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矿09mta新井设计[8](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二氧化硫一般为 ~ % ,瓦斯成分及含量均很低。 煤质、牌号及用途 本矿井煤属低变质煤, 煤的挥发分一般大于 40% , 个煤层 Y值平均为 5~9m/m,粘结性较低,煤种在垂向上无明显变化。 灰分:本井田煤的灰分含量( Ag)为 ~ % ,多属中低灰煤层,其中几个主要可采煤层均为低灰煤层。 硫:各煤层硫的含量很低,原煤全硫为 ~ % 属特低硫煤。 磷:各煤层原煤磷的平均含量为 ~ % 属特低磷煤。 各煤层煤的平均发热量为 3063~ 6849 千 卡 /kg。 7 各煤层碳( Cr)的平均含量为 ~ % ( Hr)的平均含量为%。 ( Or)的平均含量为 % ,说明煤的元 素组成稳定,属低变质煤。 本井田原煤按现行煤炭应用分类法属于Ⅰ ~ Ⅱ气煤,由于本区气煤低灰低磷,低硫,具有一定的胶质层厚度,所以,本矿井原煤经洗选加工后可做为优良的配焦和化工精练,副产品可供动力或民用。 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本矿井所在地区从 1965 年就开始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先后经过普查,详查,精查阶段,采用了钻探,测井和地震,相互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料比较齐全,精查阶段查明了主要断层和构造及煤层厚度,结构和分布范围,比较可靠地提供了煤层层位的对比资料。 东 煤公司 1984 年 6 月对本区精查地质报告的批复认为,基本达到《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的标准。 8 第 2 章 井田境界 储量 服务年限 井田境界 井田周边情况 本井田 范围内 没有生产 、 在建及停闭矿井,也没有小煤窑,在井田外 公里处 生产的 鸡西矿 务 局正阳 煤矿。 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本设计井田境界为:西以 断层 F1 为 井田 边界,东以 F3 断层 为井田境界,以 24#煤层- 550 煤层底板等高线, 45#煤层- 400m煤层底板等高线 为 井田南部境 界。 井田走向 ,倾向 5km,井田面积约 13km2。 井田境界确定的依据 ; 、地质条件作为划分井田境界的依据; ,以利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井田未来发展情况 随着勘探水平 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范围内可能在更深部发现可采煤层。 井田储量 井田储量的计算 矿井储量是指矿井内所埋藏的数量,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炭数量。 它不仅包含着煤矿在地下埋藏的数量,而且还表示煤炭的质量,反映井田的勘探程度及开采技术条件。 矿井储量可分为矿 井地质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和矿井可采 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是指 井田范围内各煤层 储量的总和。 矿井设计储量是矿井工业储量减去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后的储量。 矿井可采储量是指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 本 设计井田范围内 可采 的煤层有 4 4 2 24 上 、 24五 层,各煤层储量计算边界与井田境界基本一致。 保安煤柱 保护煤柱的设计原则 : (1)在一般情况下,保护煤柱 应根据受护面积边界和移动角值进行圈定。 (2)地面受护面积包括受护对象及周围的受护带 (3)立井保护煤柱应按其深度,用途,煤层赋存条件和地形特点留设,立井深度大于或等于 400m的以边界角圈定,小于 400m的以移动角圈定。 9 为了安全生产,本设计矿井依据《煤矿安全规程》,设保安煤柱如下: ① 各煤层在露头处留设 20 m 保安煤柱; ② 界断层留设 20m 保安煤柱; ③ 井田内部断层留设 20m保安煤柱; ④ 河流两侧各留设 20m 保安煤柱; ⑤ 地面建筑物留设 50m 保安煤柱。 储量计算方法 井田工 业储量应按储量块段法进行计算。 块段储量 =块段面积 *块段平均厚度 *容重 /cosθ θ —— 为煤层平均倾角 计算得 Zc=5000 2600 104 /cos6176。 = 根据原 城子河矿 初步设计储量图,通过等高线块段法计算本井田工业储量为 , 计算公式如下 ZK=( ZC- P) C ( 21) 式中 ZK— 可采储量; ZC— 工业储量; P— 永久煤柱损失; C— 采区回采率。 