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耿村煤矿12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径 5~ 30cm,砂泥质胶结。 1980 年江苏煤田四队在下部 泥岩中采有孢粉样,其组合特征是 :( 1)以蕨类孢子为主,其中杪椤科孢子居优势,主要化石有 Cyathidites minor caustr alia Dectoidosporasp. 等,卷柏科的 Neoraistrickia.( 2)裸子植物花粉以松柏目、南洋杉科的 Classopllis 和苏铁目的 Cycadopites 为主。 ( 3)原始松柏粉在本组含量较低仅占 2%。 银杏类花粉不发育。 3)上侏罗统 (J3 )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5 页 该统在井田内分布普遍,但多被剥蚀而不全,钻孔揭露真实厚度较少,尤其是浅部,据统计,钻孔揭露厚度 0~ ,平均厚度。 与下伏中侏罗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巨厚的砾岩层,下部或底部偶夹砂岩或泥岩透镜体,砾石成分复杂,主要有石英岩、石英砂岩岩屑,还有少量的岩浆岩和石灰岩砾石,一般为次棱角状和次圆状,分选极差,砾径从 ~ 95cm 不等,砂泥钙质胶结,局部为硅质胶结,胶结类型多为孔隙式,砾石排列无定向,不具层理,为冲积扇的河床充填沉积和筛积物。 第三系( R) 井田内分布普遍,但厚度变化较大, 0~ ,平均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主要为肉红色砾质灰岩、泥 质灰岩和砾岩,砾石成分多为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石灰岩岩屑,分选性极差,多呈棱角状,蜂窝状溶洞发育,常被红色粘土所充填,砾径一般 2~ 15mm,大者可达 150mm,胶结类型多为孔隙式填隙物多为泥质,胶结物为钙质。 第四系( Q) 厚 0~ ,平均厚 ,井田内分布普遍,与下伏各时代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主要为棕黄、棕红色黄土,下部局部含砾石,底部常见有钙质结核,有时呈层分布。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6 页 图 12地层综合柱状图 煤层及煤质 1)煤层 耿村井田含煤岩系为中侏罗统义马组,煤系厚 ~ ,一般厚 ,含煤5层,煤层总厚 ,含煤系数 %。 由下至上为 23煤、 22煤、 21 煤、 12煤、11 煤,其中 23 煤普遍可采, 1 2 22 煤为大面积可采煤层, 11 煤不可采, 21岩 性 描 述地 层 单 位 国 际 性地 层 单 位地 方 性地层单位地质时代柱状 厚度最小~最大平 均标 志 层煤 层名 称界 系 统 群组 段 符号新生界第四系第三系QR上侏罗统中生界侏罗系中侏罗统义马组泥岩含煤段砂岩含煤段底砾岩段三叠系上三叠统延长群T 31:500(米) 5 ~4 5 1 9 . 4 00 ~4 6 . 7 6 1 0 . 2 80 ~3 7 1 . 1 3 1 6 8 . 6 80 ~2 2 6 . 4 3 1 7 8 . 0 60 . 9 0 ~5 . 8 7 3 . 9 10 ~3 . 6 8 1 . 7 22 . 1 8 ~3 . 0 8 2 . 0 80 . 0 5 ~3 . 0 3 2 . 1 34 . 0 4 ~4 2 . 6 4 2 4 . 1 90 . 1 0 ~6 . 6 3 4 . 8 30 ~4 7 . 2 6 2 4 . 6 7 ~ 4 . 3 60 ~2 6 . 5 7 1 0 . 4 40 ~2 1 . 7 6 1 0 . 8 30 ~6 . 0 0 1 . 5 50 ~3 5 . 7 0 1 3 . 2 48 8 4 . 1 5棕黄棕红色土;局部含有砾石,底部常见有钙质结核,时而呈层状分布。 灰白色、肉红色砾质灰岩;砾石成分为石英砂岩,灰岩岩屑,分选极差,滚圆度多呈棱角状,次圆状,砾径一般为2~15mm。 褐色、灰绿色厚层壮砾岩;中下部夹有肉红色砂砾岩及砂岩透镜体砾岩成分,石英岩、石英砂岩、石灰岩及少量岩浆岩岩屑,砾径3~800mm,一般10~40mm,次棱角状,次圆状,泥质胶结为主,部分为钙质胶结。 紫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和青灰灰白色细中粒砂岩;间夹多层砾岩、砂岩透镜体,底部常有一层黄褐色砾岩,厚0~,砾石成分:石英岩、石英砂岩、石灰岩、岩浆岩岩屑,砾径5~40mm,一般3~10mm次棱角状,泥质胶结。 灰绿、灰黑色泥岩,夹薄层细砂岩,泥岩具鲕状结构。 黑色块状, 以镜煤亮煤为主, 结构复杂, 夹矸0 ~9 层不等。 黑色泥岩,局部夹薄层细砂岩,并含F e S2 结核。 黑色块状,以镜煤为主,夹矸一般2 ~4 层,煤层含硫量高。 