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省铁岭市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延时性等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引导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 第 一,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未成年人的思想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 如网络迷信的泛滥,使许多还不具备正确判别某些复杂事物能力的未成年人深受其害。 第二,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 未成年人的权威崇拜还可能因此由传统的“长辈权威”向 “网络权威”转移。 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第三,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 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 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接触到黄色信息。 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 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第四,师长和社会团体的功能弱化,因为网络所虚构出来的新英雄、新偶像比现实的权威偶像更富有吸引力(如网络游戏中的侠客、互联 网黑客等),随着网络的大众化,网络黑客也越来越常见,并且成为不少未成年网民的崇拜偶像。 但是这些新“英雄”、新“偶像”所传达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却往往是暴力、征服、唯我独尊、兵不厌诈、投机取巧等有悖于社会规范的错误观念,这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标准紊乱、丧失社会责任感、产生角色认同危机或发生角色混淆。 第五,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 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 窃、诈骗等。 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 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四、 采取建议与意见 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网络的负面效应,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把负面影响削弱到最小呢。 第一,学校教育结合家庭教育,坚持以“导”为主,“堵”为辅,做到“堵导”结合。 学校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履行好班集体领导的角色,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运用网络体系渗透相关心理教育因素, 促进学生在网络大环境下健康成长。 对于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多了解互联网,辩证的看待互联网,同时要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