回采要求 :中厚煤层不应小于 80%,薄煤层不应小于 85%。 计算得: Z=( ) = 储量计算的评价 本设计井田的各类储量计算严格执照有关规定执行。 由于技术水平所限,储量计算设计所得到的各种储量与实际可能有一定的误差。 矿井工作制度、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 本 设计矿井年工作日确定为 330 天 ,矿井每日净提升 16h,采用 三八 工作制制度。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确定原则 10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应根据 地质条件,国民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等因素,依据投资少,出煤快,经济效益好的原则合理确定。 地质和开采条件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是确定矿井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 根据地质报告的资料描述,煤层储量丰富,煤层生产能力大 小 以及煤层赋存深等因素,初步决定采用中型矿井设计。 并初步确定三个方案,即矿井生产能力为 , ,分析论证如下: 按照公式 P=Z/AK 式中, P—— 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a; Z—— 井田的可采储量 ,Mt; A—— 为矿井生产能力 ,Mt/a; K—— 为矿井储量备用系数,一般取 ; 计算得: P1= ; P2=; P3=; 经与《 煤矿安全 规程》和采矿设计手册相核对,确定 服务年限,即本矿井的生产能力为。 矿井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P=Z/AK 式中, P—— 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a; Z—— 井田的可采储量 ,Mt; A—— 为矿井生产能力 ,Mt/a; K—— 为矿井储量备用系数,一般取 ; 计算得: p= Z/AK=( 90 ) =。 初步设定本矿井的服务年限为 年。 11 第 3 章 井田开拓 概述 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 鸡西矿务局距本区约 5km,本井田没有生产,在建及停闭矿井,也没有小煤窑,在井田外 公里处生产的鸡西矿 务 局正阳煤矿。 影响本矿井开拓方式的因 素 及其具体情况 井田开拓方式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因素包括:井田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特 别是表土层情况);煤层赋存和开采技术条件;地形地貌和 地面外部条件;技术装备和工艺系统条件;施工技术和设备条件;总体设计和矿井生产能力要求等。 对 以上各种因素要综合研究,通过系统优化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影响本设计井田开拓方式的具体因素 分为以下两个 : 地表因素 和 煤层赋存情况。 本井田属于缓坡丘陵地形,井田北部及中部皆为 平原。 地表平均标高 +167m。 整个井田的煤层上部标高在 150m,下部标高在 550m,整个矿区共有 5 层可采煤层, 即 2 24 上 、 2 4 45, 全区发育。 煤层走向长度为 ,倾向 5km。 本井田煤层系缓倾斜中厚煤层,平均倾角在 6176。 左右。 矿井开拓方案的选择 井硐形式和井口位置 本设计 井田属近水平煤层,根据煤层的赋存情况 可知:平硐开拓方式的条件不具备。 本设计井田煤层为近水平煤层, 斜井开拓在技术上不可行。 因此,排除采用平硐开拓 和斜井开拓。 所以本设计矿井只能采用立井开拓。 对于矿井设计来说, 井口位置的选择是井田开拓的重要部分。 井口位置与开拓方式要相互协调,经综合比选后择优确定,特别是提、运煤炭的主井位置还要与地面生产系统、工业广场布 置相匹配,需要综合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原则有以下几点 : (1)井下条件 ①井田走向储量中央或靠近中央位置,使井田两翼 可采储量基本平衡; ② 井筒应尽量避开或少穿地质及水文复杂的地层或地段; (2)地面条件 ① 井口要避开地面滑坡、岩崩、雪崩、泥石流、流砂等危险地区; 12 ② 工业场地不占或少占用良田; ③ 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④ 