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煤十矿18mta新井通风安全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再者地下水有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处理后均可作为矿井生产、生活用水。 2 电源条件 矿区电源主要来自平顶山市电业局所辖的贾庄、肖营和孙岭变电站的 110Kv 和 35Kv 系统以及平煤集团公司所辖的谢庄 110Kv 变电站、月台 35Kv 变电站、焦庄 35kv 站。 3 通信 矿区己形成自动通信网络,各矿与平煤集团公司以及对外联系十分方便。 通信系统包括行政管理电 话、生产调度电话和井下泄露移动通信工程。 电话电缆选用 HUYVA20 型,电话机选用本安电话机 HAK1型。 4 供应情况 平顶山是我国新兴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工业有炼焦、机械、化肥、电力、纺织等,农产有小麦、豆类、玉米、烟草、棉花等。 劳动力资源较充足。 本矿井建设期间,所需要建设材料,除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需由国家计划供应外,其它砖、石、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均能满足建设需要。 井田地质特征 井田地形概述 十矿井田位于平顶山煤田东部,平顶山市东北部平顶山、马棚山之间的山口以南的开阔山 前冲积平原上。 井田的东南部为开阔的冲积~洪积平原,西北部为砂岩组成的山岭,山脊平缓,山坡陡峭,约为 30176。 ,向南逐步过渡到平原。 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有平顶山,北部为马棚山,山的相对标高为+ 360m~+ 460m,平原一般 +80~ +100m。 井田最高峰马棚山海拔。 本井田地质勘探工作始于 1953 年 9 月,先后由中南地质局 401勘探队、河南省地质局、中南煤炭工业管理局煤田地质 125 勘探队、 126 勘探队、河南省地质局五队、平顶山矿务局地质处勘探队、煤炭部 129 勘探队等七个单位,在该井田内进行了地质勘 探工作,共施工钻孔 142 个,钻探进尺 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4 页 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十矿井田内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寒武纪张夏组、固山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第三、四系。 明显的从海相沉积通过海陆交互相沉积,逐渐变为陆向沉积。 地层未受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影响。 其中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含煤地层总厚度近 800m。 地层由老到新为: 1 寒武系上统崮山组(∈ 3g) 本组地层为煤系沉积基底。 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具不明显的细鲵状结构。 上界是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底面,钻孔揭露厚度 大于 50m。 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井田缺失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也发育不全。 太原组下以 底部灰岩底面与本溪组分界,上以顶部灰岩顶面或己煤底板砂岩底面与山西组分界,呈整和接触。 厚 47~ 80m,平均 ,由煤层、灰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组成。 含庚组煤 6— 7层,多以灰岩为顶板,煤层较薄,层位稳定,基本不可采。 3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上以砂锅窑砂岩底面与下石盒子组分界,山西组与下伏太原组地层连续沉积,整和接触,厚 80~ 119m,平均 ,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层段。 由深灰到黑色粉砂岩和泥岩 、砂质泥岩及细~中粗石英砂岩和煤层等组成。 含煤 1— 4 层。 本井田范围内己 1己 1617 煤层较稳定,为十二矿主要可采煤层;上部不含煤。 4 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 (P1x) 上以丙组煤顶板砂岩底面即田家沟砂岩与上石盒子组分界,下以砂锅窑砂岩底面与山西组分界,整和接触,厚 358m 左右,依据岩性组合及含煤特征分为三、四、五煤段。 ( 1)三煤段(戊组):厚约 121~ 160m,平均。 本段底界为砂锅窑砂岩,一般为15m 左右。 ( 2)四煤段(丁组):厚 16~ 94m,平均 ,含煤 3~ 9 层,以丁 6为本 区主要可采煤层,丁 5 局部可采,划归一矿开采。 ( 3)五煤段(丙组):厚 ~ ,平均 ,含煤 2~ 5层,其中丙 3稳定。 只能小规模开采。 5 二叠系上统石盒子组 (P2x) 下起田家沟砂岩底界,上至平顶山砂岩底界。 该组厚 246~ 370m,平均 352m 左右,由浅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薄煤组成。 含煤属不可采之列。 6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 P2sh) 本组在井田北部平顶山、马棚山一带出露于山脊,大面积遭受剥蚀,厚度 360— 462m,其下部为灰白色,浅肉红色巨厚层不等粒长石石 英砂岩即平顶山砂岩,厚 120m 左右;中部有紫红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120— 160m,上部为紫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具暗红色铁质斑点,厚 120 余米,无煤层沉积。 与下伏地层呈整和接触。 7 第四系( Q) 除北部山梁有基岩裸露外,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遍布井田,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和接触。 厚度 0~ 150余 m,北薄南厚。 由暗黄色、棕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含砂质粘土及砾石组成。 顶部为耕植土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5 页 图 12戊组煤地质综合柱状图 井田地质构造及特征 1 地质构造 十矿井田位于平顶山煤田东段,主体构造为一 枢纽向北西倾伏的宽缓向斜构造 李口向斜。 十矿矿区的主体构造为一宽缓的复式向斜,即李口向斜,并 平煤十矿戊组煤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地层系统界 系 统煤层名称地层厚度柱 状1 :1 0 0 0 岩 性 描 述灰色泥岩局部具斑块灰白色中至粗粒砂岩灰色砂质泥岩煤、硬块煤、硬块灰色泥岩夹砂质泥岩灰绿色细砂岩,顶部有砂质泥岩灰及灰绿色泥岩夹薄层砂岩,局部具斑状产:An nularia灰色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灰白色中至粗粒砂岩灰色泥岩,顶部有砂质泥岩煤、较硬深灰色泥岩夹砂质泥岩灰色泥岩煤煤灰白色中至粗粒砂岩灰白色中至粗粒砂岩灰白色细至中夹砂质泥岩,具交错层理煤,顶部较硬,中间粉末状,底部有0. 5 m 的硬煤,在西部与戊8 煤层合并夹矸仅0 . 0 2 ~0 .煤厚为戊8 1 0 向北及东北部分叉,戊8 及戊9 1 0 煤层,底为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戊1 1 煤层质劣,含小夹矸多层,在西部与戊9 1 0 合并,夹矸厚0 . 1 ~0 .5 m ,向东部及东北部分叉深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夹薄层菱铁矿结核中具鲕状灰白色砂质泥岩产:G ige nto pteris灰白色中至粗粒砂岩,含泥岩角砾块节理发育灰色泥岩产:Sphenophllum及Gigentopteris等化石煤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细砂岩含菱铁矿结核紫红及灰黄色斑块状泥岩灰色细砂岩顶部为砂质泥岩产植物化石灰绿及紫红色斑状泥岩灰绿色砂质泥岩及细砂岩灰色砂质泥岩产植物化石间加紫红色斑状泥岩灰色细砂岩产:Ann ula ria 及Pe cop ter is等化石上古生界二叠系P石盒子统0 ~ 0 . 3 50 ~0 .552 0. 951 7. 945 . 40 ~ 250~0~0 ~ 7 . 131 8. 941 3. 375 . 207 . 263 . 105 . 452 1. 84P Sh(C 11 )戊 13 (C 12 )戊 12 (C 13 )戊 9 1 0 (C 1 5 1 6 )戊 8 (C 17 )(D 18 )(D 19 )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6 页 伴生着一些一级的背斜和向斜。 十矿位于李口向斜南翼,处于、二级构造郭庄背斜和牛庄向斜上。 2 主要断层特征 矿井田位于李口向斜南西翼中东段,主体构造为向北东倾斜的单斜。 ( 1)褶曲 A 郭庄背斜:位于郭庄一线,在地表不显现,轴向与牛庄向斜平行,但收敛与展开方向与牛庄向斜相反,即背斜西北端呈封闭收敛,东南展开;背斜北翼即李口向斜南翼,向西消失于一矿 28 勘探线附近,东延纵贯十二矿,延伸长度 6km 以上,该背斜轴北距李口 向斜轴。 走向 300~ 310176。 ,与李口向斜基本平行,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 5~ 8176。 ,北东翼倾角 5~ 27176。 ,在 320m 标高附近倾角最大,轴部稍缓。 背斜南东端扬起,北西端倾伏,倾伏角 4~ 6176。 ,脊斜轴稍有起伏,呈鼻状构造。 