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锅炉液位控制系统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41内部截止 ,可控硅断开 ,关闭水泵 . 4 软件设计 工作流程 本装置的软件包括主程序、液位设定子程序以及有关 8255芯片的程序(初始化子程序、写程序和读程序 ),键盘设定子程序 ,报警输出子程序等。 这里主要介绍主程序 ,工作流程如图 6所示。 主程序完成的功能是 :启劢传感器采集信号 ,输入转换器迚行转换 ,输入单片机迚行数据处理 ,将处理结果不给定值比较 ,比较结果迚入输出通道。 若 Hx=H1,则表示达至低液位 ,置 ,可控硅导通 ,启劢水泵供水。 此时 ,迚入供水阶段。 在该过程中继续对液位迚行监测。 当 Hx=H2,则表示达至高液位 ,置 电平 ,断开可控硅 ,停止水泵供水。 等待下一次的启劢命令。 8 程序设计 本控制系统程序见附录 9 图 6 主程序流程图 附录 : 参考程序清单 DIR显示子程序清单如下 : DIR: MOV R0, 7EH ; 显示缓冲区末地址 →R0 MOV R2, 01H MOV A, R2 DIR1: MOV DPTR,7F01H。 8255PB口地址 →DPTR MOV @DPTR, A INC DPTR。 数据指针指向 8255PC口 MOV A,@R0。 叏显示数据 ADD A,0DH。 加上偏移量 MOVC A,@A+PC。 叏出字型码 10 MOVX @DPTR,A。 送出显示 ACALL YS11。 调出延时子程序 DEC R0。 数据缓冲区地址减 1 MOV A, R2 JB ,LD1。 扫描到最左边的显示器吗 ? RL A。 没有到 ,左移一位 MOV R2, A AJMP DIR1 LD1: RET DB 3FH, 06H, 5BH, 4FH, 66H, 6DH DB 7DH, 07H, 7FH, 6FH, 77H, 7CH DB 39H, 5EH, 79H, 71H, 73H, 3EH DB 31H, 6EH, 1CH, 23H, 40H, 03H DB 18H, 00H, 00H, 00H, YS11: MOV R7,02H。 延时 1ms子程序 YS: MOV R6, 0FFH YS1: DJNZ R6, DL1 DJNZ R7, DL RET 11 键盘扫描子程序清单 : KD1: MOV A, 00000011H MOV DPTR, 7F00H MOVX @。基于单片机的锅炉液位控制系统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也就越小。 这么做有效的避免了人为确定数值的随意性,使结果唯一,但也具有客观性、合理性。 ②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使因子分析法的全部过程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选择因子分析法。 3 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指标建立的原则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它应根据企业经营
因子分析进行适用性检验,在 SPSS 软件中检验方法是 KMO 检验法和巴特莱特球形度检验法,当 KMO 检验值大于 或巴特莱特球形度检验 P 值小于 时表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由运行结果可以看出, KMO 和 Bartlett 球形度检验显示,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Communalities Initial Extraction 二氧化硫 .891 氮氧化物 .848 烟尘 .754
随机图开始受到 科学家的喜爱,这种网络图模型能够更为简洁明了地实现复杂网络的模拟。 在那个年代,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独有的模型,而这些模型中最为突出的要数 Erods 和 Renyi 所建立的随机图模型,后人简称为 ER 模型。 根据随机图模型( ER 模型),以 N 个节点开始以概率连接各节点,创建出约 2/)1( NpN 个随机分布的链路。 网络中度分布的均值为 )1( Npk
( ~ ) 是一个漏极开路型准双向 I/O口。 在访问外部存储器时,它是分时多路转换的地址 (低 8位 )和数据总线,在访问期间激活了内部的上拉电阻。 ( 2) P1口( ~ ) 是带内部上拉电阻的 8位双向 I/O口。 在 EPROM编程和程序验证时,它接收低 8位地址。 ( 3) P2口( ~ ) 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 8位双向 I/O口。 在访问外部存储器时,它送出高 8位地址。 在对
机 械波相同的电信号。 电 极 压 电 晶 片共 振 板 图 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结构图 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实际上是利用压电晶体的谐振来工作的,超声波发生器内部结构如图 所示,它有两个压电晶片和一个共振板,当它的两极外加脉冲信号,其频率等于压电晶片的固有振荡频率时,压电晶片将会发生共振,并带动共振板振动,便产生超声波。 反之,如果两电极间未外加电压,当共振板接收到超声波时,将压迫压电晶片作振动
向。 在 MIMO 解耦控制中目前逐渐出现了将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神经网络、模糊控 制、遗传算法等先进控制手段合理搭配来实现解耦 , 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也不失为解决耦合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主要工作 本题目的 主要内容 是构造一个多输入、多输出耦合系统;设计 基于 单片机的解耦控制系统 硬件装置,针对耦合系统构造补偿 PID 控制和解耦控制算法,并编制软件程序,实现多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