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监测系统投标技术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内部交流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 外部交流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 软件客户化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 客户化的生命周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 目标 /范围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 设计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 客户化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 稳定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6 解决问题的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8 需求变更的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8 测试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 Bug 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 软件 BUG 模版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 测试案例编号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 项目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 文档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 风险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 第 5 章 质量保障、系统培训和售后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6 第一章 质量保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6 软件的质量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8 质量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8 软件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9 软件质量保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 软件质量管理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 功能测试大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7 目的和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8 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8 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8 人员和设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8 人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8 设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9 测试工作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9 测试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9 测试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 第二章 培训与售后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7 培训目标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7 培训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7 培训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7 培训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 培训中心的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 市级培训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 县区级培训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9 基层级培训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9 线条培训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9 安全培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9 安全意识培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9 制定安全手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0 培训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0 项目专题培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0 项目现场培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 培训教师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 培训内容与日程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 培训质量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 培训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 售后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 售后服 务策略与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 故障优先级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 售后服务人力配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5 用户服务支持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5 投诉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6 维护内容及承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7 硬件设备的维护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8 产品保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9 本地化服务机构与人力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 服务质量保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 第 1章 需求分析 项目建设目标 畜牧业统计监测系统 项目建设目标是:针对畜牧生产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主要畜产品价格周报、畜禽生产观察点信息月报、重点饲料、畜禽养殖和加工企业监测等报表(参见附录:《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进行统筹规划,采取统一采集软件、统一指标管理的办法,建立科学、统一、准确、快捷的数据信息采集、传输、汇总、查询、分析的软件硬件平台,为系统内各部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采集服务,实现对报表数据及相关畜牧行业数据的采集、传输、汇总、查询、分析、预警的网络化管理,达到数据传递汇总快捷准确,分析预警科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为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和依据。 项目任务分解 项目任务 包括 : 畜牧信息统计监测业务规划 畜牧业统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畜牧业统计数据查询及分析处理系统的开发 提供系统运行硬件环境及其他配套硬件 业务需求分析 总体目标 增强监测的时效性,提高监测效率,扩大监测范围,逐步完善全国畜牧业生产和市场供应动态监测及分析预警体系。 在强化现行省级畜牧和饲料生产年报、季报监测的基础上,对生猪主产区实施重点监测;充实和完善现有的部属畜产品和饲料价格监测点;实行“百场(厂)千村万户”监测计划,对畜牧养殖、加工重点企业和饲料生产重点企业、畜禽生产样本村 和样本户开展动态监测,确保及时获取全国畜牧业生产变化情况。 主要监测范围和内容 采取“全面监测+重点监测+固定监测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从省、县、村、农户等不同层次开展监测。 在监测周期上兼顾年度、季度、月度、旬度等不同时段,最大限度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省级畜禽、饲料生产年度和季度全面监测 切实强化《畜牧业生产和畜牧兽医专业统计报表制度》和《全国饲料工业统计报表制度》的执行,系统完整地反映全国畜牧、饲料生产的动态变化。 省级年报和季报通过层层上报,由省级畜牧(饲料)部门审核后上报农业部,同时完成年度和 季度形势分析报告。 生猪主产区重点监测 加强生猪主产区生产和市场的重点监测,对每月汇总生猪生产的关键数据和指标,通过网络上报农业部中央数据库。 畜产品和饲料价格监测点 采集 470 个固定价格监测县生猪、家禽、牛羊、饲料等产品价格的集贸市场价格,实行周报制度,于每周 3 采集一次信息,直接上报农业部中央数据库。 “百场(厂)千村万户”畜禽生产月度监测 380 个重点跟踪企业监测点 依托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建立270 个饲料生产重点企业和 110 个畜牧养殖、加工重点企业跟踪监测制度, 每月采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畜禽产品生产及市场流通等方面的关键指标数据,汇总后上报农业部。 主要监测指标:饲料产量情况、饲料原料采购情况、饲料销售情况、饲料进出口情况;基础母猪存栏情况、生猪销售量、商品仔猪销售量;祖代和父母代蛋鸡种鸡存栏情况、种蛋产量、雏鸡产量和销售量、蛋鸡产品销售价格;原料奶收购情况、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牛乳、奶粉、干酪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等。 3250 个畜禽生产村级监测点 在 200 个生猪生产重点监测县、 100 个鸡蛋生产重点监测县、 50 个牛奶生产重点监测县、 50 个肉鸡生产重点监测县 和 50 个肉牛重点监测县中,选取 3250个行政村作为直报式村级畜禽生产监测点,由村级防疫员每月按期采集监测数据并交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录入,由县级主管部门通过网络上报农业部中央数据库。 主要监测指标:生猪存栏和出栏、生猪养殖规模情况、蛋鸡存栏、鸡蛋产量、蛋鸡养殖规模情况、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奶牛养殖规模情况、当月购入和出。统计监测系统投标技术方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用性强。 整体运作效率 企业各项工作执行顺利,各部门之间配 合默契,各项工作运 作效率高。 项目按时安质完成率 =(实际按时完成项目数 /项目总数) 100% 行业或区域影响力 同行业营业总额排位 同行业营业总额排名在前 名。 领先科研领域数 领先科研领域数达到 项以上。 领导班子素质状况 员工管理水平 管理方法科学规范,善于调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善于发现人才
安排。 2020 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 15 元, 2020 年不低于 20元。 中央财政补助 按人均 80%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中 2020 年实际补助 12 元, 其余 20%由 省 和 市 、 县 三级 财政 共同 承担,市级财政不承担扩权县市的补助(具体分担比例 另文下达)。 (二) 经费 分配使用。 各级财政安排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全部用于 9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
主页: “主题”更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例如,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用书“学习包”中,尽管围绕课程内容的三条线索四大领域五个方面设置了一些主题,但这些主题仅仅是一种指南和一些范例性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师生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状 况与发展需要和学校及师生的实际生活来自行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也就是说,应当从校内外、从生活中
第 11 页 共 43 页 2 设计计算书 用水量的计算 设计给水工程首先耍确定设计水量 ,通常将设计用水量作为设计水量。 设计用水量是根据设计年限内用水单位数、用水定额和用水变化情况所预测的用户日用水总量。 设计用水量包括下列用水:综合生活用水量 1Q , 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和公共建筑及设施用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 2Q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 3Q ; 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量4Q。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 谢谢。 5 有来路,没退路。 留退路,是绝路。 为目标,晚卧夜半,梦别星辰,脚踏实地,凌云舍我其谁 ! 做一题会一题,一题决定命运。 静下来,铸我实力。 拼上去,亮我风采。 拼一载春秋,搏一生无悔。 狠抓基础是成功的基础,持之以恒是胜利的 保证。 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 ! 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每天都是一个起点
跨中截面 0ix N1 339 10437 为负值,钢束未弯起 0 0 180 N2 5080 4871 125 N3 7423 4871 125 L/4 截面 6075ix mm N1 339 10437 5736 220 400 N2 5080 4871 995 14 139 N3 7423 4871 未弯起 0 0 125 变化点截面 10300ix mm N1 339 1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