丁、戊组煤层同产状,己组煤层波状起伏,在轴部常产生小褶皱。 在背斜西北端被郭庄逆断层切断,断层与褶曲轴交角 10~ 20176。 由于背斜倾伏端和扬起端相对推移,背斜轴线产生了“ S”型弯曲。 B 牛庄向斜:位于牛庄~东工人镇一线,规模与郭庄背斜近似,两轴间距 ~ ,褶曲轴面平行,两翼对 称,北东翼倾角 5~ 8176。 ,南西翼倾角 5~ 10176。 轴部宽缓,南东端仰起,北西端倾伏,倾伏角 4176。 ,略显起伏,呈箕形构造。 牛庄向斜北西段倾伏端在牛庄逆断层南西盘,断层走向与向斜轴交角 10~ 15176。 向斜南东扬起端向斜轴可能被 F2 逆断层切断,断褶交角 10~ 30176。 向斜倾伏端和扬起端相对推移,轴线产生“ S”型弯曲。 ( 2)断层(见表) F2 逆断层:位于井田东部牛庄向斜扬起端南侧,系钻孔所见的推断断层。 断层走向 270~300176。 ,倾向北东,推断落差 30m,所见长度 左右,且具有分支断层。 在断层前缘有与断层走向垂直的近 南北向若干个小褶曲。 断层向西,在相应部位有落差 8m左右的正断层存在,这应是其伴生断层。 表 11 主要断层 名称 构造位置 产状 落差 延展长度 控制程度 走向 倾向 倾角 赵庄逆断层 井田南部风化带附近 305176。 ~ 330176。 NE 20176。 ~ 70176。 3~ 30 2500 查明 F2逆断层 井田西南风化 带北侧 270176。 ~ 300176。 N 2~ 30 1500 查明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1 井田含水层与隔水层及水质 井田有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砂岩裂隙含水层和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隔水层有 泥岩、砂质泥岩、粘土岩和松散岩类粘土。 A 寒武系中上统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与隔水层 上统崮山组白云质灰岩,平均厚 68m,溶洞裂隙发育程度低,含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 渗透系数 ,水质类型 HCO3CaNa、 HCO3CaMg, HCO3Ca。 中统张夏组鲕状灰岩,厚 56~ 124m,裂隙溶洞发育,含水性强,单位涌水量 ~ 48L/。 寒武系下统馒头组和中统毛庄组巨厚的泥岩、泥灰岩、砂质泥岩为隔水层,阻隔了与下伏辛集组石英砂岩和震旦系石英岩含水层的水力联 系。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7 页 B 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与隔水层 本溪组、太原组平行不整合于寒武系崮山组灰岩古风化壳上,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厚度小而不均,难于阻隔上下含水层水力联系。 太原组灰岩七层,总厚 ,上部灰岩段含水层厚 ,上距已 17 煤层 10m 左右。 钻孔单位涌水量 ~ ,渗透系数 ~ ,区域资料表明岩溶发育标高一般在 180m 以上,局部在 440m 深处也有岩溶现象。 L2 灰岩含水丰富; L4 灰岩含水层夹于中部砂泥岩隔水层中,厚度小且不稳定,多为透镜 体,岩溶发育程度差,含水性差。 中部砂泥岩段厚 24m,阻隔上、下灰岩段的水力联系。 下部灰岩段含水层包括两层灰岩,厚 ,单位涌水量 ~ ,渗透系数 ~。 一矿、二矿、七矿、八矿井下钻孔揭露最大出水量达。 目前井田范围内水位降至 159m 以下。 C 戊组煤层顶板砂岩含水组与隔水层 从下石盒子组戊组顶板到丁组底板,其间主要有戊组老顶砂岩含水层 (即 D 煤底板砂岩 )和丁煤底板砂岩含水层,总厚 20m 左右。 各厚 10m左右,中 间被厚近 20m 的原 D 煤段砂泥岩隔水层分开。 含水组单位涌水量 ~ ,渗透系数 ~。 由于厚度小,含水性差,属弱含水层。 含水层隐伏露头接受第四系底砾石含水层补给。 D 石千峰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位于煤系地层顶部,在井田分水岭一带出露。 平顶山砂岩厚 120m 左右,石千峰红色砂岩厚 240~ 350m,浅部风化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直接接受降水补给,含水性较强。 李口向斜轴部 2617 钻孔成自流井,现作矿泉水。 E 第四系底部砾石含水层 第四系底部砾石层厚 0~ 10m,由北而南变厚,覆盖于基岩上,岩性为砾石夹粘土,属坡积、洪积物,砾石层之上为含钙质结核粘土隔水层。 2 井田水文地质类型 属中等型水文地质条件矿井。 矿井涌水量 经精查补充勘探资料计算并参照相邻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根据补充地质报告审查意见;本矿井涌水量不大。 煤层特征及煤质 可采煤层特征 井田含煤地层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 含煤岩系总厚度 800m 左右,含煤 44 层,煤层总厚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