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煤矿15mta新井设计[2](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57 结 论 ....................................................... 59 致 谢 辞 ....................................................... 60 附 录 Ⅰ ....................................................... 61 VIII 附 录 Ⅱ ....................................................... 64 1 第 1 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井田概况 交通位置 盛和 矿位于黑龙江省 鸡西市滴道区境内 , 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 : 130186。 42′ 20 — 130186。 51′ 31 ; 北纬: 45186。 18′ 42 — 45186。 22′ 16。 盛和 的交通 以铁路、公路为骨干。 有矿山铁路专线与鸡西站相连;公路通达鸡西市。 交通较为便利。 详见 ( 图 1- 1) 交通位置图。 地形地势 盛和 矿区井田地表为丘陵起伏,整个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 最高标高为m。  气象及地震情况 盛和 矿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为 mm。 最高气温为+˚ C,最低气温 为- ˚ C,年平均气温 ˚ C。 春季秋季多风,春夏之际以西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 最大风速为 ms。 盛和 矿在史料中无地震发生过。  水文地质情况 最大涌水量为 140m3 /h 最小涌水量为 /h,市内有河流,但距盛和煤矿较远,没有影响。 2 盛和矿城子河矿正阳矿杏花矿东海矿通密山鸡东通密山鸡西鸡西矿业集团张新矿二道河子矿小恒山矿恒山矿水源地通桦木林场石墨矿柳毛矿至牡丹江滴道至林口图(1- 1) 交 通 位 置 图 比例尺 1:6000 00 图 1- 1 交通位置图 煤田开发史 盛和 煤田为新近开发,无开发历史。 工农业及原料供应状况 盛和 井田周边有农田和国有林地分布,可为矿区提供一部分农产品及生产原料。 矿井建设及生产所需设备可由附近厂家提供。 水源及电源 盛和 矿区水源来自开采地下水,能够满足生产与生活需要。 生产与生活用电均来自鸡西供电局。 3 地质特征 矿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 盛和矿区位于鸡西盆地北部条带东端 地层 , 走向为 EW,倾向为 S,倾角为18。 岩层多由细砂岩及中砂岩构成。 详见 (图 1- 2), 煤层综合柱状图。 4 M2 J M3上统系罗罗侏侏界生中统系界地层系统柱 状煤层号煤层( m地层厚( m粉砂岩细砂岩灰色细砂岩粉砂泥质岩图(1- 2)   煤 层 综 合 柱 状 图18342 1/3焦煤,  r=细砂岩,粉砂岩夹中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粗砂岩,深灰色粉砂岩夹粗砂岩细中砂岩,水平层理黑灰色粉砂质砂岩中砂岩,深灰色1/3焦煤,  r=岩 性 描 述23 1/3焦煤,  r= 粉砂岩 1/3焦煤,  r=15细砂岩,粉砂岩夹中砂岩 5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盛和 井田范围内的主要地质构造为断层,有极少数的向斜和背斜。 详见 (表1- 1),断层特征表。 表 1- 1 断层特征表 序号 编号 产状 性质 落差( m) 控制程度 备注 倾向 倾角 1 F9 NS 81176。 逆 断 层 70~400 控制可靠 向南被 F10截断 2 F10 WS 52176。 正 断 层 600~1200 基本可靠 向东被 F11截断 3 F11 NS 76176。 正 断 层 120~500 控制可靠 4 F12 SE 45176。 正 断 层 150~700 控制可靠 向东被 F11截断 5 F30 NS 50176。 正 断 层 30~300 控制可靠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煤层赋存不太深 ,倾角在 17186。 — 22186。 ,详见煤层赋存特征 (表 12)。 6 表 12 煤层赋存特征表 煤层号 煤层厚度 煤层结构 层间距 可采程度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15 简单 25m 全层可采 粉砂细砂 粉砂 18 简单 全层可采 粉 细砂 粉细互层 30m 23 简单 全层可采 中砂岩 粉质砂岩 35m 342 简单 全层可采 粉砂及粗沙岩 中砂岩细纱岩 岩石性质、厚度特征 本区内岩性较细,主要由粉砂岩、细砂岩、粉细互层、中砂层及煤层组成,仅有较少的粗砂岩,含烁砂岩。 煤层和岩层的物性差异均比较明显,各岩层的密度差别较小,γ─γ曲线在各种岩层反应平直煤层异常反应明显,岩石硬度多数为中等硬度的砂岩类。 井田内水文地质情况 7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冲积孔含水层水,水力性质呈潜水状态,对浅部矿井充水造成良好条件。 构造裂隙含水带:埋藏于风化裂隙含水量水带之下,两者为渐变过渡关系,呈承压水,据简易水文,抽水及矿井调查证实,此带含水性弱,岩芯较为完整,在 60m 以上冲洗液消耗不大于 ,以下则不大于 ,随着深度的增加涌水量则显著减少。 矿井涌水量一般为,最大涌水量为 140m3/h。 沼气、煤尘及煤的自燃性 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相对涌出量为 ,属 低 瓦斯矿井。 各煤层的煤尘爆炸指数在 34%— 42%之间,属有爆炸危险的矿井。 根据邻近生产矿井的调查,该井田范围内的煤均属低硫特低磷不易自燃煤层。 煤质、牌号及用途 本矿井煤属低硫、低磷,中低灰分的焦煤和 1/3 焦煤,其中 1/3 焦煤占%,发热量一般在 6500— 7500 大卡 /千 克。 1. 