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bview的信号发生器设计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4 图 基本波形虚拟通道 15 图 PWM波虚拟通道 15 图 基本波形信号时钟 16 图 PWM波信号时钟 16 图 基本信号波形运行 16 图 循环及清除程序 17 图 基本信号发生器程序 17 图 基本信号发生器前面板 18 图 PWM波信号发生程序 18 图 PWM波信号发生前面板 19 图 总程序框图 —— 基本波形 20 图 总程序框图 —— PWM波形 20 图 总程序前面板 21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 1 章 1 1 绪 论 引言 信号发生器作为科学实验必不可少的装置 , 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 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的教学、科研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 , 例如信号源、示波器等 , 常用仪器都必须配置多套 , 但是有些仪器设备价格昂贵 , 如果按照传统模式新建或者改造实验室投资巨大 , 造成许多学校仪器设备缺乏或过时陈旧 , 严重影响教学科研。 如果运用虚拟仪器技术构建系统 , 代替常规仪器、仪表 , 不但 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节约大量的经费、降低实验室建设的成本 , 而且能够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效率 [1]。 信号发生器的 发展 信号发生器是一种悠久的测量仪器 , 早在 20 年代电子设备刚出现时它就产生了。 随着通信和雷达技术的发展 , 40 年代出现了主要用于测试各种接收机的标准信号发生器 , 使信号发生器从定性分析的测试仪器发展成定量分析的测量仪器。 同时还出现了可用来测量脉冲电路或用作脉冲调制器的脉冲信号发生器。 由于早期的信号发生器机械结构比较复杂 , 功率比较大 , 电路比较简单 , 因此发展速度比较慢。 直到 1964年才出现 第一台全晶体管的信号发生器。 自 60 年代以来信号发生器有了迅速的发展 , 出现了函数发生器 , 这个时期的信号发生器多采用模拟电子技术 , 由分立元件或模拟集成电路构成 , 其电路结构复杂 ,且仅能产生正弦波、方波、锯齿波和三角波等几种简单波形 , 由于模拟电路的漂移较大 , 使其输出的波形的幅度稳定性差 , 而且模拟器件构成的电路存在着尺寸大、价格贵、功耗大等缺点 , 并且要产生较为复杂的信号波形则电路结构非常复杂。 自从 70年代微处理器出现以后 , 利用微处理器、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 , 硬件和软件使信号发生器的功能扩大 , 产生比较复杂的波形。 这 时期的信号发生器多以软件为主 , 实质是采用微处理器对 DAC 的程序控制 , 就可以得到各种简单的波形。 软件控制波形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输出波形的频率低 , 这主要是由 CPU 的工作速度决定的 , 如果想提高频率可以改进软件程序减少其执行周期时间或提高 CPU 的时钟周期 , 但这些办法是有限度的 , 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改进硬件电路。 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和信号处理等技术的发展 , 极大促进了数字化技术在电子测量仪器中的应用 , 使原有的模拟信号处理逐步被数字信号处理所代替 , 从而扩充了仪器信号的处理能力 , 提高了信号测量的准确度、精度和变换速度 , 克服了 模拟信号处理的诸多缺点 , 数字信号发生器随之发展起来。 其基本原理如图 所示。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 1 章 2 波 形 发 生电 路D / A转 换 电 路I / O控 制控 制信 号 输 出键 盘显 示控 制芯 片信 号 采 集 图 信号发生器基本原理框图 信号发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 , 种类繁多。 首先 , 信号发生器可以分通用和专用两大类 , 专用信号发生器主要为了某种特殊的测量目的而研制的 , 如电视信号发生器、脉冲编码信号发生器等 , 这种发生器的特性是受测量对象的要求所制约的。 其次 , 信号发生器按输出波形又可分为正弦波信号发生器、脉冲波信号发生器、函数发生器和任意波发生器等。 再次 , 按其产生频率的方法又可分 为谐振法和合成法两种。 一般传统的信号发生器都采用谐振法 , 即用具有频率选择性的回路来产生正弦振荡 , 来 获得所需频率。 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 现代仪器仪表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多种基础学科紧密结合的产物。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 新的测试理论、测试方法、测试领域以及新的仪器结构不断出现 , 在许多方面已经冲破了传统仪器的概念 , 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 , 1986 年美国国家仪器公司 (National Instruments, NI)提出了虚拟仪器 (Virtual Instrument, VI)的概念。 尽管迄今为止虚拟仪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 但是一般认为:虚拟仪器是在 PC 基础上通过增加相关硬件和软件构建而成的、具有可视化界面的可重用测试仪器系统 [2]。 