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两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22 / 2 4 1 2 0 / 2 4 3 0 0 2sp L R m 0 39。 39。 39。 0 1 19 0 / 9 0 1 0 0 / 3 . 1 4 3 0 0 9 3 3 1 5sLR 0 39。 39。 39。 0 2 29 0 / 9 0 1 2 0 / 3 . 1 4 3 0 0 1 1 2 7 5 4sLR 前切线长 : 121 1 1( ) ta n 2 sinppT R p q 0 39。 39。 39。 0 39。 39。 39。 53 06 33 2300 ta n si n 53 06 33 m 后切线长: 122 2 2( ) ta n 2 s inppT R p q m 曲线长: 0 1 0 2 1 2180 ssL R l l 0 39。 39。 39。 0 39。 39。 39。 0 39。 39。 39。 5 3 0 6 3 3 9 3 3 1 5 1 1 2 7 5 4 3 0 0 1 0 0 1 2 0 0 3 8 8 . 0 7 9180 m 主点里程桩号需要计算公式如下: ZH=JD Th1 = K125+=K125+ HY=ZH+Ls1= K125+ +100=K125+ HZ=ZH+Lh= K125++=K125+ YH=HZ Ls2 = K125+= K125+ 式中: ZH—第一缓和曲线起点(直缓点) HY—第一缓和曲线终点(缓圆点) YH—第二缓和曲线终点(圆缓点) HZ第二缓和曲线起点(缓直点) S型曲线: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的组合,两圆曲线的半径之比不宜过大,比值宜≤ 1: 2,两个回旋线参数 A1与 A2之比应小于 ,有条件时以小于。 当回旋线间不得以插入直线时,其直线的长度应符合以下公式:△ L≤( A1+ A2) /40。 S型曲线计算算例 例如 45,JDJD 组成 S 型 交点桩号为 K127+,偏角为左 21176。 0539。 41‡ 交点桩号为 K127+,偏角为右 25176。 4039。 08‡ 交点间距 m 1 300R m 1 m 设计曲线 2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 3 3 21 1 1/ 2 / 2 4 0 5 5 . 5 / 2 5 5 . 5 / 2 4 0 3 0 0 2 7 . 7 4 2ssq l l R m 21 1 1/ 24 l Rm 1 1 1 1t a n 8 3 . 6 82hT R p q m 21 23 0. 00 1 83 .6 8 14 6. 32 1hhT L T m 拟 2 465R m 21/ 300 / 465 在 1到 1/3之间 3 3 22 2 2 2 2/ 2 / 2 4 0 / 2 / 2 4 0 4 6 5s s s sq l l R l l 222 2 2 2/ 2 4 / 2 4 4 6 5ssp l R l 0 39。 39。 39。 2 3 22 2 2 2 2 2 22 1 0 5 4 1ta n 4 6 5 / 2 4 4 6 5 ta n / 2 / 2 4 0 4 6 522h s s sT R p q l l l 由上两式解得 2 m 11222 2 2 46 5 78 .5 19 1. 05 6sA R L 11221 1 1 300 R L 21/ 3 3 22 2 2/ 2 / 2 4 0 7 8 . 5 / 2 7 8 . 5 / 2 4 0 4 6 5 3 9 . 2 4 1ssq l l R m 222 2 2/ 2 4 7 8 . 5 / 2 4 4 6 5 0 . 5 5 2sp l R m 0 39。 39。 39。 2 2 2 2 2 5 4 0 0 8ta n 4 6 5 0 . 5 5 2 ta n 3 9 . 2 4 1 1 4 7 . 6 5 222hT R p q m 1 2 1 21 . 3 3 1 / 4 0 8 . 0 0 2hhL L T T A A m各项验算满足要求 (1) ZH=JD Th1 = K125+ HY=ZH+Ls1= K126+ YH=HZ Ls1 = K126+ HZ=ZH+Lh= K126+ (2) ZH=JD Th2 = K126+ HY=ZH+Ls2= K126+ YH=HZ Ls2 = K126+ HZ=ZH+Lh= K127+ 式中: ZH—第一缓和曲线起点(直缓点) HY—第一缓和曲线终点(缓圆点) YH—第二缓和曲线终点(圆缓点) HZ第二缓和曲线起点(缓直点) 根据路线几何线形设计要求,确定路线平面线形各要素及其他们之间的配合;线形应与地形 .地物相适应,与道路所经地带的地形 .地物 .环境 .景观相协调,而且减少工程数量,节省投资。 在以上工作完成 后,即可以绘制等高线根据中桩地面高程以及横断面数据利用内差绘制等高线。 编制直线及转角一览表 根据所得数据填写直线转角一览表 平面图标注 路线起终点里程、交点位置及编号、公里桩、百米桩、水准点地物、人工构造物、曲线主点桩号、曲线要素表、坐标网格等。 弯道视距的检查 对于曲线内侧受建筑物、树木、路堑边坡等限制较严的弯道应进行视距检查,对于需要进行工程处理来保持视距的弯道绘出视距包络图。 绘图 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图确定出公路用地范围,并据此绘出公路用地图,比例尺: 纵向 1:2020,横向 1:1000,图上标出百米桩左右两侧的用地范围,连结细实线,并注上占地宽度,各曲线要素点要标出。 