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实施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mic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20, 292(4): 9991009. [17] Terakado M, Hashimoto K, Arai Y, Honda M, Sekiwa T, Sato H. Diagnostic imaging with newly developed ortho cubic superhigh resolution puted tomography (orthoCT). Oral Surgery, Oral Medicine, Oral Pathology, Oral Radiology and Endodontics. 2020, 89(4): 509518. [18] Arai Y, Honda K, Iwai K, Shinoda K. Practical model “3DX” of limited conebeam Xray CT for dental us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2020, 1230: 713718. [19] 王疆 , 倪龙兴 , 徐超 , 韩冰 . 逆向工程软件结合 MicroCT 技术在牙体组织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 2020, 27(8):744747. [20] 郭履灿 , 陈惟昌 . 显微 CT 的发展及其对美容 保健的影响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 2020, 10(2): 4142. [21] Lee J, Beighley P, Ritman E, Smith N. 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3D microCT coronary vascular images. Medical Image Analysis. 2020, 11: 630647. [22] Guildberg RE, Ballock RT, Boyan BD, Duvall CL, Lin ASP, Nagaraja S, Oest M, Phillips J, Porter BD, Robertson G, Taylor WR. Analyzing bone, blood vessels, and biomaterials with microputed tomography.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 2020, 22(5): 7783. 11 [23] Wan SY, Ritman EL, Higgins WE. Multigenerational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vascular tree in 3D microCT images.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2020, 32: 5571. [24] Cnudde V, Masschaele B, Dierick M, Vlassenbroeck J, Van Hoorebeke LV, Jacobs P. Recent progress in Xray CT as a geosciences tool. Applied Geochemistry. 2020, 21: 826832. [25] 陈志华 , 潘琳 , 李红艳等 . X 射线相位衬度显微成像的原理与进展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 2020, 14(1): 5256. [26] Poddar AH, Krol A, Beaumont J, Price RL, Slamani MA, Fawcett J, Subramanian A, Coman IL, Lipson ED, Feiglin DH. Ultrahigh resolution 3D model of murine heart from microCT and serial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images. 2020 IEEE Nuclear Science Symposium. 26152617. [27] 朱广文 , 张延军 . PET/CT 和微 PET/CT 的应用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 2020, 27(4): 321323. [28] 孙毅 . 仿生学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20, 16(11): 143. [29] 邵世磊,周国民 . 昆虫信息数字化模型初步研究 .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35(10):28482850. [30] 杨红珍 , 沈佐锐 , 刘芳 , 张建伟 , 赵若琼 . 昆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 昆虫知识 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 2020, 44(3): 440445. 四、 研制项目 的 目标 、任务和内容 研究目标 依据科研团队已 有 的工作基础和本项目的需要,设定 研究目标 如下: (1) 建立一个研究 高分辨率昆虫微结构的 显微 CT实验平台,为研究昆虫仿生学提供 更精细的 构造依据,为昆虫 三维 建模提供技术支撑; (2) 研究并解决从微观成像到图像分析、三维立体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为建立可交互式的 数字 昆虫 , 并进一步创建全新的 、更完整意义的 数字化昆虫博物馆创造条件; (3) 通过摸索和改进 显微 CT硬件、软件的性能,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逐步实现 显微 CT从局部到整体的自主 开发, 为国内 高清、快速的 CT成像仪器的研制及开发提供 基石。 (4) 选择我国特有昆虫,运用显微 CT技术,围绕控制昆虫飞行的相关肌肉结构的形态多样性及功能 和 全变态类昆虫幼期及成虫期头部肌肉形态、功能比较研究及其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两个核心课题 ;拓展形态学研究的新领域,并为仿生学和仿生器件研究、系统学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两 部分: 代表性昆虫 内部精细结构和功能形态的研究 、 显微 CT 的 自主研发。  代表性昆虫 内部精细结构和功能形态的研究 12 具体就以下 两 个问题展开研究 : 1) 控制昆虫飞 行的相关肌肉结构的形态多样性及功能: 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具多样性的一个类群,其如此繁盛的原因主要归功于飞行能力的获得。 昆虫的翅分为前翅和后翅,大部分类群的前翅为膜翅,但也有特化的类群,如半翅目昆虫前翅特化为半鞘翅、直翅目昆虫前翅特化为覆翅、鞘翅目昆虫前翅特化为鞘翅、双翅目后翅及捻翅目前翅退化为平衡棒。 翅的变化必然导致其功能的相应转变,如鞘翅目昆虫的鞘翅主要起保护作用,其飞行主要由后翅完成;双翅目昆虫的平衡棒主要起平衡的作用,膜质的前翅主要承担了飞行的任务。 昆虫的飞行主要依靠肌肉系统、神经系 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器官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而肌肉系统则为昆虫的飞行提供动力资源,在飞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为止,关于昆虫翅的起源、形态功能和进化的研究在化石、比较形态学、解剖学等方面都有了不少阶段性成果( Flower, 1964。 杨星科 , 1990。 Kukalov225。 Peck, 1993。 Kukalov225。 Peck amp。 Lawrence, 2020)。 近年来,进化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法的 不断改进,从分子水平探讨翅的起源和研究翅的发育和特化机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Morata, 2020。 Averof amp。 Cohen, 1997。 Jockusch amp。 