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鹤岗矿业集团新华煤矿045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十分方便 井田位置图见图 11,行政区划隶属鹤岗市新华农场所辖。 峻 德矿红旗畜牧场峻德矿公司农场峻德东部水构新华井田哈 箩 公 路 小鹤立河鹤岗 大连高速公路 图 11 新华井田交通位置图 境界范围 新华勘探区北部边界为 F1断层和峻德 23 线;南部边界为 F12与 F1交点,F15与 5 线交点的两点连线;西部边界为 F F12;东部边界为 3 线以北 F32断层, 3 3 线以南 F15断层。 平均走向长 ,倾向宽约 5km,面积 12km2。 拟先期开采的新华斜井区呈近似三角形态,北东以 F1 号断层上盘为界,南西以 F8 断层为界,西以 33 号煤层露头线为界,南以 F14 断层(深部为煤系基底)为界,该区长约 ,宽约 ,面积约。 自然地理 该区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冬春两季多风寒冷,夏季多雨,年平均降雨量为 600mm 左右,雨季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 每年十月中旬至翌年四月为结冻期,井田气象如下: 极端最低气温: ℃ 最大冻结深度: 最大积雪厚度: 40cm 平均积雪厚度: 14cm 最大降雨量: 48mm/min 年均降雨量: 最大风速 : 24m/s 结冻时间: 210 天 主导风向:西风( 14 频率) 地震裂度:六级 该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豆、玉 米 和蔬菜等。 地形地貌 区地势平坦,略呈西高东低的趋势,多为农田。 区内有三条高压输电线路,分别为 11 万伏(两条)和 22 万伏,自西北向东南跨区而过,东部为大鹤立河,地面标高为 +235m~ +250m。 该区为新区,目前无小窑开采。 地质特征 地质构造 : 鹤岗煤田区域地层自下而上有下元古界黑龙江群和麻山群,古生界震旦系 4 和寒武系, 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华斜井区的主要地层有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自下而上为: ( 1) 前古生界变质岩,是本区最古老的岩系,主要由伟晶花岗岩、混合岩、石英片岩、角闪片岩等组成,为煤系地层的基底。 ( 2) 侏罗系上统石头河子组,该组地层是本区的主要含煤组,主要由灰白色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灰黑色粉砂岩、黑色薄层泥岩、碳质页岩及煤和灰绿、褐色、灰白色凝灰岩等组成。 厚度约 1100m,含 36 个煤层组,本区实际控制最大厚度 ,赋存 12 个可采或局部可采煤 层。 ( 3) 石头庙组,本组地层分为两段:南岭砾岩段和二龙山砂岩段,与下部地层呈整合接触。 ( 4) 下白垩统东山组火山碎屑岩段,本段主要由安山质砾岩,安山质集块岩,夹薄层长石砂岩和深灰色粉砂岩组成,与下伏地层石头庙子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 5) 第三系,不整合与下伏地层之上。 主要由灰绿色胶结不好的砂岩、泥岩、砂砾岩等组成。 鹤岗煤田处于吉黑褶皱系佳木斯隆起的西北部,属中生代内陆山间断陷盆地,盆地东南缘被依兰 ——伊通断裂带(佳依地暂)呈北东向切割,呈现为残破的向斜构造。 本区位于鹤岗煤田的南端,北邻峻 德矿,区内大多为第三系层覆盖,仅 F1断层上盘的西北部有一小块露头,侏罗系含煤地层为北北东走向,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 15176。 ~ 35176。 , F1断层为勘探区内最大断裂构造,属反斜正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 50176。 ~ 60176。 ,落差大于 500m,将新华区切割成东西两部分。 断层上盘(西部)由于相对位置下降,只剥蚀了部分煤系地层( 3~12 号煤层),为大部分煤系地层的存留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在靠近地层下盘附近的某些地段,在相对位置上升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风化剥蚀,将东山组地层、石头庙子组地层、石头河子组含煤地层剥蚀殆尽, 因而第三系地层在这些地段直接覆盖于前古生界变质岩系之上,本区主要构造为断层,由于中部受 F F26两条相背倾斜的断层切割使其基底花岗岩抬起形成地垒,把新华勘探区分为东西两部分。 本区断裂发育,在 35 条,每 条。 