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土壤测试、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指导服务。 每个测配站建设农化监测服务能力覆盖主要常规检测项目,服务范围达到 50万亩以上;建设配肥设施年生产能力 2 万吨左右,带动配方肥服务范围 4050万亩(次)。 主要建设内容是:补充完善农化监测仪器设备,改进测试技术、改善测试环境,补充配肥机械设备,利用土壤测试和肥效试验取得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形成科学的肥料配方,经过配肥,加工生产成专用配方肥料,供应给农民并指导农民科学施用。 ( 2)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 积制农家肥,无害化处理集中产出的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绿肥和示范推广生物有机肥的要求,加强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绿肥生产,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南方以发展冬绿肥为主,北方以发展旱地绿肥为主,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确保农闲季节作物覆盖率达 80%以上,其中绿肥面积占 50%左右,每亩鲜草产量达 2020公斤以上。 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有机肥田间积造设施,平均每 100 亩建设一个积肥凼,每个基地建设200个。 建设集中连片的优质绿肥试验示范田,开展不同绿肥品种的肥效试验,筛选、示范优 质绿肥及综合利用方式。 购置秸秆还田、绿肥翻压及有机肥综合利用相关设备。 ( 3)基本农田建设和沃土工程高标准示范方建设 一方面在西部退耕还林区和东北黑土区分别建设 1 亿亩和 5000万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同时在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核心示范区高标准示范方,每个面积为 2万亩。 通过高标准示范方的建设,建立改土培肥和科学施肥技术的示范展示窗口和培训基地,引导、带动、培训农民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普及实用技术。 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小型土地整理,完善田间道路和沟渠配套,修缮田间桥、涵、闸、水窖等设施;二是土壤改良,针对土 壤障碍类型采取相应的工程、农艺、生物和农业化学等综合改良措施。 包括合理耕翻改善耕层理化性状,合理灌排调节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绿肥合理利用、秸秆还田、生物覆盖增加有机肥投入等;三是农业生产设施和小型农机具配备,包括耕翻、秸秆还田小型机械、大棚、节灌设备、灌溉施肥设备等; (二)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建设 中试基地主要功能是进行土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验、示范、中试和集成创新,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通过基地的示范、展示,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辐射与推广,为沃土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具体建设内容有: 1.新型肥料研发中试基地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在肥料施用上,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导致施肥比例严重失调。 在肥料品种上,以单质氮肥、磷肥和广谱型复混肥为主,针对性强的专用肥和复合微肥品种少,缺乏利用率高的缓释肥、包裹肥、控释肥。 在施肥方法上,以撒施、表施、带水冲施肥为主,速效氮肥流失、挥发较多,肥料利用率持续偏低。 因此,必须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抓紧对有发展前景的新型高效叶面肥、高效配方微肥、微生物肥料、优势特色农产品配方专用肥及其增效剂进行 研发中试与示范推广,做到因土因作物科学施肥。 通过技术创新,调优肥料结构,调精肥料品种,调高施肥效益。 通过试验示范和技物配套服务,加快土肥科技成果转化。 ( 1)主要建设内容:根据 5大类型区、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和中试基地技术辐射范围,建设 12 个新型肥料中试基地。 一是建设 5 个优势特色农作物专用肥研发中试基地。 其中东北黑土区 1个,研发中试玉米、大豆专用肥;华北潮土区 1个,研发中试优质小麦专用肥;长江中下游区 1个,研发中试优质水稻、 “双低 ”油菜专用肥;南方丘陵区 1个,研发中试优质水果、茶叶专用肥;西北旱区 1个,研发中 试棉花、药用植物专用肥。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试车间土建工程(每个面积 1200平方米),以及中试生产基地水、电、气、沟、渠配套;肥料中试设备购置,包括:搅拌机、粉碎机、提升机、烘干与造粒设备、包装机、全自动输送设备与电控系统;研发试验田间设施建设,包括试验隔离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小型施肥器具购置、塑料玻纹管埋设等,研发试验田建设面积 200亩。 二是建设 4个高效配方微肥与新型叶面肥中试基地。 其中东北黑土区 1个,研发中试优质大豆复合微肥和叶面肥;长江中下游区 1个,研发中试 “双低 ”油菜复合微肥和叶面肥;南方丘陵区 1个 ,研发中试优质水果、茶叶复合微肥和叶面肥;西北旱区 1个,研发中试棉花复合微肥叶面肥。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肥料研发用房与中试车间土建工程(每个 1000平方米),以及中试生产所需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自动化生产线中试设备购置:搅拌机、粉碎机、造粒机、硫化床干燥机、包(分)装机、高压锅炉及部分质量控制与辅助设备;研发试验田建设面积 150亩及其田间设施配套。 三是建设 2个微生物肥料中试基地。 