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鸡西矿业集团张新煤矿09mta新井设计[4](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侏罗系 J 上 统 J3 鸡西群J3j 穆棱组J3m 760~ 860 城子河组 J3ch 537~ 710 元古界Pt 中~下元古界 麻山群Ptlms 不详 地层分述 (一)、麻山群 在井田北部 8 至 10线浅部背斜部有该群底层露头出现,长 1500米,宽 350 米,长轴呈北北东向。 深部有七个钻孔打到麻山群。 根据本区岩矿鉴定资料,属黑云母花岗片麻岩,其主要矿物成份:微斜长面( 60%左右),石英( 10~ 25%左右),黑云母( 10~ 15%左右)副矿物有钾长石,少许石榴子石,锆石、磷灰石斑状结构,斑晶在 1~3 ㎜间。 构成含煤盆地基底。 (二)、上侏罗统鸡西群 不整合于麻山群之上。 地层二分,即穆棱组、城子河组(本区缺失滴道组)。 关于城子河组与穆棱组分界,意见尚未统一,本报告采用传统划分来叙述。 5 城子河组( J3ch):麻山群以上到 10 号层上部 60 米,全组厚度 530~ 710 米,根据岩性,含煤情况及沉积环境划分为四个层段。 Ⅰ段:海陆交互相含煤段,一号煤层以下至基底,在南部条带均有分布。 但受成煤前古地理影响,各区厚度不一,总的趋势是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有 781 7824 号孔打到基底。 控制本段地层, 7824号孔进行了系统采样及描述,可作本区该段地层的代表, 7824 号孔该段地层总厚 米,按岩性组合,中粒砂岩 米,占 17%;细砂岩和粉砂岩为 米,占 38%;泥岩 米,占 45%。 泥岩所占比例大,是区别其它各段地层的特点。 泥岩多为深黑 色,风化后呈碎片,水平层理发育。 岩石成份以石英为主,含有少量铁质及有机质碎片。 中粒砂岩石英含量达 40~ 60%,斜长石含量达 20~ 30%,胶结物多为碳酸盐,少量泥质胶结、硐砂岩、粉砂岩石英含量达 30~50%,斜长厂 20~ 30%,泥质胶结,全部娟云母化。 东部荣华区、本段地层发育最好,最后的达 500 米,并在泥岩之下有两层可采煤层(编号 0 02),这两层煤本区没有沉积。 在厚层泥岩中含有较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根据南京地质在生物研究所鉴定有以下种属。 7824 号孔: Fevganoconcha SP 费尔干蚌 未定种 Mesomiltha? SP 中未萨蛤 未定种 Teleostei 原始真骨鱼 Ⅱ段:主要含煤段,八号煤层顶板至一号煤层底部,厚度 220至 220 至 240 米,是鸡西煤田主要含煤层段,该井田内可采煤层十一层,可采层总煤厚 10。 2 米。 本段地层主要由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构成,泥岩及薄层凝灰岩次之,从岩性上看比较突出,特点是中砂岩发育,据十五个钻孔统计,中砂岩厚度占本段地层 32%。 中砂岩具有发育广泛,分选较好、变化有一定规律、与下部岩石突变接触等特征。 岩石韵律结构明显,以中砂岩作为起点,依次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 煤层厚度较稳定,无分叉现象,主要变化是沿一定方向逐渐变薄。 各煤层层间距有一定变化,但其变化是受中砂岩的增减所控制。 该段地层所含植物化石与其它各区相似, 6 并在 3 号层顶板含有较丰富动物化石 费尔干蚌。 据解放此资料,含有以下主要植物化石: Elatocladus manchurica Cladophlebis of delicatula? Acanthopteris gothani Coniopteris saportana Pitgophyllum lindstroemi Ⅲ段 :不含可采煤层段 ,从 10 号煤层下部 60 米至 8 号煤层顶部、厚度 80— 200 米,本段地层从岩性上来看与Ⅱ段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煤层发育不如Ⅱ段,一是煤层层位少,二是没有可采煤层 ,岩石韵律完整性不如Ⅱ,说明了成煤环境改变不利于煤层生成。 IV 段:上部含煤层段,Ⅲ段上界到穆棱组底界,厚 130 米,含薄煤层十层左右,在邻区有 1~ 2 个可采层,本区煤层度只达 ~ 米左右,无可采价值。 本段地层的特点是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组成,无中粒砂岩,在粉砂岩中含有大量菱铁矿结核,岩石韵律结构不明显,水平层理发育,属静水湖泊相产物。 