其中,落差小于 30m 的 5 条,落差在 30~ 100m 的 18 条,落差大于 30m 的 12 条。 经钻探 5 控制,可靠断层 7 条,较可靠断层 9 条,推断断层 19 条,按规模可分为三组: ( 1) 北西向大断层( F F1 F F2 F15),这组断层规模较大,走向为NW 或 NNW,落差皆大于 150m,几乎纵贯全区,控制了井田边界。 ( 2) 中等规模断层( F F F F1 F2 F2 F34),这组断层除 F1F34 为北东向外,其余为北西向,该组断层落差为 50~ 150m。 ( 3) 小断层( F F F F F F1 F2 F32等),这组断层一般规模较小,控制程度较差,多为推断断层,走向为北东向、北西向两组、落差为 20~100m, 本区构造发育规律性较明显, F26发育于 22′线至 5 线间,在 5 线斜交于 F15,F6在 7 线间与 F12相交, F12则在深部斜交于 F1, F1斜交于 F15,而 F15则沿着 NSE 走向交于佳依地暂,大断层多相截小断层。 从该区断层与煤系地层倾向关系上看,多呈反斜 —顺斜 —反斜 —顺斜规律,构成不同的赋煤地质块段。 因而能较好地存留部分煤层。 断层统计见表 11 岩浆活动:在本区竣工的 47 个钻孔中未发现火山岩。 表 11 断层统计一览表 名 称 性 质 断 距 ( m) 走 向 范围(勘探线) 控 制 孔 可靠性 F1 正 大于 280m NW 21’线~ 8 线 91~ 3 90~ 5 91~ 9 可靠 F2 正 40~ 270 NW 21’~ 8 91~ 8 90~ 2 91~ 13 89~ 7 可靠 F3 正 30~ 15 NW 21’~ 8 91~ 12 91~ 13 91~ 19 可靠 F4 正 100 X65186。 W 3~ 24 推断 F5 正 80 NE 2~ 23 推断 F6 正 大于 100 NE 5~ 6 推断 F7 正 125 N65186。 E 23~ 2 推断 6 续 表 11 断层统计一览表 名 称 性 质 断 距 ( m) 走 向 范围(勘探线) 控 制 孔 可靠性 F8 正 30~ 270 NW 21’~ 8 91~ 18 91~ 17 92~ 6 91~ 11 91~ 4 91~ 16 可靠 F9 正 120 N65176。 E 22’~ 23 推断 F10 正 120 N55176。 W 6~ 8 推断 F11 正 45~ 65 N75176。 W 2~ 5 91~ 20 较可靠 F10 正 120 N80176。 W 6~ 8 推断 F12 正 60 NW 22’~ 3 推断 F13 正 105 N60176。 W 22’~ 3 74~ 36 较可靠 F14 正 80 N80176。 W 2~ 5 推断 F15 正 大于 500 NNW 22’~ 8 推断 F16 正 70~ 160 NNW 22’~ 3 92~ 1 较可靠 F17 正 110 N70176。 W 23~ 3 推断 F19 正 40 N70176。 W 23~ 3 92~ 1 较可靠 F20 正 40 N30176。 E 3~ 5 推断 F21 正 30 NE 22’~ 3 86~ 1 较可靠 F23 正 大于 200 N75176。 W 22’~ 2 推断 F27 正 180 NW 2~ 3 推断 F29 正 150 N80176。 W 23~ 3 推断 本区含煤地层为上侏罗统鹤岗群石头河子组。 石头河子组分为三段,上段为富力岩段, 中间为中部含煤段,下部为北大岭含煤段 ,共含 36 个煤层组。 煤系地层总厚约。 新华井田共有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9 层,即: 1 22 2 2 2 2 30 和 33 号煤层,现分述如下: 17 号煤层:由于后期剥蚀,仅部分块段( 5 线至 6 线间)见到该层,局部发育、属全区可采的特厚煤层,结构复杂,含 8 层以上夹石,可采厚度 15m 以 7 上,顶底板一般为粉砂岩。 21 号煤层:局部发育、全区可采、结构复杂特厚煤层。 煤层总厚 15m 左右,主要发育于 F1上盘 4 线以北,距 17 号煤层 60~ 70m,顶底板一般为粉砂岩。 22 号煤层:局部发育、全区可采、结构复杂的 特厚煤层。 尤以 F1 上盘 6线以北发育,结构较简单,一般有 2 层夹石,上部夹石为凝灰岩。 煤层可采厚度最大为 ,最小为 ,平均约 8m 左右,其顶板为粉砂岩,距 21 号煤层平均 40m。 23 号煤层:大部发育、全区可采、属厚煤层,发育于 F1 上盘 6 线以北,结构单一,可采厚度最大为 ,最小为 ,平均为 4m 左右,距该煤层底板 2m 左右有一薄煤层,顶底板为粉砂岩,距 22 号层间距平均为 20m。 25 号煤层:全区发育、可采厚煤层、结构较简单,最大厚度为 ,最小 ,平均 ,煤层下部有一层薄 夹石,顶板为 4m 左右的浅褐色凝灰岩,底板为粉砂岩距 23 号煤层间距最大为 54m,最小为 36m,平均 42m。 27 号煤层:大部发育、大部可采的薄 —中厚煤层,单一结构,煤层可采厚度最大 ,最小 ,平均厚度 ,顶板为细粉砂岩,距 25 号层间距为 25m。 