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七煤集团龙湖五矿12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多 龙湖 矿的资料。 采矿方面的知识更新很慢,本设计采用了一种创新模式,这是一个新的设计方案,主要是针对小倾角煤层群的开采方法,本方法采用倾斜长 壁 采煤法集中巷道布置,不需要布置上下山,因此,可以节省很多开采费用,也更利于采区的生产和管理。 本设计主要是通过绘制采区的各种图纸来进行矿井的优化设计,在设计时,需要对采区的地质情况、煤层的受力等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设计的采区更加与实际相符。 我希望通过做本次毕业设计,能够学到更 多的采矿专业知识,巩固我所学过的各种知识,并且能够很好的将这些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希望能成为我们以后参加工作的纽带。 2 第 1 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井田概况 交通位置 龙湖 五 矿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北兴农场境内,距七台河市中心25km.。 地理坐标东经 131176。 12′~ 131176。 15′ ,北纬 45176。 50′~ 45176。 53′。 勃利至宝清公路从井田中部通过。 七台河市距佳木斯市 172km,距牡丹江市 232km,距哈尔滨市 587km。 七台河市 到以上各市均有铁路和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详见图。 倭 交 通 位 置 示 意 图河肯 地形地势 本区地貌为丘陵地形,地面被第四系残积,坡积及洪积层所覆盖,仅东南火山熔岩地形局部裸露。 地势总的趋势市东南高,西北低,地面最低标高为。 最高标高为 ,一般标高为。 本区地貌可分为三种形态: 3 ⑴堆积地形:西部龙湖河床两岸及沟谷为冲积地层,地势平缓沼泽湿地遍布。 ⑵堆积侵蚀地形:煤系地层受长期侵蚀,流水冲刷及堆积作用结果,形成缓波状丘 陵地形。 ⑶火山熔岩地形:为中性火山熔岩组成,经剥蚀和刻切后形成陡坡峭壁。 呈穹窿及脊状低山。 气候 温度 雨量 风向 风速 本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最高气温 ℃~ ℃,年最低气温31℃~ ℃,年平均气温 ℃~ ℃ .年降水量为 ~ 发量 ~。 冻结期为 11 月至翌年 4 月,最大冻结深度为 ~。 年间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 ~ ,最大风速 16~ 33m/s。 水系 本区内只有龙湖河位于 井田西部,发源于龙湖东沟,全长约 19km,流向西北注入倭肯河。 该河无固定河道,河谷与沼泽相连。 每年的 12 月至翌年 3月结冻。 最大结冻深度为 ~。 该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常年流量为 179。 /s。 地震 史 根据辽宁省地震大队 1964 年地震资料本区地震强烈度为Ⅵ度。 现有 生产 在建矿井及小窑生产情况 龙湖五矿煤田为新近开发,无开发历史。 水源和电源 1. 水源 根据已批准的七台河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用水取自桃山水库。 2. 电源 根据 1986 年 1 月 3 日七台河矿物 局与佳木斯电业局会谈纪要及达成协议,本井电源引自七台河东部变电所。 地质 特征 矿区范围内的地层情况 本区赋存的地层为中侏罗统万隆组( JW),上侏罗统鸡西群滴道组( J3d)城子河组( J3ch),白垩系桦山群东山组( k、 d)及第四系( Q)。 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⑴ 万隆组( JW) 本区仅分布在 F1 断层以北,本区所见为万隆组地层的一部分,其岩性为正 4 常沉积岩,以粗粒碎屑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及凝灰岩等。 本区实控厚度为 500m。 ⑵ 滴道组( J3d) 本组仅赋存于本区南部,控制厚度为 180m,本 组含煤层 16 层,总厚度。 复结构煤层较多,稳定性差。 可采煤层有 10 110 两层, 岩性为粗砂岩 ,含粒粗砂岩 ,时夹砾岩曾 ,岩 性 在横向上变化较大,不稳定。 本组与下伏万隆组呈不整合接触。 ⑶ 城子河组( J3ch) 本组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地层厚度 1880m,含煤 89 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39 层,可采煤层总厚度。 本组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粉细砂岩互层,中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 煤层及少量薄层凝灰岩,云母质粉砂岩等。 与滴道组呈整合接触。 ⑷ 东山组( k、 d) 本组地层出露于南部。 本区控制厚 度为 400m。 岩性主要为灰 —— 灰 绿色安山质角砾岩,砾径 2~ 13cm,偶夹含凝灰质的沉积岩。 与城子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⑸ 第四系( Q) 为残积、坡积、冲洪积层,由粘土、砂砾石及粉、细、中砂等组成,厚 ~10m。 冲洪积层本区仅在沟谷地带有所分布。 与东山组呈不整合接触。 5 图 12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55岩 性 描 述灰色细砂岩黑灰色粉砂质砂岩细中砂岩,水平层理粉砂岩夹粗砂岩粉砂岩夹粗砂岩,深灰色中砂岩,细砂岩结构简单,稳定细砂岩,粉砂岩夹中砂岩粉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灰黑色细砂岩夹中砂岩焦煤,r = 1 . 4 2粗砂岩焦煤, 地层厚(m )煤层(m )煤层号 5857a柱 壮地层系统界 系 统中生界侏侏罗罗系统上 1 / 3 焦煤, r = 1 . 4 25658a59焦煤,r = 1 . 4 2煤层硬质,稳定焦煤,r = 1 . 4 2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勃利煤田大地构造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之上的三江 —— 穆棱河中生代聚煤坳 陷带的中部。 煤田内主要由一系列褶皱及逆冲断裂所组成,呈现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 本区位于弧形构造东翼,区内褶皱、断层较发育,并伴随岩浆活动。 本区总的构造形态为一复式背斜,中部为一向斜 ,北部为一向斜 ,F17 断层以东 ,X1 向斜与 B1背斜平行发育。 B1 背斜走向 NE45176。 左右 , 向东倾伏 ,轴面大体为直立状背斜 ,局部地块因 断块上冲推移作用 ,南翼地层倾斜缓而北翼陡峭 ,背斜轴面向北倾。 X1 向斜轴部走向为 NE45176。 ,自西向东逐渐远离 B1 背斜,轴面大体为直立状向斜。 本区褶皱具有三个特征: (1)大部分轴面为直立状 ,即两翼地层倾斜相差不大,但局部地段不对称,即一翼地层倾斜较陡,而另一翼较缓。 普通具有向东倾伏趋势,即西部出现露地层较老,而东部出现露地层较新,局部也有出现反向倾伏的现象。 6 (2)所有褶皱由浅部向深部均有波幅较大变为波幅较小,亦即由复杂变为简单趋势。 本区断层比较 发育, 其中大断层有 4 个: 表 11 断层一览表 序 号 断层号 性 质 产 状 落 差 破碎带 分布 可靠 走向 倾向 倾角 最大 最小 一般 范围 程度 1 F1 逆 NE45 NW60 40 60 40 50 921 线 可靠 2 F17 正 NS E75 53 500 120 310 1218 线 可靠 3 F31 逆 NE60 S65 25 140 20 80 14 线西 可靠 4 F69 正 NE30 W70 35 200 70 135 35 1012 线 可靠 本区岩浆活动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为大规模侵入活动时期,岩浆侵入煤系地层之中呈岩床产出 , 镜下鉴定为闪长粉岩。 第二期岩体以岩盖形态产出,覆盖于含煤 地层之上,分布高山顶部。 镜下鉴定岩性为安山岩。 煤层 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本区含煤地层为城子河组。 含煤 10 层 ,其中 可采煤层为 7层,可采煤层总厚度为。 可采煤层中均为中厚煤层。 本区城子河组参与储量计算的煤层有 10 层,其中参与能利用储量计算的煤层有 7 层。 自上而下分别为 54a、 5 5 57 上 、 5 58 上 、 5 煤层 .各煤层特征见表 12 可采煤层具有以下特征 : (1)可采煤层层数多, 但煤层的赋存范围、赋存部位、赋存标高差别很大。 (2)煤层厚度变化具有明 显规律性。 主要煤层的 富煤带分叉变薄带一般都是NEE 向条带状分布,有时富煤带与变薄带在纵向上具有一定交叉,但也有一定继承性。 