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江苏省常州市汽车厂1办公楼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内墙 4+11= KN 外墙 5 6 0 . 6 5 6 0 . 5 5 2 3 . 6 0 . 6 5 2 . 4 2 . 7 7 3 . 6 35 6 0 . 6 5 6 0 . 5 5 2 3 . 6 0 . 6 5 1 . 2 1 . 5 4 2 . 7 2 . 4 43 . 6 3 2 0 0 . 5 5 2 0 . 6 5 2 3 . 6 0 . 6 5 1 . 2 1 . 83 . 6 3 2 2 6 3 7 . 8 5[ ( )[] ]KN ( ) ( )( ) ( ) 内墙 [(6)()4+()(3.)12+()()2]= KN 梁柱 += KN 楼梯 88= KN 屋面 屋面板: 5 6 .2 4 2 0 .2 4 5 .1 5 8 0 5 .3 2 ?KN 女儿墙: 5 6 0 . 1 2 2 2 2 0 0 . 1 2 2 2 ?[] ( ) ( )1 = KN 楼面活载 ( 83) +882+88= KN 雪荷载 = KN G1 + ++ =1268 KN 取 12690 KN G2 + ++ =1096 KN 取 10970 KN G4 + ++ =1097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10 0 KN 取 13900 KN 图 22 重力荷载代表值 Gi计算结果 G5 + 2 + (+) = KN 取 9370 KN 外墙 : KN/m2;隔墙 : KN/m2;塑钢门、窗 : KN/m2;木门 : KN/m2。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计算刚架侧移刚度 11 3 计算框架侧移刚度 计算横梁线刚度 ib 横梁线刚度 ib 计算过程见表 31,柱线刚度 ic 计算过程见表 32。 表 31 横梁线刚度表 类别 混凝土强度等级 截面 跨度 矩形截面 惯性矩 边框架 中框架 bhmm mm Lmm I0 (mm4) I (mm4) /ib EcI L (Nmm) I (mm4) /ib EcI L (Nmm) AB、CD 跨 C30 300 650 7200 109 109 1010 109 1010 BC 跨 C30 250 400 3000 109 109 1010 109 1010 注: I0=bh3/12 柱线刚度 ic 的计算 表 32 柱线刚度表 层次 Hc( mm) Ec( N/mm2) bh( mmmm) Ic( mm4) /Kc EcIc Hc( Nmm) 1 4550 104 650650 1010 1010 2~ 4 3600 104 650650 1010 1010 注: Ic=bh3/12 框架柱侧移刚度计算 其计算过程见表 33 表 33 框架柱侧移刚度 D 值( N/mm) 层号 混凝土强度截面 高度 惯性矩 线刚度 K——=cbii2 (一般层 ) α=KK2 (一般层 ) Di1=αic212H (N/mm)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计算刚架侧移刚度 12 等级 (bh ) /mmmm H/mm Ic/mm4 /ic EcIc H/Nmm K——=cbii (底层 ) α=KK(底层) 边框架边柱 (角柱 ) 4. C30 650650 3600 1010 1010 2 2= 104 3. 2 C30 650650 3600 1010 1010 2 2= 104 1. C30 650650 6550 1010 1010 = 104 边框架中柱 4. C30 650650 3600 1010 1010 22)( = 104 3 2 C30 650650 3600 1010 1010 22)( = 104 1 C30 650650 6550 1010 1010 = 104 中框架边柱 4 C30 650650 3600 1010 1010 2 2= 104 3 2 C30 650650 3600 1010 1010 2 2= 104 1 C30 650650 6550 1010 1010 = 104 中框架中柱 4 C30 650650 3600 1010 1010 22)( =8 104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计算刚架侧移刚度 13 3 2 C30 650650 3600 1010 1010 2 2)(=8 104 1 C30 650650 6550 1010 1010 = 104 横向 的 框架 的 梁的层间总侧移 的 刚度为: 表 34 框架的总刚度 层号 D(N/mm) ∑Di(N/mm) 边框架边柱 Z 边框架中柱 Z 中框架边柱 Z 中框架中柱 Z 4 4 104 4 104 12 104 12104=104 104 2 4104=0104 4104=104 12104=8104 12104=104 104 1 4104=6104 4104=3104 12104=8104 12 104 104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 框架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4 4 计算水平荷载作用结构侧移和内力 计算横向 的 自振周期 表 41 计算结构顶点的假想位移 层号 Gi( KN) Vi( KN) ∑Di(N/mm) △ui(mm) ui(mm) 4 9370 9370 104 3 10970 31310 104 2 10970 42280 104 1 12690 54970 104 1 T u 基 本 周 期 ΨT。 