28 号煤层:全区发育、可采的中厚煤层单一结构,可采厚度最大为 ,最小为 ,平均 2m 左右。 顶底板一般为细砂岩,距 27 号层间距 16m。 30 号煤层:全区发育大部可采中厚煤层,结构复杂,最大厚度为 ,最小 ,平均 3m 左右, 顶底板为粉砂岩。 距 28 号煤层间距 60m。 33 号煤层:大部发育大部可采的中厚煤层,结构复杂,该层上下煤质不好或为碳页,中部一般为 1~ 2m 煤层,可采厚度最大 ,最小 ,顶底板多为碳页,距 30 号层间距 80m。 该区为区域变质作用。 煤种有 CY、 BN、 QM、 QF 等,其中, QM 占总储量 %; CY 占总储量 %; QF 占总储量 %; BN 占总储量 %,从各煤层储量图上看,由西北向东南,由浅至深变质程度逐渐增强。 原煤灰份平均值为 %,原煤容重平均值为 ,可做为动力煤和民用煤。 瓦斯 煤尘 自燃 地温 8 勘探中共采用瓦斯煤样 13 个,经煤炭研究院抚顺分院检测试验,自燃甲烷含量 ~ (毫升 /克燃质 ),自然瓦斯成分中甲烷含量 ~ %。 相邻峻德矿原为低瓦斯矿井, 2020 年以后为高瓦斯矿井, 2020 年瓦斯绝对涌出量 m3/min,相对涌出量为。 由于随开采深度的加大,涌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矿于 2020 年 10 月开始进行瓦斯抽放。 新华井田详查地质报告将本井田定性为高瓦斯突出矿井,根据相邻峻德煤矿瓦斯涌 出的实际情况,本矿井按高瓦斯矿井设计。 本矿井煤尘爆炸试验,火焰长度小于 50~ 60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 25~ 90%,煤尘有爆炸危险。 井田详查地质报告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井田内各可采煤层均为不自燃煤层。 在龙煤集团中间审查后,地质部门认为本区煤层自燃样化验点较少,确定煤层为不自燃煤层的依据不够充分。 收集峻德煤矿煤的自燃发火期,毗邻竣德煤矿各煤层自然发火期: 17 号煤层自燃发火期 9 个月。 本区普查、详查阶段共做了 3 个孔的测温工作,都是近似稳态测温。 从测温数据上看,大部 点地温梯度超过 3℃ /100m,此井田属于地温异常区。 水文地质 本区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第三系孔隙含水层和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 第四系含水层厚度 ~ ,岩性主要由粗砂、砾砂、砾石组成,分选性差。 鹤立河谷东侧砾砂含水层透水性好,含水丰富,为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鹤立河水的补给。 第三系含水层厚 0~ ,上部岩性颗粒较粗,由灰绿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组成,东南部较厚,泥质半胶结,分选性差。 中下部岩性颗粒较细,由灰绿色的砂岩、泥岩组成,分选性及透水性差。 煤系风化裂隙含 水带是本区主要充水含水层,发育厚度 100m 左右,上部岩石疏松,为强风化带,裂隙多被砂及泥质充填,富水性极弱;下部岩芯较坚硬,裂隙不甚发育,富水性弱。 本区的隔水层,其一是第四系顶部及底部的粘土层,这二层在全区发育均不稳定,有的部位缺失。 其二是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以下的厚煤层及岩石较完整的厚层泥岩层及凝灰岩层。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由于水文工作未与详查勘探同步 9 进行,水文资料较小,故现阶段尚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水设计。 要求在精查勘探阶段加强水文地质工程,以利疏干排水和正常观测,保证煤炭生产的安全 进行。 综上所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煤层开采之前应布置一定的水文地质工程,以进行疏干排水和正觉观测,保证煤炭生产的安全进行。 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一九六五年由原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局一 ○九队在该区进行过1: 万地质测量工作,一九八七年第三物测大队根据《鹤岗矿区外围找煤研。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鹤岗矿业集团新华煤矿045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