7 表 12 煤层号 煤层厚度 煤层 结构 发育、可采范围及变化 最大 最小 一般 间距 54a 单复 919 线中北部发育,大部可采局部变薄。 55 30 单 915 线发育, 912 线可采,向东南部变薄。 56 1,6 10 单 全区发育 916 线大部可采, 1719 线局部可采。 57上 2. 8 2. 4 8 单复 919 线中部可采,向南北变薄,合并成 57 58上 9 复 921 线中北部可采,向南变薄。 58 10 单复 全区发育,除 1517 线中部变薄外,其余 可采。 59 12 单 全区发育,除 1119 线北部不可采外,其余 可采。 岩石性质、厚度特征 表 13 岩石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 名称 容重 kg/cm3 孔隙 度 抗压 强度 kg/cm3 抗拉 强度 kg/cm3 变形 模量 kg/cm3 弹性 模量 kg/cm3 砂岩 525 220 110 砾岩 515 115 28 泥灰岩 27 510 灰岩 520 520 18 510 页岩 1630 110 28 8 石英长 石 1535 620 620 井田内的水文地质情况 本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岩层富水性与区内地形地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七、八月为降水量集中期,地下水位高,二、三月份地下水位最低。 本区水文地质类型为Ⅱ类Ⅰ型。 1. 含水层 根据煤层分布情况 ,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含水层 : 地Ⅰ含水层:位于煤系地层上部的第四系底层中,局部发育,主要分在勘探区北部、西部、中部的地势低洼处,含水层厚 ,为孔隙承压水,含水性较弱。 第 Ⅱ 含水层 :位于煤系地层浅部的风华裂隙中,深 7080m,呈面状分布 ,含水厚度。 地势低洼处富水,丘陵顶部贫水。 岩性较粗,富水性好。 岩性较细,富水性差。 2. 临近矿井及小窑涌水及积水情况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临近矿井及小窑水资料,矿井涌水量是与雨季和开采深度有直接关系。 本区煤层浅部生产与废弃小窑较多,采空区积水将给矿井涌水带来一定补给。 3. 矿井用水量 根据地质部门对矿井涌水预计,正常涌水量为 200mh,最大用水量为. 、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然性 1瓦斯 全区瓦斯可分三带,浅部为 CO带 ,中部为 N带 ,深部为 CH 带。 由于 地质报告没有提供瓦斯等级,则按高瓦斯矿井设计。 2煤尘爆炸性 在本区 7个煤层全部 做了煤的爆炸实验,实验结果全有爆炸性。 火焰长度为 5mm~ 400mm,加岩粉量 10%~ 80%才能制止。 3煤的自然性 本区 所有 煤层均 不 自 燃。 煤质、牌号及用途 本区煤层以光亮 半光亮型为主。 煤硬度小,裂隙发育,质脆易碎。 煤的比重为 ~ ,平均为 , 煤的容重为 ~ 平均为 9。 煤的变质阶段为:焦煤、肥煤、 1/3 焦煤为 IIIⅣ阶段、无烟煤、贫煤为Ⅵ Ⅶ阶段。 原煤煤质主要指标: 灰分 :全区煤灰分为 %~ %,平均为 %,属中灰 富灰煤,以中灰煤为主。 水分:肥煤为 %~ %,平均为 %。 1/3 焦煤为 %~ %,平均为 %;焦煤为 %~ %,平均为 %;瘦煤为 %~ %,平均为 %;贫煤为 %~ %,平均为 %;无烟煤为 %~ ,平均为 %。 挥发分 :肥煤为 %~ %,平均为 %; 1/3 焦煤为 %~%,平均为 %;焦煤为 %~ %,平均为 %;瘦煤为%~ %,平均为 %。 贫煤为 %~ %,平均为 %;无烟煤为 %~ %,平均为 %。 发热量:肥煤为 ~ ,平均为 %MJ/kg; 1/3 焦煤为~ ,平均为 ;焦煤为 ~ ,平均为;瘦煤为 ~ ,平均为。 贫煤为 ~,平均为 ;无烟煤为 ~ ,平均为 粘结指数::肥煤为 90~ 103,平均为 97; 1/3 焦煤为 87~ 102,平均为 95;焦煤为 53~ 98 ,平均为 89。 胶质层厚度:肥煤为 ~ ,平均为 28mm; 1/3焦煤为 ~ ,平均为 ;焦煤为 ~ ,平均为。 全区为高熔灰煤。 全区煤层硫的含量为 %,属于低硫煤。 全区煤层磷的含量基本属于低磷 中磷煤。 本区煤的 主要用做炼焦用煤,亦可作为动力和民用煤。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七煤集团龙湖五矿12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