穆棱含煤组( J3m): 与城子河组整合接触,分组界线不易划分。 本组地层在南部条带发育较好,地层厚度稳定,标志明显,易对比,地层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在区内该组地层分布在井田的南部。 根据张新穆棱煤系普查资料,穆棱组地层划分为三段: Ⅰ段:上自 6 号煤层底部,下至城子河组分界线,地层厚 300~350 米左右,岩性为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所组成夹数层薄层凝灰质岩石,无中粒砂岩。 Ⅱ段:自 1 号煤层顶级到 6 下煤层底板,厚度 110 米,为穆棱组之主要含煤段,在鸡西煤 田南部条带均发育,厚度较稳定,变化较小。 含煤十余层,达可采厚度者仅 2~ 5 层。 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互层为主。 煤层结构复杂、夹层多为凝灰质泥岩,中夹黄豆状结核,全区普遍发育,是区域对比标志。 Ⅲ段:上自与东山组分界,下到 1 号层顶板,厚 350~ 400 米, 7 岩性以灰~灰黑色细砂岩为主,含少量泥岩及中砂岩,在本段中上部有五层厚度在 5~ 10 米的凝灰岩,靠下部有一层厚度在 10~ 15 米的黑色泥岩,在煤田中普遍发育,是区域对比重要标志。 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本段地层在南部条带不含煤层。 (三)、下白垩统桦山群( KUS) 东山组 ( K12d)与穆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厚度 130 至300 米,分布在井田北部,平麻断层以北, 地貌上呈东西向之陡峻的山,以灰绿色厚层安山质火山为主,角砾状,在局部地区为熔岩,夹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细砂岩,从整个鸡西盆地来看,东厚西薄、个别地区缺失本段地层。 猴石沟组( K12h),与东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 500米,分布在平麻断层北。 鸡西煤盆地向斜轴部,从岩性上大致可分为三段,下段以细砾岩,砾质砂岩为主。 中段由浅黄色至黄褐色厚层中砂岩组成。 上段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中砂岩,胶结不好。 (四)、 新生界上第三系玄武岩( BN4) 玄武岩主要分布在井田南部,厚度 0— 100 米,形成平顶山。 (五)、新生界第四纪冲积层( Q4) 该层为中积物或洪积物,分布在沟谷及河床两侧,厚度 1— 10米,在河床、沟谷部位多由砂、砾石组成,在山坡地带多由原地风化物堆积而成。 本区含煤底层有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前者是本报告主要研究对象。 城河组含煤地层在本区的变化情况简述如下: 该组地层厚度 530 至 710 米。 岩性主要由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 地层厚度在走向上变化不大,自上往下逐渐增大的趋势,煤层间距也逐渐增大。 地层的岩 性、岩相在走向上和倾向上变化不大,对比标志明显。 含煤情况自西往东煤层逐渐减少,煤层厚度自西往东逐渐变薄。 该地层古生物、沉积特征见前面层段叙述。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鸡西煤田在侏罗纪煤系沉积之前,已初步形成了古构造格架,尊在这两个 近东西 向的凹 陷盆地 ,在两 凹陷之 间有个 东西走 向的麻 8 山~平阳古背斜,这个古背斜对盆地早期沉积其一定控制作用,使煤田早期地层有南北差异。 从整个晚侏罗纪到白垩是以接受沉积为主,中间虽有沉积简短,但无不整合。 鸡西煤田构造的形成是早白垩世桦山群地层沉积之后,受到来自 乃北方向的主应力作用而形成褶曲,在古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形成两个主向斜及一个主背斜,随着应力的不均衡,来自南北应力的强大,大主背斜轴部产生以压性为主的平麻逆冲断裂,把煤田进一步分割为南、北两个条带,完成了今日鸡西含煤盆地构造轮廓。 张新井田位于鸡西煤盆地南部条带之中部,主背斜的南翼(图 2)。 断层是本井田内的主要构造,断层情况详见表 ~麻道冲断裂外,共有大、中型断层 75 条,性质均为正断层。 其中最大断层 F49,落差 500 多米。 落差 100 米之 50 米的断层 14 条, 50 米之30 米的断层 20 条, 30 之 10 米的断层 41 条。 