井口位置要与矿区总体规划的交通运输、供电、水源、居住区、辅助企业等的布局相协调,使之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在本设计井田中,提出三种井筒位置方案: 方案一:井筒位于井田浅部 方案二:井筒位于井田中部 方案三:井筒位于井田深部 方案对比 : ① 井筒位于井田浅部,煤柱尺寸最小,压煤最少,但石门最长; ② 井筒位于井田深部,煤柱尺寸最大,压煤量最大,且初期工程量大,石门也较长,但对于开采井田深部煤层及井通延伸有利; ③ 井筒位于井田中部时,煤柱尺寸稍大,但石门长度较短,且沿石门的运输工程量也小; ④ 本井田煤层均为缓倾斜中厚煤层,井田走向长度不大,但倾斜长度较大,从有利井下运输和保证初水平合理的服务年限出发,也应该将井筒布置在井田中部或稍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可初步确定本设计井田的井筒位置在井 田的中部稍靠上方。 开采水平数目和标高 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和倾斜长度,一个井田可以单水平开采,亦可以多水平开采(从上往下逐水平开采)。 每个开采水平设井底车场和运输大巷,供该水平各 带 区煤的外运、辅助运输和通风用。 在 煤矿科技迅猛发展 的今天 ,在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高度集中化是主要的发展方向,高产高效矿井要求集中在一个水平, 1~ 2 个工作面生产。 这就要求加大工作面、采区和水平的走向及倾斜尺寸,要求有丰富储量和较长的服务年限。 水平上、下山开采方式是优越的,可保证生产合理集中化,稳定生产,节省总井巷工程量 ,经济效益好。 因此使用上下山开采的意义很大。 在条件适宜时,应该优先考虑使用上下山开采。 本设计井田水平标高的确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合理的水平服务年限; (2)煤层赋存条件及地质构造; (3)生产成本; 13 (4)水平接替 ; (5)井底车场及其主要硐室的位置应尽量处于较好的岩层内。 根据上述因素,本井田设计提出 如下 两个水平标高划分方案: 方案一:井田划分两个开采水平;一水平标高 250 m,二水平标高为 450 m。 两个 水平 都采用 上 下 山开采。 方案二: 井田划分三个开采水平,一水平标高 150 m,二 水平标高 350 m,三水平标高 550 m。 各水平均实行上山开采。 各方案水平储量及服务年限详见表 32。 表 32 水平储量及服务年限 表 储量(万吨) 服务年限(年) 方案一 一水平 二水平 方案二 一水平 二水平 三水平 从该表中可知,方案二的一水平服务年限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服务年限,水平储量严重不足,而方案一的水平服务年限能够满足一水平服务年限不小于 20年 的基本要求,储量充足,且有利于采区的接续,巷道利用率高,吨煤成本相对较低。 故而采用方案 一 的水平划分方法,即划分两个开采水平,一水平标高分别为 250 m 和 450 m。 两 水平 都 采用上 下 山开采。 开拓巷道的布置 在 一定的井田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井开拓巷道有多种布置方式,开拓巷道的布置方式通称为开拓方式。 合理的开拓方式,一般应在技术可行的多种开拓方式中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才能确定。 开拓巷道是指为全矿井、一个水平或若干采区服务的巷道,如井筒、井底车场、主要石门、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或总回 风道)、主要风井等。 运输大巷服务于整个开采水平的煤炭和辅助运输(人员、矸石、材料、设备等)以及通风、排水和管线敷设,服务年限很长。 根据煤层的数目和间距,大巷的布置方式分为单煤层布置(称分煤层运输大巷),分煤组布置(称分组集中运输大巷)和全煤组集中布置(称集中运输大巷).采用集中运输大巷时,各煤层(组)间用采区石门联系.当煤层倾角太大 14 时,层间联系也可用溜井或斜巷。 (1)分煤层大巷适用条件 ① 煤层数不多,层间距大,石门长; ② 煤质牌号不同,要求分采,分运; ③ 产量大,需要疏解; ④ 各煤层底板均有坚硬岩层。 (2)分组集中大巷适用条件 ① 煤层数多,层间距大小悬殊; ② 按煤层的特点根据运输,通风要求组合,经济上有利; ③ 多水平生产,容易解决运输,通风的干扰。 (3)集中运输大巷适用条件 ① 适于煤层层数多,层间距不大的矿井; ② 下部煤层底板有坚硬岩层,容易维护; ④ 煤质牌号不 同,要求分采分运; ⑤ 自然发火严重,便于分区,分段处理事故; ⑥ 采区尺寸大,石门长度短。 根 据 本 矿井 的 设计生产能力及技术可行角度,特提出以下两 种大巷布置方式: 1. 分组集中大巷布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