Ober, 2020)。 然而有关与昆虫前后翅相关的肌肉的三维形态及功能未见任何详细报道,从而成为 研究昆虫飞行的一件憾事。 与飞行相关的肌肉三维形态结构如何。 翅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肌肉的形态变化。 肌肉参与飞行时的具体功能是什么。 详细的机制急待研究。 在研究上述课题时,也可以将相关成果运用到仿生学中,如为虫形飞机,昆虫机器人等的研制提供思路,其意义也会很深远。 2) 全变态类昆虫幼期及成虫期头部肌肉形态、功能比较研究及其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全变 态类 昆虫( plete metamorphosis)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 4个不同的虫态,其幼虫与成虫间不仅在外部形态上很不相同,而且大多数情况食性与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差异甚大。 昆虫的头部是取食中心,其外部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必然导致其内部肌肉的相应变化,如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多为植食性,以食料植物为栖息环境,而其成虫则访花吮蜜,有的种类完全不吃东西。 而且全变态类昆虫在从幼期向成虫期过渡的个体发育过程中还需经历一个过渡虫态 蛹。 因此其不仅在身体外部发生显著的形态变化,身体内部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是与 取食相关的肌肉的三维结构到底如何。 其功能是什么。 及其在个体发育中的机理均为未知数,亟需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本项目拟围绕上述 二 个重要问题,详细探讨显微 CT 技术在 昆虫 体内部精细结构形态与功能方面的应用研究,并为生物仿生学及系统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 显微 CT 的 自主研发 已有的 显微 CT设备不能完全满足项目的使用要求,因此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一方面消化吸收已有的硬件、软件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探索成像方式、成像标准、成像设备性能等方面的可能改进方案,争取获得自主的知识产权,逐步实现局部到整 体的国产化。 整个 显微 CT的国产化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通过系统架构的认识和熟悉,研制离体 显微CT的国产化,在离体式 显微 CT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活体 显微 CT的国产化。 离体 显微 CT与活体 显微 CT从架构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旋转对象和数据流控制两方面。 离体 显微 CT处理的对象是昆虫、小动物或植物的标本,因此可以将被扫描对象作为旋转体,而 X光球管、高压电源和数据采集系统 (DAS)这些关键部件可以固定不动。 活体 显微 CT所处理的对象是活的昆虫和小动物,故不能将它们作为旋转对象,因为高速旋转会 影响到其主要生理参数,甚至危及其生命,系统旋转对象只能是装有 X光球管、高压电源和 DAS的机架 (Gantry),而为了获得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和快速的扫描速度, Gantry必须具有较高的旋转速度。 显然, 离体 显微 CT与活体 显微 CT相比, 系统整机的复杂性相对降低。 在本项目的两年研制期内,计划 完成离体 显微 CT的研制。 五、研制项目 已有的 研究 基础和支撑 条件 相关的研究工作和研制工作的基础 ,包括 与该项目直接相关的工作进展程度, 牵头单位及参加单位 的相关技术能力 等。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 成立了 显微 CT 研究 课题组, 该课题组 下属于 “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重点室”。 成员包括:芝加哥大学放射学系潘晓川教授(受聘为院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庆茂研究员、马炘副研究员,并配备了一批助理研究员和研究生。 团队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基础:  CT 系统设计: 潘晓川教授 在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已经开发了一套离体式 显微 CT 样机,在系统整体 设计 方面 已有相当基础。 14  CT 图像重建:潘晓川教授在扇束 CT 和螺旋锥束 CT 的重建领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并率先提出利用π line 和 chord 来解决 CT 多层次体积重建。 而且,潘 晓川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一套 显微 CT 将作为本开发任务的实验样机。  CT 图像处理与应用:胡庆茂研究员和马炘副研究员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图像分割、可视化等领域 ,已有经验和积累将直接应用于数字昆虫的研究。 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基础,能够为 显微 CT 研制过程中从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图像重构、图像处理与应用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重点 实验 室” 情况: 重点实验室以生物医学信息学和健康工程学为 主要研究领域。 在 生物医学信息 学的 研究 方面 ,将 致力于构 建高效率 、 低成本的全民医疗体系提供核 心关键技术 ; 而 健康工程学 的 发展 将 提供 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重点实验室 围绕生物传感、生物医学成像的主题, 将 在 生 物通道中的信息传输机理、高效生物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与数据融合 等方向上集中开展研究, 通过解决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中的基本科学问题, 努力 对 全民健康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出 贡献 , 推动和引领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学科的发展 ,并促进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突破。 实验室主任 : 张元亭 , 男,博士,研究员。 1990 年于加拿大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获得博士学位。 目前担任 中国科学院深 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所长、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香港 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部主任、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兼 )主任。 1989 年至 1994 年间,在加拿大 University of Calgary 担任副研究员和客座副教授。 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IEEE Fellow,曾担任 IEEE 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和 IEEE 移动计算学报的副主编以及 IEEE 通讯杂志和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学报的特邀编辑。 张教授 1999 年被选为 IEEEEMBS 执委会委员,并 于 2020 年担任该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