其中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土区 1个,重点研发中试适宜北方碱性土壤、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微生物肥料新产品;南方丘岗地红黄壤区1个, 重点研发中试适宜南方酸性土壤、湿润条件下的微生物肥料新产品。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菌种发酵室土建工程建设(每个 1500平方米);购置研发与中试设备,包括:高压蒸汽灭菌设备、低温烘干设备、发酵设备、粉碎机、搅拌机、包装机以及显微镜等相关检验设备;中试基地研发试验田建设(面积 150亩)及其设施配套。 四是建设 1个高效缓释肥、包裹肥与化肥增效剂中试基地。 依托科研院所等技术单位,在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区建设 1个包裹肥、缓释肥、化肥增效剂等新产品中试基地。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试基地土建工程建设(面积2020平方米);购置高效缓释 肥与化肥增效剂中试反应釜、搅拌机、粉碎机、包膜喷浆机、造粒设备、包装机;研发试验田建设及其试验设施配套,试验田建设面积 150亩(附件 14)。 ( 2)主要功能:一是中试功能。 即在大量的田间配方筛选试验、肥效试验、安全性鉴定试验的基础上,对先进实用的土肥技术进行物化产品的中试。 中试产品应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具有市场发展前景或需示范引导的土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以确定相关产品的设备选型、技术参数,完善生产工艺,同时为制定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展示功能。 组装、集成土肥新技术及其配套技术,并通过物化 后的新型肥料产品的试验示范,展示新型肥料和新技术在优势农产品生产中的功效,从而带动新型肥料产业的发展;展示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和防止肥料流失的作用,从而保护农业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展示其在农业生产中节本增效、降本增收的作用,从而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三是培训功能。 新型肥料中试基地不仅是展示土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的窗口,也是培训从事肥料生产、经销、农技推广与管理人员以及农民的 有效阵地。 肥料生产商和经销商、基层干部、广大农民,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新产品和示范展示现场,得到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从而为今后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开发、推广相关技术和肥料产品打下基础。 2.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 精准农业是 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 精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信息技术与施肥、灌水等农艺措施的有机结合,逐步缩小田间操作单元。 根据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生产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投入。 通过实现小尺度管理田间变异,获取最佳产量和效益,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它基于 “3S”系统,综合、 集成、管理区域(农田)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施肥参数,及时给出并适时调整农田(与系统特性相关的操作单元)施肥方案。 在田间施肥过程中,通过专家咨询决策系统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施肥机械,对每个操作单元进行精确定量的施肥操作。 为紧跟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潮流,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缩短我国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全国五大耕地土壤类型区的特点,建设 5个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 ( 1)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研发中试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 包括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实 验室、配套用房等基础设施及遥感接收、信息处理、指令传达与信息反馈等仪器设备。 二是中试基地及机械设备。 中试基地及示范区土地占用、小型田间工程建设、机械库、变量施肥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等。 三是 “3S”系统相关软件购置与配套。 即 RS、 GPS与 GIS系统硬件设备配套及相关软件购置。 四是基地基础数据库建立与应用软件开发。 主要是基于 “3S”技术,收集耕地基础地力与田间肥效试验参数,绘制中试基地耕地地力要素基础图件,建立土壤农化基础数据库,开发精准施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传输、管理平台和施肥专家咨询与决策服务系统,并进 行示范推广,对系统参数进行校正完善等(附件 15)。 ( 2)主要功能:一是获取技术参数。 通过田间试验和示范,取得 5大类型区不同种植制度和生产条件下主要作物的施肥技术参数,为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二是建立专家施肥技术体系与决策支持系统。 采集示范基地的农业资源数据和生产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处理。 