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学院专项总结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估提供了翔实全面的档案资料。 我 院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在导师安排上给予高度重视,教授、副教授必须指导本环节教学。 由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进行选题。 选题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产、科研进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生产与科研的实际工作中,以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许多选题还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内容相互交叉渗透,扩大了专业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规范撰写、严格答辩,使学生经受了难得的学术训练。 多年来,有很多学生的论文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二、不断改革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手段 1997 年,学院打破长期形成的实 验室分散管理的局面,建立统一调度的院实验教学中心,开始了实验室调整改造、功能开发、实验室开放、科研技能实训等建设和改革,成为“吉林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改革 对 地球系统科学领域 的问题 研究,需要通过采集和 研究 大量的地质标本、显微镜下的微观特征、多种数据和图件,大量的实验资料方能实现。 同时,要以野外工作的实践技能作为基础。 因此,要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人才,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学综合实验室功能开发 学院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 ,积累了 近百万件 岩石、矿物、矿床、古生物化 石 、地层、矿 石等标 本 (仅古生物地层标本就达 二十余万件 ) ,是常规地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标本有相当比例是来自于国内外珍惜类型或已终止开采矿区,再无采集可能的成套标本。 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方法及其他客观原因,造成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源的大量信息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例如,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标本所蕴涵的大量科学信息未能发掘出来;受经济条件限制,综合实验的仪器设备较为缺乏,难以将标本中的科学 信息 提取出来;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 实验室与实验教学设施为学科或课程所分割,学科之间难以融合,实验室功能单一,学生实践训练的时空狭小;受原有的管理体制限制,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之间相互分割,难以形成科研与教学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上述问题,制约和束缚着地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自 2020 年起,学院以 发 掘现有实验资源潜力为基础,创建了以 “ 地球物质 ” 和 “ 地球演化 ” 为主题的两个大型综合实验室,投资 210 万元,用房面积 620m2,已于 2020 年投入使用。 “ 地球表层系统 ” 大型综合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两个大型综合实验室开发并实现五项综合实验功能。 按地球物质与地球演化两个系列,集中相关学科关联交叉的内容,保证综合性实验教学的需要。 地球物质实验室涉及的学科和课程包括矿床学、矿相学、岩石学、矿石学、晶体光学、宝石资源地质学等;地球演化综合实验室涉及的学科和课程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貌学、区域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磁学等。 经过调整与开发,地学综合实验室具有五大功能,即本科生综合性实验教学功能;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访问学者科研功能;大型野外实习模拟教学功能;典型标本与科研成果检索查询和集中展示功能;相关科学知识及实习 实验成果展示功能。 通过对宝藏标本和资料的二次开发,构建模拟实验教学平台,使实验教学、部分模拟野外实习、本科高年级科研实习等教学过程能够在实验室实现并完成。 兼顾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访问学者等多层次实验及研究。 在 完成 各项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了实验资源数字化建设,将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之相互促进,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 ,逐步完成数字化实验室建设 开发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院和实验中心以多年积累的大量实物标本为基础,本着求实创新精神,将实验室的建设重点从实物化建设转向数字化建设,二次开发原有资源,逐步实现各类标本的数字化建设,拓展实验教学时空,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020 年,学院自筹经费,组织《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项目》招标,确定古生物、岩石、构造地质等四个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项目。 目前,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实验教学。 传统的地学标本认知教学(包括矿物、岩石、古生物、矿床、地层、构造等)存在很多弊端,学生面对大量枯燥,静止的标本,机械重复地记忆其表面特征,难免失去学 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实验标 本 的数字化,可以将其内部结构、显微图像、形成过程等内容通过图片、动画和三维立体图像直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例如,一件岩石标本,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学生可以通过 网络, 系统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