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语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 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 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 冬天,情 况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 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 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 29天 12 小时 44分。 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 14天 18小时 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 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 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 这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 当然也有“望”恰好发 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6. 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 为什么。 (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 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 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 ( 2分) A.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B.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C.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答: 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 19 24 题。 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碧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 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 可是,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 那一年我碰到老作家张天翼,他年轻时在苏州闹过革命,也在苏州坐过监牢。 他和我开玩笑,说苏州人游行示威的时候,喊几句口号都不得力,软绵绵地,说着,他还模仿苏州人喊了两声。 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 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 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 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要想多收获,就要精心地把各种劳务作仔细的安排。 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是有韧性的。 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 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 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 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 苏州人被女性化,这也没有什么贬意,喊口号虽然缺少点力度,却也没有什么害处。 相反,在当今电子化生产的条件下,苏州人的精细、灵巧、有耐性,却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点,成了外商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一种考虑。 我不敢说苏州所以能吸收这么多的外资都是因为苏州人的精细,却听说过有一宗很大的国外投资,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到处考察,难作决策,可在参观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后,立刻拿定主意:苏州人如此灵巧心细,能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还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不能 生产,还有什么精密的机械不能操作呢。 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抡大锤的时代了,各种产业都要靠精心策划,精心管理,这一些正是苏州人的拿手。 苏州人的那种女性化的特点,也不是完美无缺,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缺点说起来还和苏州的园林有点关系。 苏州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 园林的主人们所以要造园林,那是因为厌倦政治,官场失意,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