该井田的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北有平阳~麻山逆冲断裂,东有落差 500 多米的北东向大正断层 F49,井田由主要发育有北西、北东向的高角度正断层,逆断层较少。 在倾斜方向上已控制到三公里,还未出现次一级褶曲。 断层在走向剖面上的组合形成,常以地堑、地垒相间排到组合出现。 北西向断层多于北东向,北东向断层的落差大于北西向的。 均属于张性和张扭性的,断层面倾角在 60~ 80 度的高角度正断层。 由于断层的互相切割,把井田切割城许多碎块,严重影响采区的合理划分和巷道布置,生产实见,在大、中 型断层之间,落差 10 米以下的小断层特别发育,是大、中型断层的次生或伴生构造,对煤层破坏严重,直接影响煤层正常开采影响采区生产能力和矿井回采率。 井田内断层分布,自上往下大断层减少,中型断层增加,一水平落差大于 30 米断层 25 条,落差 30 米至 10 米的 15 条;二水平落差大于 30 米的断层 14 条,落差 30 至 10 米的 35 条;三水平落差大于30 米的断层 8 条。 一水平地质构造有自西往东逐渐复杂的规律,西一采区比西二采区复杂,东一采区比西一采区复杂,东二采(原新三采)比东一采区更复杂,所以一水平东二采区划给了矿服务公司开采。 二水平西二采右部、西一采区,东一采左部和东三采右部的地质 9 构造相对复杂。 二水平的大断层较一水平减少,中型断层增多,其原因一是由一水平至二水平,断层自上往下变小;二是二水平巷道新建。 断层自上往下从小变大。 三水平勘探网度控制不住中、小断层,仅有二水平的大断层下延到三水平,根据一、二水平实见,预计三水平构造仍复杂。 表 12 断层特征表 序号 断层号 走向 倾向 倾角 断距 确定依据 控制程度 延展长度(米) 变化规律 1 F11B W 75176。 10~80 可靠 2050 两头小中间大 2 F12 162176。 ~180176。 W 70176。 20 可靠 1500 3 F25 170176。 E 75176。 0~160 较可靠 1900 上大下小 4 F12A 164176。 ~174176。 E 70176。 10~50 可靠 2550 上大下小 5 F22 154176。 E 60176。 60 可靠 1350 6 F27 192176。 ~213176。 E 80176。 50 可靠 2800 7 F30 130176。 E 65176。 30~40 较可靠 1400 10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张新矿开采的是中生界上侏罗统、鸡西群城子 河的煤层。 该组地层总厚 530~ 710 米,本区内共含煤三十余层,经过生产和勘探正式,全区可采煤层有 3 层,煤层号自上而下依次为 6B、 2,可采部的总煤厚 米,含煤系数 ~ %,这三层煤都集中分布在240 米的间距内。 本区煤层都属薄煤层,煤厚在 ~ 米之间,从煤层机构来看,三层煤均为简单结构且全区发育。 煤层编号利用一九八零 108 队提交的《张新深部详查地质报告》确定的煤层编号。 8 号煤层 :是二道河子矿开采的东延煤层,煤厚比较稳定绝大部分均在 ~ 米之间,构成储量计算区。 本煤层结构简单, 顶板为粉砂岩夹缝线, 米泥岩伪顶,底板为粉砂岩。 6B 煤层:是张新深部详查勘探后、新增加的煤层,结构简单,无夹层,煤层厚度变化是由东向西,由厚变薄, 14 线以西只有泥岩层位。 向东煤质逐渐变好,厚度逐渐增大。 本层重要特征是直接顶板为厚层中粒砂岩,分布面积广,平均厚度 米。 2 号煤层: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可采。 煤厚在 ~ 米,一般均在 米左右。 煤层结构比较简单,上部有 102 米左右煤分层、灰分高达 30%以上。 中夹 ~ 没炭页岩,下部主煤层为 ~ 米,煤质较好,灰分在 20%以 下。 在测井定性曲线上,密度、天然珈玛和视电阻率曲线的异常幅度均大于全区所有煤层,是对比重要标志。 顶底板均为细砂岩。 11岩性柱状 煤岩层名称厚度(m)最大最小平均岩性描述比 例1 :2 00地层单位系 统 组第四系上侏 罗 统穆棱组粉砂岩 0 .5 ~6 .04 .5缟状层里明显8号1 .3 ~1 .71 .5以1/3焦煤为主(老顶)粉砂岩(老底)0 ~2 .52 .0白色块状细砂岩(老顶)0 ~2 .52 .0黑灰色层状细砂岩(老底)3 .0 局部夹亮煤细砂岩(老顶)4 .0 灰色层状1 .2 ~1 .81 .5砂页岩 0 ~3 .02 .5灰黑色层状(老底)以1/3焦煤为主6B。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鸡西矿业集团张新煤矿09mta新井设计[4](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