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东方之子18轿车5挡变速器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5 zzi  c os2 )( 1090 zzmA n  已知: 0A =72mm, 5i =, nm =, 25 ;将数据代入上 ( )、( ) 两式,齿数取整得: 9 26z  , 10 21z  , 所以五 挡 传动比为: 105921 z   计算倒 挡 齿轮齿数及传动比 初选倒 挡 轴上齿轮齿数为 12z =22, 输入轴齿轮齿数 11z =12, 为保证倒 挡 齿轮的啮 18 合不产生运动干涉齿轮 11 和齿轮 13 的齿顶圆之间应保持有 ,即满足以下公式: 1 1 1 3011() 2 0 .52 c o s n nz z m mA    ( ) 已知 : 11 25  , nm , 0 72A ,把数据代入 ( ) 式,齿数取整,解得:13 27z  ,则倒 挡 传动比为: 131127 zi z   输入轴与倒 挡 轴之间的距离: 39。 1 1 1 211() 3 (1 2 2 2 ) 5 6 .2 72 c o s 2 c o s 2 5nm z zA    mm 输出轴与倒 挡 轴之间的距离: 39。 39。 1 3 1 211() 3 ( 2 7 2 2 ) 8 1 . 0 92 c o s 2 c o s 2 5nm z zA    mm 齿轮变位系数选择和螺旋角的修正 变位系数的选择原则 : 1) 对于高 挡 齿轮,应按保证最大接触强度和抗胶合及耐磨损最有利的原则选择变位系数。 2) 对于低 挡 齿轮,为提高小齿轮的齿根强度,应根据危险断面齿厚相等的条件来选择大、小齿轮的变位系数。 3) 总变位系数越小,齿轮齿根抗弯强度越低。 但易于吸收冲击振动,噪声要小一些。 为了降低噪声,对于变速器中除去一、二 挡 以外的其它各 挡 齿轮的总变位系数要选用较小一些的数值。 一般情况下,随着 挡 位的降低,总变位系数应该逐 挡 增大。 一、二 挡 和倒 挡 齿轮,应该选用 较大的值。 采用变位齿轮的原因:配凑中心距;提高齿轮的强度和使用寿命;降低齿轮的啮合噪声 [17]。 为了降低噪声,对于变速器中除去一、二 挡 以外的其它各 挡 齿轮的总变位系数要选用较小一些的数值。 一般情况下,随着 挡 位的降低,总变位系数应该逐档增大。 一、二 挡 和倒 挡 齿轮,应该选用较大的值。 19 为了减小轴向力, 低 挡 选用较小的螺旋角,一档 、倒挡 选 22 ,二 挡 选 23 ;为了增加重合度,减小噪声,三 挡 、四 挡 、五 挡 选用较大的螺旋角,都选为 24。 计算 一 挡 齿轮变位系数 及螺旋角修正 修正中心距  12 4 3 3 6 9 .5 62 c o s 2 c o s 2 2nz z mA    mm ( ) 螺旋角的修正 1 3 4 3c o s a r c c o s 2 6 . 3 82 2 7 2nhmza r c A     ( ) 端面压力角 t =arctan tancos n= tan 20arctan cos  =176。 ( ) 端面 啮合角 06 9 . 5 6a r c c o s ( c o s ) a r c c o s ( c o s 2 2 . 1 1 2 6 . 4 872AA     ) ( ) 齿轮总变位系数为     ,122 t a n12 31 26 .4 8 22 .1 12 t a n 200. 9tz z inv invxinv inv    ( ) 经查表: 1x = 2x = x - 1x =- = 计算 二 挡 齿轮变位系数 及螺旋角修正 根据公式 ( )、( )、( )、( )、( ) 可得: 修正中心距  34 4 3 3 7 0 .0 72 c o s 2 c o s 2 3nz z mA    mm 螺旋角的修正 20 2 3 4 3c o s a r c c o s 2 6 .3 82 2 7 2nhmza rc A     端面压力角 t =arctantancos n = tan 20arctan cos  =176。 端面 啮合角 07 0 . 0 7a r c c o s ( c o s ) a r c c o s ( c o s 2 2 .1 1 2 6 . 4 872AA     ) 齿轮总变位系数为       ,342 ta n1 4 2 9 2 6 . 4 8 2 2 . 1 12 ta n 2 00 . 6 9tz z in v in vxin v in v    经查表: 3x = 4x = x - 3x =- = 计算 三 档齿 轮变位系数 及螺旋角修正 根据公式 ( )、( )、( )、( )、( ) 可得: 修正中心距  56 4 7 2 .7 5 7 0 .7 42 c o s 2 c o s 2 4nz z mA    mm 螺旋角的修正 3 2 .7 5 4 7c o s a r c c o s 2 6 .1 62 2 7 2nhmza rc A     端面压力角 t =arctantancos n = tan 20arctan cos  = 端面 啮合角 07 0 . 