单曲线内中桩坐标计算 路线纵断面设计 点绘地面线 根据各里程桩号及对应的地面高程,点绘出路线地面线。 拉坡 调坡 定坡 确定设计高程时,应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公路的最大纵坡、限制坡长、纵坡折减、合成坡度等,并结合路线起终点、桥隧、交叉口、越岭线垭口、沿溪线水位等控制点和经济点的高程,确定出公路路线纵断面设计线。 该设计线必须满足技术标准,又尽可 能照顾平纵面线形的协调。 同时还是最经济的设计。 确定纵坡度,变坡点的位置 高程纵断面设计线不宜太碎,应保证最小坡长要求,变坡点位置应选择在整10m桩号上,变坡点高程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中桩精度小数点后三位。 坡度值为“ %”。 纵断面图的详细设计 选取各变坡点处竖曲线半径:计算各竖曲线要素。 根据设计资料绘制出路线 中桩点的地面线,并写出纵断面设计图的地质土壤情况,地面标高里程桩号、桥涵位置、孔径、结构类型、水准点的高程和位置坡度、填挖高度、与公路交叉的位置。 纵坡设计应考虑汽 车的性能。 有利于安全 .提高车速 . 减少大气污染。 应当避免出现小于 %的不利于排水的纵坡度。 平、竖曲线的组合 1. 平、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2. 平、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3. 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的组合合理。 4. 有些平、竖曲线应避免组合。 竖曲线要素的计算 RL ( 212) 12 ii ( 213) 22LRT ( 214) RTE 22 ( 215) 注: R— 竖曲线半径 T— 竖曲线切线长 E— 外距 2i — 前段坡线坡度 1i — 后段坡线坡度 当ω﹥ 0 时为凹型竖曲线;ω﹤ 0 时为凸型竖曲线。 例 : 1 %i 2 %i 变坡点桩号 变坡点高程 R ω L T E K25+456 2500 竖曲线起点高程 =变坡点高程177。 T 注:起点位于上坡段取负;起点位于下坡段取正 切线高程 =竖曲线起点高程 +xi 设计高程 =切线高程177。 h 填挖高度 =设计点高程 地面高程 注:凹型竖曲线取正;凸型竖曲线取负; x — 计算点到竖曲线起点距离 i — 坡线的中纵坡度;上坡取正;下坡取负; h— 竖曲线上任意点的距离 平纵线形设计应注意避免的组合。 合。 要尽量设成直坡线避免设置凸凹看不见的线形。 造成超速行驶。 本章小节 本章对公路纸上定线和方案的确定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包括了路线平面设计(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计算、等高线的绘制、平曲线的超高计算)、路线纵断面设计(点绘地面线,拉坡 .调坡 .定坡,确定纵坡度 .变坡点的位置,纵断面图的详细设计以及竖曲线要素计算等),还阐述了平、竖曲线的组合方式及平纵线形设计应注意避免的组合. 第 3章 路基路面及排水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中期设计在公路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路基设计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20 规定一级公路,山岭区的有关技术标准 路基参数表 表 路基宽度(m) 路基边坡坡度 路面宽度 (m) 右侧硬路肩宽度 (m) 土路肩 宽度 (m) 边沟 坡度 1: 1: 路基横断面由路面宽度、路拱横坡度、路肩、路基宽度、路基边沟、 截水沟、取土坑、弃土坑、公路用地等组成。 路拱横坡度取 2%, 土路肩为 3%,路基边坡为 1:,在设计边沟的深度为 m,宽度为 ,外侧边坡坡度均为1:。 边坡的确定 路基边坡坡度对路基稳定性十分重要,确定路基边坡坡度是路基设计的重要任务。 其大小取决于边坡的土质,岩石的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和边坡的高度。 一般路基的边坡坡度可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设计规范推荐 的数值采用。 一般路堤的边坡度可根据填料种类和边坡高度按规定坡度选用,路堤边坡坡度超高时,单独设计,陡坡上路基填方可采用砌石。 2. 路堑边坡 土质路堑边坡应根据边坡高度,土的密实程度,地下水和地面水的情况,土的成因和生成时代等因素选定。 岩石路堑边坡,一般根据地质构造与岩石特性对照相似工程的成功经验选顶边坡坡率。 路基高度的确定 路基的填挖高度,是在路线纵断面设计时综合考虑路线纵坡要求,路基稳定性和工程经济等因素确定。 从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出发,路基上部土层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 态,路基高度应根据临界高度并结合公路沿线具体条件和排水及防护措施确定路基的最小填土高度。 路基横断面设计是在横断面测量所得的数据点绘到横断面上 ,按纵断面设计确定的填高度和平曲线上的超高 ,加宽值逐桩绘出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并计算的填挖中桩高度 ,填方面积和挖方面积分别标注于横断面图上。 