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二期可行性报告(模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水泵房置于地下室,各类机械设备均选用低噪声型号产品。 排水雨,污分流。 地块内设有垃圾收集点,各户垃圾入袋扎紧后,由清洁车统一运出,减少污染。 沿街商业人员密集的区域设垃圾箱并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为大家提供方便。 五、消防设计 本工程按防火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建筑物排列均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小区设环形消防通道到达每幢建筑物。 建筑物疏散口,楼梯均按规范要求分别 设置。 地块中设计有 4 米的消防车道,符合消防车行驶要求。 沿街建筑长度小于 80 米不设置人行通行。 所有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 在室外按规范要求配置消防结合器;住宅室内于单元公共部位设消火栓,并加挂便携式灭火器;配合物业管理的安全宣传及措施,确保防火安全。 第四节 结构方案 一、设计依据 本工程设计采用的国家及 省颁布的现行标准、规范、规程如下: 有限公司 1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20(2020 年版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2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2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20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20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标准》 GB500682020 《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构造》浙 J1191 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33/1012020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10.、业主要求及建筑专业提供的图纸 二、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 ㎡ 基本雪压: ㎡ 本工程所处位置为 非抗震区,故不考虑抗震设计。 三、主要设计参数: 本工程主体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 50 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结构重要性系数为γ 0=。 结构设计永久荷载的取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附录一及实际荷重计算;楼面活荷载的取值均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主要取值如下: 类 别 活荷载标准值( KN/㎡) 客厅、卧室、饭厅 KN/㎡ 阳台 KN/㎡ 楼梯(非消防疏散楼梯) KN/㎡ 有限公司 20 消防疏散楼梯 KN/㎡ 当街商 铺 ㎡ 上人屋面 KN/㎡ 不上人屋面 KN/㎡ 四、结构设计: 五、材料 钢筋: 梁、柱、基础受力主筋采用 HRB400、 HRB335,梁柱箍筋采用HPB23 HRB335。 板受力筋采用 HRB33 HPB235,板分布筋采用HPB235。 混凝土: (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 C30 及 C25。 ( 3)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抗渗等级为 S6。 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 墙体材料:填充墙均采用 加气混凝土砌块 M5 混合砂浆砌筑。 六、结构计算软件 : 本 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PKPM 系列设计软件 SATWE 进行结构计算。 第五节 给排水方案 一、设计规范和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 GB500152020);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5004595)( 2020 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 GB50013202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GB500142020); 自动喷水灭伙系统设计规范 ( GB500842020); 有限公司 21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 GB501402020); 规划红线附近市政给排水现状图; 建筑专业提供的图纸和资料。 二、设计范围 包括红线内的下列项目: 给水系统。 排水(包括废、污水和雨水)系统。 第六节 给排水消防设计 设计规范和依据 房屋 设室内外消防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IG541 气体自动灭火系统。 系统设计执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20 年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20)( 2020 年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DB501402020)。 第七节 电气方案 一、 设计依据: 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上级部门批准文件和建设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及相关行业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2020; 《 10KV 及发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20 ; 有限公司 2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20 年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020 年版);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20; 《火灾自动报警系设计规范》 GB5011698; 《汽车库、停车库、库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20 版); 《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20;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 《有线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GY/T 106;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20。 二、设计范围 本设计包括建设红线内的以下内容: 10/、配电系统; 照明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弱电系统,包括电话系统、宽带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闭 路电视安防监控系统、远程自动计量系统、可视对讲系统; 防雷保护、安全措施及接地系统。 第八节 管线综合设计 一、设计原则: 尽量满足各专业管线规范要求。 尽量满足各专业管线习惯做法。 管线交叉在一般情况下遵守以下原则:小管让大管,支管让主干管,非重力流管让重力流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 管线平面、竖向设计兼顾工程分期实施需要。 有限公司 23 二、平面布置 管线平面布置兼顾各专业管道技术要求,合理确定管道平面间距,保证各管线从设计到施工有条不紊的进行。 本项目的市政道路下共设置雨水、污水、给水、电力、电信、电视、燃气等七种地下管线,雨水管道布置在道路中心线下,电力电缆、给水管布置在绿化下。 三、竖向布置 各管线间交叉时分层设置,竖向布置原则上自下而上分别为:最底层污水管、次底层雨水管(两层顺序可相反),其上为给水管道、 燃气管道、电信电缆,最上层为电力电缆。 有限公司 24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一、自然环境 地块环境优美,视野开阔,地理位置显要,用地条件优越。 天气环境符合二级天气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地表水质标准中三类水体指标。 二、生态环境 本项目场址地貌简单,无森林草原植被、珍稀动物栖息处,且目前无探明矿藏。 三、社会环境 本项目区规划内无工业企业,项目附 近无化学污染源,无易燃易爆物品仓库,无工矿企业、军事设施。 四、环境保护区 项目附近无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环境保护区。 第二节 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一、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资源保护法》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202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96)及地方规定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二、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建设地点无大面积的水系和森林资源,项目排水系统 采用雨 有限公司 25 污分流,污水进行系列化处理后进入市政污水管道,对水资源不会造成破坏。 本项目的建设,对建设地点不存在水土破坏,开挖地基后的余土可用于回填,建成后裸露土地进行绿化,种植花草、美化环境,将能显著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天气影响和噪声。 对天气影响主要是粉尘污染(主要产生于灰土拌合和施工材料运输及土方运输);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作业产生的噪声。 项目建成运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活中产生的废弃垃圾和污水、废水、粪便,以及厨房洗涮水、油污和排放的油烟等。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及保护措施 一、环境影响评价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 1)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 2)项目对所在地区的居民就业、居住、生活的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1)项目产生的废物可能对土壤层造成的损害, ( 2)项目排放的废水对当地水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 3)项目城市化进程使的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减少而产生的影响。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 1)项目会排放哪些气味、有害人体的排放物。 ( 2)项目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 1)项目工程施工中是否引起噪声强度的增大。 ( 2)项 目所增加的汽车等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对项目区的影响。 ( 3)项目噪声强度、轰鸣声对周围地区日常生活秩序的影响。 有限公司 26 二、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每天排出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由物业公司专人定时清扫,集中收集至垃圾处理中心,油污经隔油池处理。 生活污水、粪便经过化粪池处理后,要达到排放标准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在院内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使场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施工时将混凝土搅拌站尽量远离人口密集区、下风向,并安装二级除尘排放控制在最低限度。 施工材料和土方运输,加以遮盖避免抛撒,施工道路及现场配置洒 水设备,定时洒水减少起尘量,且及时清扫路面,防止二次扬尘。 施工阶段产生的余土,经余土办指定堆放地点统一堆放,防止污染环境。 余土外运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 对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应加强维修,保证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控制噪声源,降低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尽量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少用或避开使用大噪声设备。 严禁噪声大的工程夜间施工。 采取调整同时作业的施工机械数量,防治施工期间噪声影响。 项目的建设必将改变原有地形地貌,损坏原地表植被,直接影响生态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际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管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在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做好水土保持,通过绿化、防护、硬化等有效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及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 有限公司 27 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组织机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