1 1 . 7 0 . 7 0 . 2 4 5 8 5 0 . 4 8 ( ) 1 . 4 0 . 3 5 0 . 4 9 ( )T s T g s 注: Tg=(s) 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因 结构高度 小于 40 米 , 刚度和质量均匀 分布 较好 ,以剪切型变形为主, 所以 计算框架水平地震作用 采用底部剪力法。 按式 FEK= 1 Geq 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计算 结构 的 等效总重力 的 荷载代表值 0 . 8 5 0 . 8 5 5 4 9 7 0 4 6 7 2 4 . 5?G e q G i K N 计算 水平地震 的 影响系数 查 书上 表 s 查 书上 表 max , 因 5,Tg T Tg 即 影响系数为: 1 /1() Tmax 0 . 3 5 / 0 . 4 8 0 . 9 0 . 0 8 0 . 6) 02( 0 计算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 eqG1 0 . 0 6 0 2 4 6 7 2 4 . 5 2 8 1 2 . 8 1 ( KN ) T1, 不 考虑顶部附加 的 水平地震作用。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EKnj jjiii FHGHGF1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 框架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5 表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 Fi及楼层地震剪力 Vi计算表 层次 Gi (KN) Hi (m) GiHi (KNm) Fi ( (KN) Vi( KN) D7i (KN/m) Di (KN/m) VDDV iii 77 (KN) 4 9370 3 10970 2 10970 1 12690 ∑ 54970 验算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 按下列公式计算层间位移 △ui和顶点位移 ui: 根据规范 [ζe]1/550 表 43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层次 Vi(KN) ∑D i(N/mm) △ui (mm) ui(mm) hi(mm) ζe=△ui /hi 4 104 3600 1/3071 3 104 3600 1/1121 2 104 3600 1/929 1 104 6550 1/3248 见 表 42 最大层间弹性位移角在第二层发生,值为 1/9291/550, 满足要求。 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 的 内力 利用底部剪力分配法和 反弯点法 求结构的内力。 0 1 2 3 ?y y y y y 为 各柱 的 反弯点高度比, GiVu ii ii uu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 框架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6 横向中框架各层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具体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 44。 表 44 横向中框架各层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 层次 hi (m) V7i (KN) ∑D (N/mm) 左(右)边柱 D (N/mm) D/∑D Vij (KN) K—— y M 上 (KNm) M 下 (KNm) 4 104 104 3 104 104 2 104 104 1 104 104 层次 hi (m) Vi (KN) ∑D (N/mm) 中间柱 D (N/mm) D/∑D Vij (KN) K—— y M 上 (KNm) M 下 (KNm) 4 104 104 3 104 104 2 104 104 1 104 104 0. 44 3 . / 1V ij V i D D M V ij y h i M V ij y h i ; 上 ( ) ; 下 计算柱的反弯点高度 (见表 45) 表 45 柱反弯点高度计算 位置 系数 A 柱 B 柱 C 柱 D 柱 第四层 n=4 j=4 h= K y0 α1 1 1 1 1 y1 0 0 0 0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 框架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7 α2 1 1 1 1 y2 0 0 0 0 α3 1 1 1 1 y3 0 0 0 0 y 第三层 n=4 j=3 h= K y0 α1 1 1 1 1 y1 0 0 0 0 α2 1 1 1 1 y2 0 0 0 0 α3 1 1 1 1 y3 0 0 0 0 y 第二层 n=4 j=2 h= K y0 α1。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江苏省常州市汽车厂1办公楼设计(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