物理性质 多为亮煤、半亮煤及半暗煤,水平层状构造,结构致密、脆质,垂直节理发育,玻璃光泽,距状或平面断口,镜下多见凝胶化基质,木质镜煤、丝炭,角质化物质较少,树脂体少,透 明基质和形态分子含量略等,且发鲜红色,形态分子结构不归整,镜下可见无机物,有石英碎屑及菱铁矿物等。 比重在 — ,摩氏硬度约 2—。 2. 化学性质及煤种 序号 煤层号 煤厚 密度 面积 万 m2 工业储量/万 t 最小 最大 平均 1 15 1420 4220 2 18 1435 3417 3 23 1415 3030 4 342 1422 3819 8 煤质变化规律符合希尔特定律: A挥发分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 B煤的变质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提高。 上部的 15 , 18 为 1/3 焦煤,下部的 23 , 342 均为焦煤。 3. 煤的工艺特性 煤层属中低灰份,灰份多为内在灰份,系二氧化硅、氧化铁等,氧化镁、氧化钙较少,故灰熔点可达 1250℃以上。 4. 用途 一般作为配煤炼焦使用。 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盛和矿井田范围内勘探已达到精查程度。 勘探钻探甲,乙孔率为 %,煤层甲、乙级层点率为 %,物探甲、乙级孔率和煤层层点率均为 100%。 经综合评定,本区勘探类型为二类二型中等。 9 第 2 章 井田储量 井田境界 确定井田境界的依据 1. 以 地理地形.地质条件作为划分井田境界的依据; 2. 要适于选择井筒位置.安排地面生产系统和各建筑物; 3. 划分 的井田范围要为矿井发展留有空间; 4. 井田要有合理的走向长度,以利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井田境界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 盛和 矿井田的实际情况 ,盛和 井田境界确定为: 井田走向长度: 3500 多米 倾向长度: 5000 多米 该井田东以 F11断层为界,西以 F30断层为界为采掘范围。 井田未来发展情况 煤矿开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 高、设备不断的更新,井田内探明储量会越来越精确。 可能在更深部发现可采煤层。 井田储量 井田储量的计算 盛和 井田范围内计算的煤层有 15 、 18 、 23 和 342 ,各煤层储量计算边界与井田境界基本一致。 矿井储量是指矿井内所埋藏的,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炭数量。 它不仅包含着煤炭在地下埋藏的数量,而且还表示煤炭的 质量,反映 10 井田的勘探程度及开采技术条件。 矿井储量可分为矿井地质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和矿井可采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是指平衡表内 A+B+C 级储量的总和。 矿井设计储量是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后的储量。 矿井可采 储量是指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 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 保安煤柱 为了安全生产,本设计矿井依据《规程》规定,留设保安煤柱如下: 1. 各煤层在露头处留 设 20m保安煤柱 ; 2. 边界断层留设 20m煤柱 ; 3. 井田内部断层留设 20m煤柱 ; 4. 河流两侧各留设 20m煤柱 ; 5. 地面留设 50m煤柱。 储量计算方法 1. 工业储量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块段储量=块段面积平均倾角余割块段平均厚度容重 根据储量诸图,通过等高线块段法计算本井田工业储量为 百 万吨。 各煤层工业储量见 ( 表 2- 1) 可采煤层储量计算总表。 2. 可采储量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Z K=(Z c P) C 式中: Z K— 可采储量, Mt; Z c— 工业储量, Mt; P— 永久煤柱损失, Mt; C— 采区回采率。 11 表 2- 1 可采煤层储量表 回采要求:中厚煤层不应小于 80%,薄煤层不应小于 85%。 经各煤层可采储量计算,汇总计算出本井田可采储量为 10918 万吨。 储量计算的评价 本设计矿井的各类储量计算严格执照有关规定执行。 由于技术水平所限,储量的计算设计所得到的各种储量与实际可能有一定误差。 矿井工业制度 生产能力 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 盛和 矿井年工作日确定为 330d,矿井每日净提升时间为 18h 采用 四 班 六 小时工作制制度。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矿井生产能力的大小主要根据井田储量、煤层赋存状况、地质条件等情况来确定,还应考虑当前及今后市场的需煤量。 根据该井田的实际情况,初步拟定了三种矿井年生产能力方案, 具体如下: 方案 A: ; 方案 B: Mt/a; 方案 C: Mt/a。 上述三种方案,具体选择哪一种,还应根据矿井服务年限来确定。 储量 15 18 23 342 工业储量 4220 3417 3030 3819 煤柱损失 可采储量 3629 2380 2111 2798 回采率% 083 12 矿井服务年限的确定 矿井服务年限的计算公式如下: T=Z/(AK) 式中: Z —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Mt; A — 生产能力, Mt/a; K— 矿井储量备用系数, K=1 .3~ ; 根据本设计矿井实际情况, K 值取。 依据以上拟定的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的确定现提出三种方案,具体如下: 方案 A: Mt/a T=Z/(AK) = 10918/ ( 180 ) =47a 方案 B:1 .5Mt/a T=Z/(AK) =10918/ ( 150 ) =56a 方案 C: T=Z/(AK) =10918/ ( 120 ) =70a 参照《煤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