。 给排水、消防等安装工程预留预埋工作根据其位置插放第一、第二、第三阶段施工,有关管线和设备的安装工作插入第四、第五阶段施工。 各阶段施工重点不同,要特别注意作业程序的安排,保证各层次作业面互不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防护工作。 第一阶段以基础施工为主线,施工重点为基础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难点为基坑降水及边坡支护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同时为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
旅游的重点目标市场。 抓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海南将通过制定乡村旅游规划,统筹空间布局,指导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景点建设。 针对不同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等进行准确定位,根据乡村不同的资源和产业特点,创办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观光、特色休闲、特色娱乐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差异化的特色乡村旅游。 按照规划,乡村旅游区将发展成国内外游客和本省居民回归田园生活
B5 开发课程资源,有机拓展 延伸。 A3 教学方式 B6 把握教育特点,遵循认知规律。 B7 教学思路明晰,环节安排合理。 B8 课型特点突出,重点难点突破。 B9 气氛宽松和谐,平等合作参与。 B10 点拔引导到位,尊重个性差异。 B11 坚持启发诱导,评价中肯合理。 A4 学习方式 B12 积极自主学习,全员全程参与。 B13 主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默契。 B14 大胆问难质疑,
溶解氧,氨氮 氨氮,溶解氧 溶解氧,氨氮 氨氮,溶解 氧 第四周 氨氮 氨氮 溶解氧,氨氮 氨氮,溶解氧 氨氮,溶解 氧 第三周 氨氮 氨氮 氨氮,溶解氧 氨氮,溶解氧 氨氮,溶解 华南师范大学 化学与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监测实践 官洲河水质监测 方案 第三小组 第 15 页 共 69 页 氧 第二周 氨氮 氨氮,溶解氧 溶解氧,氨氮 氨氮,溶解 氧 第一周 氨氮 氨氮,溶解氧 氨氮
清算及监督管理。 省总工会: 根据 不具有自主培 训能力的中小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各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组织 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 等由 指定的 工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并 督促企业安排就业。 6 省妇联: 发动全省妇联系统可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可开展自主培训的大型家政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家政服务工程。 八、 实施进度 安排 (一) 宣传发动阶段。 一是 利用电视、报纸
机械化水平高; 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因此设备方面有利于增大盘区尺寸,但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考虑通风的需要,盘区尺寸不宜过大。 本井田 走向长 , 倾斜宽 ~ ,开采 3 号煤层, 3 号煤层厚度大,赋存稳定。 此外,井田 3 号煤层瓦斯含量高。 根据上述井田尺寸及 3 号煤层赋存条件,结合工作面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本着适当加大盘区尺寸、增加工作面推进方向长度、尽量减少工作面搬家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