灰黑色粉砂质水云母粘土泥岩,具隐蔽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底部F e S 2 含结核,中下部含瓣鳃化石,近煤层处眼球状菱铁矿透镜体。 黑色块状,以镜煤亮煤为主,含夹矸0 ~8 层,一般1 ~3 层,其岩性上部一层暗深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或棕褐色泥岩,下部为一层浅灰色砂质泥岩,深部与2 3 煤合并。 灰白色、浅灰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中部夹一层中粒长石砂岩,泥质钙质胶结,缓波状层理发育,具动物爬痕,含炭化植物碎屑及煤屑。 灰色,浅灰色薄层细 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炭化植物碎片,微波状及斜层理发育,中夹0 . 1 0 ~1 . 0 0 米菱铁质砂岩。 黑色,以暗煤亮煤为主,结构复杂,含夹矸0 ~5 层,一般1 ~3 层,煤层中普遍含方解石,深部与2 3 煤合并。 黑色,以丝炭暗煤为主,结构复杂,含夹矸0 ~1 1 层,一般4 ~7 层,煤层中含菱铁矿结核,底部普遍发育0 . 1 0 ~1 . 0 0米丝炭暗煤。 黑色炭质泥岩夹煤层。 (俗称煤矸互叠层)上部灰黑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细 中粒砂岩,底部为中粗粒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砾岩等泥质胶结为主,次为钙质。 黄绿色砂质泥岩,砂质泥岩互层,间夹黄绿色、黄褐色、浅红色细砂岩,偶夹中砂岩薄层,上部含薄煤层6 层,层厚0 . 0 5 ~0 . 3 5 m1 1 煤1 2 煤J K12 1 煤J S12 2 煤J S22 3 煤J K2 6 5 . 6 6 m 8 0 8 . 7 5 mJ 3J 2y马凹组J 2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累厚( m ) 1 9 . 4 0 2 9 . 6 81 9 8 . 3 63 7 6 . 4 23 8 0 . 3 33 8 2 . 0 53 8 4 . 1 33 8 6 . 2 64 1 0 . 4 54 1 5 . 2 84 3 9 . 9 54 4 4 . 3 14 5 4 . 7 54 6 5 . 5 84 6 7 . 1 34 8 0 . 3 7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7 页 煤和 22 煤分别在 +200m、 +300m 水平以下与 23煤合并,煤层发育情况见表 31。 ( 1) 11 煤:位于煤系地层顶部,上距砾岩 0~ ,下距 12 煤 ~ ,一般。 该煤层大面积缺失,仅在井田西南部 48 线和 49 线以西存在,面积约为(图 31)。 在 8个见煤钻孔中有 7个达到可采厚度,厚度在 ~ ,平均 ,煤厚变异系数 =%,可采性指数 Km=,煤层灰分超过 40%,属极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 0~ 9 层,夹矸岩性为泥岩和炭质泥岩,单层厚 ~。 煤层顶板为黄褐色、灰绿色泥岩,有时夹粉砂岩,部分地段直接与砾岩接触;底板为灰黑色泥岩 (图 32)。 1990 年曾布设 12021 工作面,上巷掘进 270m,下巷掘进 430m,由于横向上厚度变化极大,多呈藕节状,加之为煤矸互层,煤层灰分超过开发利用指 标而停止掘进。 ( 2) 12煤:位于煤系地层上部,在 11 煤缺失区,则为煤系地层其顶部,下距 21煤 ~ ,平均。 在 29 个见煤钻孔中,其中可采的 23 个,厚度 ~,平均 ,煤厚变异系数 =%,可采性指数 Km=,属较稳定大部分可采煤层,在可采区内厚度稳定,夹矸 0~ 4层,一般 1~ 2 层,单层厚 ~ ,一般 左右,夹矸层位较稳定,横向上变化不大 (图 32)。 岩性多为泥岩或炭质泥岩,属简单至复杂结构。 煤层顶板为灰黑色泥岩, 一些地段相变为砂质泥岩或砂砾岩,底板为黑色泥岩(Jk1)。 该煤层主要分布于 45 线以西, 45线以东,部分地段因剥蚀而成为不规则的无煤区,缺失原因同 11煤。 据钻孔和采掘揭露,该煤层以 45 勘探线或东采区轨道和皮带巷为界,东西差异较大,中西部,即西二与东一采区,煤层对比稳定,厚度变化小,在 ~ 之间,一般 ,煤厚变异数 =%,可采性指数 Km=,属稳定煤层。 东部东三采区,煤厚变化大,不可采点多,煤厚 ~ ,平均 ,煤层可采性指数 Km=,煤厚变异系数 =%,属极不稳定煤层。 现西部已基本采完,东部因煤层厚度变化大,且可采区分布极不规则采面难以布置而无法综采。 ( 3) 21煤:位于煤系地层中上部,下距 22 煤 ~ ,平均。 井田内共有见煤钻孔 32 个,其中可采点 31 个,煤厚 ~ ,平均 ,煤厚变异系数=%,可采性指数 Km=,属稳定型厚煤层。 含夹矸 0~ 5 层,一般 13层,厚度 ~,一般为 ,属简单至复杂结构 (图 34)。 