7 4a r c c o s ( c o s ) a r c c o s ( c o s 2 2 . 0 7 2 4 . 4 272AA     ) 齿轮总变位系数为 21       ,562 t a n19 28 24 .42 22 .0 72 t a n 200. 36 8tz z inv invxinv inv    经查表: 5x = 6x = x - 5x =- = 计算 四 档齿轮变位系数 及螺旋角修正 根据公式 ( )、( )、( )、( )、( ) 可得: 修正中心距  78 4 7 2 .7 5 7 0 .7 42 c o s 2 c o s 2 4nz z mA    mm 螺旋角的修正 4 2 .7 5 4 7c o s a r c c o s 2 6 .1 62 2 7 2nhmza rc A     端面压力角 t =arctantancos n = tan 20arctan cos  = 端面 啮合角 07 0 . 7 4a r c c o s ( c o s ) a r c c o s ( c o s 2 2 . 0 7 2 4 . 4 272AA     ) 齿轮总变位系数为       ,782 t a n23 24 24 .42 22 .0 72 t a n 200. 36 8tz z inv invxinv inv    经查表: 7x = 8x = x - 7x =- = 计算 五 档齿轮变位系数 及螺旋角修正 根据公式 ( )、( )、( )、( )、( ) 可得: 修正中心距 22  9 1 0 4 7 2 .7 5 7 0 .7 42 c o s 2 c o s 2 4nz z mA    mm 螺旋角的修正 5 2 .7 5 4 7c o s a r c c o s 2 6 .1 62 2 7 2nhmza rc A     端面压力角 t =arctantancos n = tan 20arctan cos  = 端面 啮合角 07 0 . 7 4a r c c o s ( c o s ) a r c c o s ( c o s 2 2 . 0 7 2 4 . 4 272AA     ) 齿轮总变位系数为       ,9 102 t a n21 26 24 .42 22 .0 72 t a n 200. 36 8tz z inv invxinv inv    经查表: 9x = 10x = x - 9x =- = 计算 倒 档齿轮变位系数 及螺旋角修正 根据公式 ( )、( )、( )、( )、( ) 可得: 输入轴与倒挡轴 中心距 修正  1 1 1 2 3 4 3 552 c o s 2 c o s 2 2nz z mA    mm 螺旋角的修正 3 3 4c o s a r c c o s 2 4 . 42 2 5 6nhmza rc A    倒 端面压力角 t =arctantancos n = tan 20arctan cos = 端面 啮合角 23 055a r c c o s ( c o s ) a r c c o s ( c o s 2 1 . 7 8 2 4 . 2 156AA     ) 齿轮总变位系数为       ,11 122 t a n12 22 24 .21 21 .782 t a n 200. 35 58tz z inv invxinv inv    经查表: 11x = 12x = x - 11x =- = 输出轴与倒挡轴 中心距 修正  1 3 1 2 4 9 3 7 9 .2 72 c o s 2 c o s 2 2nz z mA    mm 端面压力角 t =arctantancos n = tan 20arctan cos = 端面 啮合角 07 9 . 2 7a r c c o s ( c o s ) a r c c o s ( c o s 2 1 . 7 8 2 4 . 8 683AA     ) 齿轮总变位系数为       ,13 122 t a n29 22 24 .21 21 .782 t a n 200. 67 2tz z inv invxinv inv    经查表: 12x = 13x = x - 12x =- =5492 各挡齿轮主要参数的确定 一挡齿轮参数 理论中心距 121 7 1 .9 9 72 c o s nZZA m m mβ () 24 中心距变动系数 01 n nAAm  () 齿顶降低系数 0. 89 7nn      () 分度圆直径 11 1cosnzmd = () 221cosnzmd  = 齿顶高  1 a n 1 nhanhm  = ()  2 a n 2 nhanhm  = 齿根高  1 a n n 1 nhfh c m  = ()  2 a n n 2 nhfh c m  = 齿顶 圆直径 a1 1 12 ad。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