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评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学习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师德师能、教育智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此,我们积极改革教师培养机制,努力锻造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教育智慧的学习型、 研究型教师队伍。 我们积极开展立师德、正师风、铸师魂的“三师”教育活动,严格岗位规范,严肃工作纪律;禁绝有偿家教等一切以教谋私行为,一贯强调“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引导全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严于律己,依法施教。 教辅资料的选择实行师生民主推荐,采购实行招投标制度。 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座谈会、意见箱、校园网专栏、电子信箱、监督电话等多种途径,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我校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摆问题,查隐患,根除有偿家教和变相体罚这两方面潜在的可能 性,纠正部分老师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从源头上筑牢、筑好捍卫高尚师德师风的防护大堤。 我们 坚持 “ 科研促教,强师兴校 ” 的 发展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致力于岗位培训和学历提升;全面推进“一二三五七工程”,确立 教师发展 的五 级目标 ; 积极搭建教师论坛、教育论坛、教科研论坛论和班主任论坛 等 特色平台 ,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聘请校外名师开设系列 “ 种子课堂 ” ,努力构建探究性、激励性、对话性和人文性的新型课堂文化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各项规 章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全面、健康成长;每年送一本书给教师,如《给加西亚的信》《高中班主任》《英才是这样造就的》《爱心与教育》《第 56号教室的奇迹》等;特邀苏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和发展指导中心吴文君老师,为班主任老师以及广大青年教师开设学生心理辅导讲座。 由于机制完善,措施扎实,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 目前,全校 164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共 23人,占%; 13人教育硕士在读,占 %。 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 数的 75%,其中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 1人、中学高级教师 76人,占 %;中学一级教师 47人,占 %。 我校的名、特、优教师群体进一步壮大。 我校现有教授级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 1名,特聘特级教师 4名,苏州市名教师 1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7名,吴中区名教师 7名,吴中区学科、学术带头人 31名,吴中区骨干教师 45名,合计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 %。 这样一支素质高强、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迅速适应了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 减负增效。 我们以贯彻执行省教育厅“五个严格”、苏州市教育局“三项规定”和“三会”要 求为契机,实实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宣传,统一认识,消除一部分老师和家长存在的减负会降低教学质量的疑虑,形成 学校、教师和家长 三者合一的 减负增效 共同体。 我们积极引领教师追求高效教学,从高效备课、高效设问、高效练习等方面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新一轮课改实施的“双基”目标和三维整体目标;鼓励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求知 欲望 ,培养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努力构建探究性、激励性、对话性和人文性的新型课堂文化;推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加强 课 堂训练 , 根据学生 学业水平的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个性化 作业 ;弘扬师生合作精神,实现教学相长。 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和家长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教学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督促教师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发展。 我们建立行政人员听评课制度,长期坚持学校管理人员听课、评课,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人人参与。 听课重点关注教师的教与导、学生的学与思、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学常规的落实;评课要求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得失利弊,给教师以有益的指导和启发。 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学年听课普 遍达到 40节以上。 通过听课评课,我们帮助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引领教师自主备课、课后反思,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只有优化了课堂教学,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贯彻课改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体现课堂的民主、和谐,追求教学的启发性、研究性,处理好讲与练的结合,师与生的配合,现代教育 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并且切实做好减负增效这篇大文章,既保证足够的课堂容量,让学生“不挨饿”,又让学生能消化、能吸收,学得愉快,学得高效。 正是通过打造精品化的课堂教学,我们实现了“教学的革命”,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我们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大力彰显“科研促教、强师兴校”的发展战略,并确立了“务实科研”的指导方针,倡导教育科研回归课堂,推动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学科建设,建立、 健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强化教科研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了全员参与、植根教育教学实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校本科研特色。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校教师主持或参加研究的国家级、省级以上课题有 6项,苏州市级课题有 2项,区级课题有 17项。 2020年以来,我校平均每年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在省“五四杯”“师陶杯”等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在苏州市级交流、获奖 ;平均每年在省级及以 上刊物发表论文,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或在苏州市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以上的教师人数,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 41%,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二等奖或苏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人数的比例为 10%。 2020年,我校被确立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物理学科教学改革和实验基地,还再次被评为苏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学校,。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性格、心理、志趣、爱好、特长等等千差万别,专业 发展的志向以及能够达到的高度不可能强求一律。 因此,我们倡导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个性化,从不推行模式化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