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城镇污水处理课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 格工作 n=1, Qmin =Qmax 41 = 41 = sm3 m in1 m inm in  wnQm/s> 式中 :Qmin —— 最小流量, m/s; n1 —— 最小流量时工作的沉砂池的数目,个; 11 wmin —— 最小流量时沉砂池中的水流断面, m2。 选择 PGS 型刮砂机,型号为 PGS4000 技术参数 池宽 驱动功率 运行速度 设备质量 4m 设计草图 栏杆h3h39。 3Dg200h2h1闸板55176。 Dg200a 1 L200l 1 al 2a 120 176。 bbl 3aa 1l 220176。 150 图 4 沉沙池设计计算草图 12 初沉池 初淀池的作用是对水中的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辐流沉淀池是一种直径较大的圆形池,废水经进水管进入中心布水管后,通过筒壁上的孔口和外围的环形穿孔整流挡板,沿径向呈辐射状流向池周,经溢流堰或淹没孔口汇入集水槽排出。 沉于池底的泥渣由刮泥机刮入泥斗,再借污泥泵排出。 . 设计计算 ①池子总面积 A 设 :表面负荷 q 2m3 / m2  h; n 4座 A=nqQmax= 42 *100000 = ②池径 D D=A4= =,取 D=29m ③实际水面面积 A A  42D  2 m2 ④实际表面负荷 q Q = nAQmax = 24124000 =2 m3 / m2 h ⑤有效水深 h 2 设沉降时间 t  h,则 h2 qt 2 3m ⑥泥渣体积 V V=1000)100( 100)(24 0  nP CCTQ m a X 13 式中: : P—— 泥渣含水率( %), P 95%; —— 泥渣容重 kg/m3, 1000 kg/m3; T —— 排泥周期 , T 2 d; C 0,C—— 分别为进水和出水的 SS 浓度 mg/ =180 80%=144 Lmg C=144 %50 =72 Lmg V=1000)100( 100)(24 0  nP CCTQ m a X= ⑦圆锥形泥斗容积 Vd Vd =53h(r1 2 +r1 r2 +r2 2 ) 式中: r1 、 r2 —— 为泥斗的上,下底半径, r1 =, r2 =; h5 —— 泥斗高, m h5 (r1 r2 )tan tan60 m 则: Vd =53h(r1 2 +r1 r2 +r2 2 )= ⑧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h4 设池底坡度 i=。 h4 =(12 rD)i=( )  = ⑨污泥斗以上圆锥部分污泥容积 V3 V3 =1124 (3 rRrRh 2 )= 3  (102 +10  + )= ⑩污泥斗体积校核 Vd + V3 =+= ⑪沉淀池总高 H H=h1 +h2 +h3 +h4 +h5 式中: h 1 —— 保护高度, h 1 ; h 3 —— 缓冲高度, h 3 += h 4 —— 底坡落差, h 4 14 H=h1 +h2 +h3 +h4 +h5 =+3+++= ⑫径深比校核 2hD =329 = 在 6~12 范围内,符合要求 技术选型 当 D20m 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 选 ZG周边传动刮泥机,型号为 ZG— 22 技术参数 适用池径 电机功率 刮泥板边缘线速度 中心载荷 周边载荷 22m 2~3 m/min 53955 58860 经过一级处理后, BOD 的去除率为 20% , SS 的去除率为 20% ,则从初沉池流出的污水中 BOD 180 80% =144mg/L, SS 180 80% =144mg/L。 图6 辐流式沉淀池进水 排泥出水 图7 辐 流式沉淀池计算草图850出水进水55004700 15 A2/O 生化反应池 生化池由三段组成,既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 在厌氧段,回流的好氧微生物因缺氧而释放出磷酸盐,同时得到一定的去除。 缺氧段虽不供氧,但有好氧池混合液回流供给 NO3— N 作电子受体,以进行反化硝脱氮。 在最后的好氧段中,好氧微生物进行硝化和去除剩余 BOD 的同时,还能大量吸收溶解性磷酸盐,并将其转化为不溶性多聚正磷酸盐而在菌体内贮藏起来,通过沉淀池排放剩余污泥而达到除磷的目的。 生化池示意图见图 24。 设计数据 设计流量: Q=100000m3/d(不考虑变化系数 ) 设计进水水质: BOD(S0 )=144mg/l ; COD=390mg/l ; SS=144mg/l; 设计出水水质 :COD≤ 60mg/L, BOD( SE )≤ 20mg/L, SS≤ 20mg/L. 设计计算 (污泥负荷法 ) ⑪有关设计参数 ① BOD 污泥负荷: N= BOD5/(kgMLSS*d) ②回流污泥浓度: XR=6000(mg/L) ③污泥回流比: R=100% ④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3000600011 11 LmgXRRXR  ⑤ 反应池容积 V )( 4 2 8 53 0 0 1 4 41 0 0 0 0 0 30 mXN SQV   16 ⑥ 反应池总水力停留时间 )()(1 0 0 0 0 0 4 2 8 5 hdQVt  ⑦ 各段水力停留时间和容积 厌氧 :缺氧:好氧= 1: 1: 3 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 : )(1 ht  厌氧池容积 : )( 8 5 4 2 8 551 31 mV  缺氧池水力停留时间 : )(2 ht  缺氧池容积 : )( 4 2 8 551 32 mV  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 : )(3 ht  厌氧池容积 : )( 0 5 7 4 2 8 553 33 mV  ⑧ 剩余污泥量 W 生成的污泥量 W1 QSSYW eo )(1  式中: Y —— 污泥增殖系数,取 Y=。 将数值代入上式: dkgQSSYW eo /7 4 4 01 0 0 0 0 0) 4 ()(1  内源呼吸作用而分解的污泥 W2 VXkW rd2 式中: kd —— 污泥自身氧化率,取 kd=。 Xr —— 有机活性污泥浓度, Xr=fX,  M L S SM L V S Sf (污 泥试验法) ∴ Xr= 3000=2250mg/L 17 dkgdkgVXkW rd /1 9 2 9。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