运用 “3S”技术,构建不同区域、多层次的农化信息管理系统、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系统,指导田间操作和管理措施,实现土、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为全面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系统完善 与技术示范。 将 GIS 技术和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建立田间管理支持系统与机具自动操作系统,在示范区示范应用(中试),并不断完善。 四是研制开发自动控制与变量作业机具。 在引进与 GIS技术相配套的变量控制作业机具的前提下,加强技术吸收与开发,研制开发国产化的变量作业机具,降低技术应用成本。 3.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研发中试基地 大量的城乡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日益增多,其中城乡生活垃圾累计量已达世界之最。 但仅有不到 30%得到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全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 物秸秆约 7亿吨,但随意焚烧秸秆的现象随处可见;来自国家环保局的数据显示,黄浦江流域牲畜粪便污染占污染总量的 36%;云南滇池中的有机废弃物、农田废水等达 2020万吨,占污染总量的 45%。 同时,传统的以培肥地力为主的绿肥生产连年滑坡,农田有机肥投入日趋减少,耕地用养失衡、质量下降,难以适应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此,根据我国有机肥资源的现状和有机肥产业的发展基础,以促进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开发利用,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为目的,建设 3个秸秆高效腐熟菌剂中试基地;建设 10个有机肥 产业化中试基地;恢复和完善 8个绿肥生产试验示范基地。 ( 1)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秸秆高效腐熟菌剂中试基地。 在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土区,长江中下游水稻土、潮土区,南方丘岗地红黄壤区各建立 1个秸秆高效腐熟菌剂中试基地。 内容包括菌剂中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菌种筛选、繁育、保藏、检测等研发设备购置等。 二是有机肥产业化中试基地。 在长江中下游区、华北区的沿海(渤海、黄海)、沿江(长江)和沿线(南水北调中线)大城市周边,按农作物秸秆、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和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化中试基地 4种类 型,建立 10 个有机肥产业化中试基地,每个基地占地 150~ 300 亩。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试车间、晒场、仓库、预处理沉淀池等建设,有机物料发酵塔与传送装置,粉碎机、造粒机、包装机等中试设备等。 三是绿肥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在长江中下游区建设 3个,南方区建设 5个绿肥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完善和配套试验示范田间基础设施,建设绿肥越冬越夏保护设施,筛选优质绿肥和多用途绿肥,开展绿肥综合利用中试示范,提高绿肥生产能力和质量。 (附件 16)。 ( 2)主要功能:引进、筛选、繁育适应不同有机废弃物类型的发酵除臭菌种(剂),如 农作物秸秆快速发酵腐熟剂、畜禽粪便与生活垃圾发酵除臭剂等,为各地城市生活垃圾与秸秆处理,全国生物有机肥、精制有机肥生产提供安全、高效、实用的新型功能菌剂(种)。 同时,开展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性试验,为项目实施区提供相关技术和核心原料(发酵、除臭菌剂),为有机肥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有机肥产业化中试基地主要是开展先导性技术研究与集成 ,针对不同气候不同农区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城市生活垃圾等有机肥源类型,集成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研究(如不同有机废弃物的发酵、除臭、脱水、保肥技术) ,获取相关技术参数、定型生产设备、完善生产工艺、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有机肥产业化开发应用模式。 实现分类指导,为全国有机肥产业化开发树立示范典型。 绿肥综合利用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功能为引进、筛选、开发与当地耕作制度相适应的高效经济绿肥及水土保持绿肥(以紫云英和多用途的经济绿肥为主),兼顾水田、旱地和园地绿肥,保护绿肥种质资源。 同时,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绿肥高效种植技术,促进绿肥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优化绿肥生产结构,走肥粮、肥菜、肥饲兼用的路子。 4.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 耕地土壤退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土壤流失、盐碱化、荒漠化、次生潜育化、酸化、城市郊区和工矿区周边土壤污染等已不容忽视,有机质下降、土壤结构性变差,导致抗旱、抗涝能力减弱,土壤自然肥力的降低和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因此,要加强耕地改良与培肥技术的开发和中试,解决耕地土壤退化问题。 按照 5大耕地类型区的土壤改良特点,建设 10个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其中东北区 2 个,中试黑土退化与保育技术;华北区 2个,中试潮土盐碱化、耕地污染防治与培肥技术;长江中下游区 2个,中试耕地次生潜育化、耕地污染防治与培肥技 术;西北区 2 个,中试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