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投资者,提升股价,树立公司良好形象,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上市公司的股价与各方面的利益直接相关,股价上涨会给公司经营管理者、公司职工及其投资者带来极大的好处,他们持有的股票价值会急剧上升。 为了提升公司形象,一些上市公司便会对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进行盈余管理。 避税动机 避税动机 上市公司 进行盈余管理的避税动机是十分明显的,报告的收益少了,自然税收也就少了。 即便税收法规对 上市公司 的收益费用的确定有严格的规定,但它还是 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因而若能“合理”地减少利润, 上市公司 便会少交税收,从而使所有者的权益增加。 在 我 国,运用盈余管理进行“合理避税”更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完善;另一方面, 上市公司 选择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比如,税法对有的 上市公司 在一定年限内实行优惠税率,那么该 上市公司 便可以在该优惠期内,尽量调增利润,按低税率纳税,待以后适用高税率纳税时,再调减利润,从而达到少交税的目的。 对于盈余管理,所得税可能是一个最明显的动因。 然而,由于税务部门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来计算应纳税款 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缩小了 上市公司 操纵的空间。 但是,对存货发出成本计算方法是用后进先出还是先进先出法的选择可以算作是一个例外。 有研究表明:希望减少税负的 上市公司 通常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财务报告。 当价格上涨时,相对于先进先出法,采用后进先出法通常可以降低报告收益和减少税负。 但我们也会发现在价格上涨时,并不 7 是所有的 上市公司 选择用后进先出法。 事实上, 上市公司 既可以选择后进先出法降低盈利、减少税负、增加现金流量,也可以选择先进先出法提高盈利、增加税负、减少现金流量。 对于我国盈余管理的税收动机,不同类型的 上市公司 截然不 同。 根据 相关部门的 调查 表明:私营 上市公司 大多表现为虚减利润,以达到税负最小的目的;而国有 上市公司 则大多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代理业绩好的经营形象。 上市公司因 证券 管理制度 (如配股、挂牌 )的存在,往往表现为将利润尽可能做大,以绩优股 的形象出现。 至于利润虚增引起的税收支出,不但不会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层报酬减少,而且会得到绩优公司的称号,还会给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带来声望和政治前途。 满足债务契约动机 债权人与债务人签订债务契约时,往往有某些限制 上市公司 可能损害债权人利益行为的条款,如对发放股利的限制,要求不得进行超额贷款 和 是大量增发新债,要求上市公司 计提偿债准备基金,或是对某些财务指标(如利息保障倍数)的要求。 上市公司 为了不违反债务契约,可能会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 报酬有显性报酬与隐性报酬之分,这在我国特别明显。 前者为公开的薪酬, 后者则多指非金钱的好处,如声望、政治前途、在职 消费 等。 尤其当上市公司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时候,报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在一起。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而言,声望和政治前途也许是他们更为看重的报酬。 当然,这些隐性报酬与公司业绩也呈正相关,而评价管理人员业绩在现阶段 最重要的依据是会计盈余,故隐性报酬也是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时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诱发盈余管理的其他契约动因,其中一个主 要的例子就是长期借款合同。 典型的长期借款 合同中包含了保护性条款,防止经营者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如果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公司经营者自然就会千方百计避免违约。 实际上,他们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违约的可能,因为一旦出现这种趋势,经营者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 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出现了。 四 、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要把握的便是盈余管理的方向和程度,使上市公司盈余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分配,满足各方面的愿望和诉求,让上市公司向一个美好的 未来前进。 8 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 资产重组 是 上市公司 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 统计数据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密 往往在于资产重组。 如 1997 年度,四川 峨 铁、深华源、莱英达资产重组带来的投资收益占其该年度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 %、 %、 %。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 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 股份转让 :即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予以高价转让的行为。 资产置换 : 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增值收益。 对 外收购兼并 : 即廉价收购非上市 上市公司 盈利较高的下属 上市公司。 对外转让资产 : 即由上市公司以外的 上市公司 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 由上述资产重组的手段,我们 不难发现这些经济行为的实质在于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关联 上市公司 之间进行 “ 垃圾换黄金 ” 的不等价交换,将 上市公司 外部巨额利润注入 上市公司 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 上市公司 ,实现利润转移。 根据 《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准则,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置换增加盈余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注销巨额资产这通常出现在 上市公司 组织结构发生变动的时期,如组织内部的结构调整, 上市公司 兼并与 上市公司 合并,或是雇用新的首席执 行官,另外,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独有的监管制度(如对某些公司进行 ST),这时,如果 上市公司 不得不报告亏损,管理当局便夸大这一亏损额,计提一笔巨额的费用,把未来发生的费用列支当期,以便提高未来盈利的可能性。 因此,若财务报表表明有一些巨额的 费用被列支,报表使用者应该提高警惕,这可能是存在盈余管理的信号。 不过,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这种方式将得到极大的遏制。 收入确认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其中,日常经营活动 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9 收入必须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第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三、收入的金额能可靠 计量;四、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可靠计量。 而这五个条件的判断和确认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某些特殊的收入其确认也需要特殊的认定,这些都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企业只有在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的时候才能确认收入,有的时候实物虽然已经转移,但是其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如产品的规格、质量等不符合合同的要求,或是上市公司把实际上应该视为代销的产品在实物转移时便确认收入,或是将某些伴有退货条款的产品在销售时便确认收 入,这些都属于提前确认收入。 递延确认收入则是反过来,如上市公司有时为了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上市公司收到受托方的代销清单时依然不确认代销产品的销售收入,或是对附有退货条款的产品销售在退货期满时仍不确认收入,这样便会减少当期的收入,从而减少当期的利润,在此基础上的财务报表便做出了不实的呈报,因此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其中,原则是是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适合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原则;基础是指为了将会计原则应用于交易或事项 而采用的基础,如计量基础(即)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统一的会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