有两层夹矸在层位和横向上较稳定,上层夹矸由东 至西逐渐变薄 (~ ),至西二区一般不存在,夹矸岩性为细砂岩。 下层夹矸,位于煤层中下部,厚 ~ ,岩性多为泥岩或炭 质泥岩,全井田均较稳定。 煤层顶板为黑色泥岩 (Jk1 泥岩标志层 ),厚 0~ ,一般 ;底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和细砂岩 (Js1 砂岩 )。 ( 4) 22 煤:该煤层分布于井田北部+ 200m 以上, +200m 以下与 23 煤合并。 22煤位于煤系地层下部,下距 23煤 0~ ,平均 ,在见煤的 21 个钻孔中,达到可采厚度的 19 个,煤厚 ~ ,平均 ,煤厚变系数 =%,可采性指数Km=,属较稳定煤层。 含夹矸 0~ 5 层,一般 1~ 3 层,厚度 ~ ,一般 ,夹矸岩性为泥岩,在纵向上和横向上极不稳定,属简单至复杂结构,煤层顶板为砂岩 (JS1砂岩 ),部分地段为泥岩 (图 36)。 以厚约 的泥岩为顶。 该煤层主要分布于井田的浅部至中部,+ 300m 以下与 23煤合并为一层。 ( 5) 23煤:位于煤系地层义马组底部砾岩段之上,下距三叠系地层 ~ ,平均。 井 田内见煤钻孔 52个,其中可采点 50个,煤层厚度 ~ ,一般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8 页 煤厚变异系数 =%,可采性指数 Km=,厚度大,井田内普遍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该煤层含夹矸 0~ 11层,一般 3~ 7层,厚 ~ ,一般 ,夹矸岩性多为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底部多为煤矸互层,属复杂结构。 顶板为灰色含菱铁质细砂岩 (Js2 砂岩 ),中深部与 21 煤合并后顶板为黑色泥岩 (Jk1)。 直接底板为炭质泥岩或煤矸互层,间接底板为底砾岩。 2)煤质 ( 1) 物理性质 据对煤的物理性质观察,各 煤层有基本相似的物理性质 :黑色,条痕为黑褐色,具沥青光泽。 容重一般介于 ~ 之间,比重在 左右,硬度低,易于风化,风化后颜色变浅且碎裂为小块或粒状和粉末状。 块煤加热破碎严重,燃点极低,堆积时易于自燃,一般自燃发火期为 1个月,最短为 14 天。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耿村煤矿12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选择主要通风机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电动机选型 ..............................
论述可知 :本井田开采的煤层位于较深 部或深部。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井涌水量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400 以内(包括风化裂隙带)裂隙发育,裂隙水对矿井涌水量有影响。 :本井田构造教复杂,有向斜和断层相互切割。 有关地质部门采用类比法进行初步推算,本井田在开采期间的正常涌水量约为 100 m3/h,最大涌水量为 150 m3/h。 井筒检查孔测算的井筒施工期间涌水量为。 沼气煤尘及煤的自燃性
...............................................................................45 排水方式与排水系统简介 .................................................................46 主排水设备及管路的选择计算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电负荷提供可靠供电电源,电源点已获得呼伦贝尔电业局批准。 (二)水源情况 矿区第二水源 地位于井田东北部的海拉尔河与秃尾巴山之间,取自第四系砂砾岩含水层的地下水。 该水源一期规模为 25000m3/d,实际用水量为10000m3/d,尚有 15000m3/d 的富余量。 能够满足灵东矿井的供水能力。 第二节 井田 地质特征 和煤层特征 一、地质构 造 (一)区域地层 区域地层由 老至新为
,富含植物化石;上部发育一层灰白色中~粗粒含硕石英砂岩,钙质胶结。 该组下部含 7 煤层。 7 煤层为一薄煤层,仅有个别可采点;6 煤层局部含 1~2 层夹矸或 2 个分层,为该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四)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平均 241m。 泥岩、粉砂岩为主,砂岩次之。 底部有一层厚约 3m 的浅灰~灰白色铝质泥岩,致密块状,含菱铁鲕粒,层位稳定,为良好标志层之一(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