作为一种以计算机软件为核心的新型仪器系统 , 虚拟仪器具有功能强、测试精度高、测试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人机界面优异、灵活性强等优点 , 通常被认为是第三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同义语 [3]。 使用虚拟仪器系统可以避免仪器编程过程中的 大量重复性劳动 , 从而大大缩短复杂程序的开发时间 , 并且客户可以用不同的模块来构造自己的虚拟仪器系统 , 选择统一的测试策略。 由于虚拟仪器的功能和性能已被不断提高 , 如今在许多应用中它已成为传统仪器的主要替代方式。 而虚拟仪器的各种优点让用户可放心地舍弃旧的传统测量设备 , 接受更新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虚拟仪器系统。 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价格比不断改进 , 使虚拟仪器的价格更为大众化 , 用户不必再受限于传统仪器的使用限制和昂贵的价格 ,进一步降低了使用成本 , 减少了系统的开发费用和系统的维护费用 [4]。 此外 , 新型笔记本电脑又把虚拟仪器 的便携性和强大功能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所有这些必将加快虚拟仪器的发展 , 使它的功能和应用领域不断增强和扩大。 在测量、检测、电信、监控、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已广泛开展。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 1 章 3 课题的主要任务 信号源的波形有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锯齿波、 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波 等不同种类。 信号的频率 、 幅值 和 占空比 等 波形 参数可按需要进行调节。 本设计以数据采集卡的物理通道 进行设计 , 从 LABVIEW 设计的程序中产生 的模拟 (数字) 输入 , 经过信号 调节 后 , 由数据采集卡采集 并输出信号。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 2 章 4 2 虚拟仪器 虚拟仪器的概述 虚拟仪器的概念是由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最先提出的 [5]。 所谓虚拟仪器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测试平台 , 它可代替传统的测量仪器 , 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 , 可集成于自动控制、工业控制系统之中 , 可自由构建成专有仪器系统。 虚拟仪器是智能仪器之后的新一代测量仪器。 虚拟仪器的核心技术思想就是 “ 软件即是仪器 ”。 该技术把仪器分为计算机、仪器硬件和应用软件三部分 [6]。 虚拟仪器以通用计算机和配备标准数字接口的测量仪器为基础 , 将仪器硬件连接到各种计算机平台上 , 直接利用计算机丰富的软硬件资源 ,将计 算机硬件和测量仪器等硬件资源与计算机软件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 虚拟仪器的特点及优势 虚拟仪器是基于计算机的功能化硬件模块和计算机软件构成的电子测试仪器 , 而软件是虚拟仪器的核心 [7], 如图 所示 , 其中软件的基础部分是设备驱动软件 , 而这些标准的仪器驱动软件使得系统的开发与仪器的硬件变化无关。 这是虚拟仪器最大的优点之一 , 有了这一点 , 仪器的开发和换代时间将大大缩短。 虚拟仪器中应用程序将可选硬件和可重复用库函数等软件结合在一起 , 实现了仪器模块间的通信、定时与触发。 由于 VI 的模块化、开放性和灵活性 , 以及 软件是关键的特点 , 当用户的测试要求变化时可以方便地由用户自己来增减硬、软件模块 , 或重新配置现有系统以满足新的测试要求。 这样 , 当用户从一个项目转向另一个项目时 , 就能简单地构造出新的VI 系统而不丢失己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8]。 虚 拟 仪 器 开 发 者虚 拟 仪 器 软 件 面 板虚 拟 仪 器 软 件 开 发 平 台底 层 驱 动 程 序硬 件 模 块虚 拟 仪 器 开 发 者操 作 系 统 图 虚拟仪器开发框图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 2 章 5 虚拟仪器技术的优势在于可由用户定义自己的专用仪器系统 , 且功能灵活 , 很容易构建 , 所以应用面极为广泛。 虚拟仪器技术十分符合国际上流行的“硬件软件化”的发展趋势 , 因而常被称作“软件仪器”。 它功能强大 , 可实现 示波器、逻辑分析仪、频谱仪、信号发生器等多种普通仪器全部功能 , 配以专用探头和软件还可检测特定系统的参数 , 如汽车发动机参数、汽油标号、炉窑温度、血液脉搏波、心电参数等多种数据 , 它操作灵活 , 完全图形化界面 , 风格简约 , 符合 传 统设备的使用习惯 , 用户经简单 培训即可迅速掌握操作规程。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的比较 虚拟仪器具有传统独立仪器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高速度、高带宽和专业测试领域 ,独立仪器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在中低档测试领域 , 虚拟仪器可取代一部分独立仪器的工作 , 但完成复杂环境下的自动化测试是虚拟仪器的 强项 , 这 是传统的独立仪器难以胜任的。 1)传统仪器的面板只有一个 , 上面布置了种类繁多的显示和操作元件。 由此导致许多识读和操作错误。 虚拟仪器与之不同 , 它可以通过在几个分面板上的操作来实现比较复杂的功能。 这样 , 在每个分面板上就可以实现功能操作的单纯化和面板布置的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