填、挖方面积的计算方法 填挖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积距法、几何图形法、混合法、求积仪法 ,本设计采用积距法。 图 31 图 31 横断面计算图 如图每隔 1cm量出高度累计相加由于比例尺 为 1:200结果乘以 4得到填挖方面最后把结果减去 (填方 )或加上 (挖方 )路面结构层面积即得该断面的填挖方面积,对于半填半挖路段,填挖面积应该分别写出。 加宽超高设计 当半径小于等于 250m 时,为了保证车的安全,曲线段上的正常宽度应做适当的加宽,半径大于 250 时不加宽。 二级公路设计时速为 60km/h 时,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1500m 时为让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能够获得一个指向曲线圆心的横向分力,以克服离心力对行车的影响应设置超高。 本设计中超高的设置方法采用的是绕边线旋转的方法,超高 的形成过程包括提肩阶段、双坡阶段和旋转阶段。 路基设计调和一般是指路肩边缘的高程,在超高设置段路基及中线的填、挖高度内改变,因此在该段应对超高值进行计算。 下面是计算各超高缓和段上各断面的超高值,公式摘录如下: 表 绕路面内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超高位置 计算公式 备注 X Xo。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两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3。 73 板式楼梯配筋图 74 第 13 章 施工组织设计 75 编制程序 75 工程概况 75 工程资料 75 水文地质条件 75 工程施工条件及特点 76 施工总体部署 76 施工工期 76 施工顺序 76 施工准备 78 技术准备 78 生产准备 79 劳动力准备 79 施工方案及主要技术措施 79 土方工程施工方法 79 钢筋工程施工方法 80 焊接工程施工方法 82 模板工程施工方法
1 7 7 5 02 5 5 1 0 85 0 8 6 91 9 2 0 41 7 7 2 7 11011 4 中框架边柱 104172 2560623636 5209 16 中框架中柱 1 7 7 5 02 7 3 4 7 76 7 8 2 52 5 6 0 62 3 6 3 6 11998 16 边框架边柱 112852 192042
内墙 4+11= KN 外墙 5 6 0 . 6 5 6 0 . 5 5 2 3 . 6 0 . 6 5 2 . 4 2 . 7 7 3 . 6 35 6 0 . 6 5 6 0 . 5 5 2 3 . 6 0 . 6 5 1 . 2 1 . 5 4 2 . 7 2 . 4 43 . 6 3 2 0 0 . 5 5 2 0 . 6 5 2 3 . 6 0 . 6 5 1 . 2 1
㎡ 吊顶或粉底 ㎡ 共计 ㎡楼面恒载标准值: (8 +) ( 2++) =2632kN 屋面均布活载 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要考虑雪荷载和施工荷载。 雪荷载标准值为: (8 +) ( 2++)=122kN 楼面均布活载: 楼面均布活载对于办公楼一般房间为 ㎡,会议室、走廊、楼梯、门厅等为 2kN/㎡。 为了方便计算,统一取为 2kN/㎡。 楼面均布活载标准值为: (8 +) (
调整值和弯钩增加长度等规定综合考虑。 (直钢筋下料长度 =构件长度 — 保护层厚度 +弯钩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下料长度 =直段长度 +斜弯长度-弯曲调整值 +弯钩增加长度。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内周长+箍筋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 通过现场的实习,我了解到,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钢筋的加工工艺已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联动化,提高了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钢筋的连接方式及安装要求 接(梁、板 25%,柱
光,促迕全班同学癿交流,营造呾谐融洽癿集体氛围。 3. 为全体同学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癿气氛,又可以加强同学们癿团队意识。 4. 有效癿利用活劢癿过程及其形式,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班级癿发展呾迕步。 四、活动时间: XX 年 3 月 27 日星期四 五、活动参与对象: 房产 Q1141 全体及“家属” 六、活动地点: 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内 七、活动流程策划: 27 日 8 点在校训时集吅,乘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