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剖析自评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实训基地 ”。 1.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实训基地的特点 ( 1)集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制造、维修技术为一体 电子信息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基本由学院的 6 个技术中心中的 2 个技术中心构成。 即 “ 电子技术中心 ” 和 “ 通信技术中心 ”。 “ 电子技术中心 ” 是以电子电路、电子整机类实验、项目设计为主的 4 个实训室和以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为主的 2 个实训车间、以消 费类电子产品维修技术为主的 3 个实训室、以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电子电路(产品、系统)设计的 1 个实训室以及 1 个技术应用研发室组成; “ 通信技术中心 ” 是以 3 个通信基础类实训室以及面向 IT产业的现代通信产品和系统操作维护训练的 5 个实训室组成。 ( 2)面向 IT 产业的主要技能与技术的培训 以上实训项目基本涵盖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 如: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的三个车间是培养学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职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 —— 电子产品的工艺与装配(含 SMT 工艺)技能以及电子产品检验与维修能力;主要完成音视频产品的组装与检验维修,电子信息产品维修技术的实训室是培养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维修等技能;以上实训都应达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岗位群需要的技能标准,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EDA 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电子工程技术的能力,完成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电路设计以及 PCB 设计)的基本能力。 达到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水平,成为工程师的得力助手,获得相应技师资格证书。 ( 3)具有先进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对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训项目,尽量按照当今职业岗位群实际的操作环境进行设计和布局,得到仿真的实际操作训练,如设有四条自动生产流水线 的仿真实训车间,学生就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 在实训项目的教学要求上,贴近技术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如表面贴装技术( SMT)实训车间,及体现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水平的 EDA 实训室等。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最新的技术并初步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与工艺。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出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职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如防静电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精神等,使学生得到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2.实训基地建设对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 为适应我国和首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学院,我院一向重视实践教学,为建设实训基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学院在 “ 九五 ” 期间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费用为 万元 ,“ 十五 ” 期间投资 500 万元建成电子信息类技术中心 2 个,实验实训室 20 余个。 这些新建的实训室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新技术培训的思路,除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例外,更重要的是适应了当代电子技术发展的需要。 如新建了 EDA 技术实训室后,我们增开了《 Multisim 电路设计与仿真实训》、《 PCB 设计实训》等课程。 EDA 教学和技术的推广是当前的一个技术热点,掌握 EDA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充分条件。 一些有眼光的高等学校在近一、二年纷纷建立了 EDA 实验室。 我系紧紧跟踪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于 2020 年投资 50 余万元建设了 EDA 实训室,并安装了 Multisim、 Ultiboard、 System View 等正版网络版开发软件。 这在北京独立建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尚属首创。 目前,电子工程系已为本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开设了 EDA课程,并全部安排在 EDA实训室 进行教学。 我系学生有勇气报名参加 202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也得益于该实训室的建成。 再如,目前电子信息产品的内部元件多为贴片元件,组装工艺多为表面安装工艺。 从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需要大批掌握 SMT 生产工艺的操作人员。 由于一套表面贴( SMT)生产系统至少要投资 100万元人民币,而建立如此巨大投资的生产线,若无产品投产将大大降低其投资回报。 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又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我们用不到十万元的投资在《电子产品工艺与装配》实训车间安装了由清华大学开发的 SMT 表面贴 工艺实训系统。 随着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确保了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我院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还承担了部分非学历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任务。 如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职业技能比赛,新技术培训等。 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方面,注意不断充实与改进,不仅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而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为社会提供电子技术职业能力培训服务 近两年,电子技术中心与通信技术中心不仅培养了本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而且向社会提供了 广泛的培训服务项目。 例如:承接了北京市残联、北京市经委工业系统、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组织的电子技能大赛、新世纪北京首届职业技能 “ 无线电装接工 ” 工种大赛、第十届工人技术比赛等 8 个项目。 4.实验室实验开出率、实训基地利用率情况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开出率均为 100%,具体统计见附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践课程开出率统计表);实训基地利用率情况见附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统计表)。 5.校外实训基地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有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主要承担电子整机维修与检验、电子整机调试、 PCB 设计等实训教学任务。 学生到工业现场参观、学生毕业实习等。 这些基地是: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瑞普北光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北京万拓仪器有限公司、北京飞宇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JVC 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等。 本学期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 02 级 4 个班 192 名学生全部派往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进行 3 周的企业实习。 支撑材料: ( 1)电子工程系实训基地建设综述 ( 2) 学院实训基地建设 —— 电子技术中心功能规划 ( 3)学院实训基地建设 —— 通信技术中心功能规划 ( 4)实 验实训开出率统计表( )( )( ) ( 5)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 (6)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学院教学管理手册 P59~68) (7)实训基地开出的实践教学项目统计表 ()() ( 8)承接社会技能培训比赛的纪实照片( ) 七、产学研合作 1.产学结合,建立产业界背景的课程标准 我系在开发与制定试点专业的教学计划时,特别注意了企业参与。 一是聘请产业界专家来校进行专业设置的论证和课程开发的研讨,二是深入企业调研 ,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群对职业技能和 能力的要求以及该岗位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 在制定改革方案过程中我们走访了电子城的北京兆维电子集团、北京无线电仪器厂、北京电视配件三厂、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公司等企业。 通过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在分析各种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后,我们得出了电子产品生产与维修岗位群职业技能与能力一览表。 该表内容较全面,反映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宽口径特点。 依据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改革试点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及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需对 TC 课程的标准(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按照 “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 的原则进行 开发。 在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如兆维集团研发中心的教授级高工陈明源先生、西门子培训中心课程开发部经理郑刚先生等都参加了我系 TC 课程标准的开发工作。 我们共开发了 20 余门 TC 课程的教学大纲,其中在技术中心实施教学的课程超过一半。 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就是产业界实际运用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例如,《电子整机维修》、《手机维修》、《电子整机装配》等集中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就是参照相关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的,突出了 “ 以能力为本位 ” 的课程特征。 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下,学生胜任电子信息产品制 造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还可以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技术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是我系产学结合的成果 从项目规划、申请、基建、设备招投标、教师培训等各环节都是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指导和参与下进行的。 例如在建设通信技术中心的 “ 有线电视播控实训室 ” 、 “ 影视设备实训室 ” 、 “ 有线电视系统实训室 ” 的过程中,我们聘请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视电声研究所的专家参与了实训场所的规划设计、设备的配置方案等工作,使上述实训室在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处于领先地位;再如电子技术中心的 “ 电子产品工艺与装配实训车间 ” 与 “ 电子 产品检验与维修实训车间 ” ,也是我们深入电子城的兆维集团、 JVC 公司、 LG 公司、七星集团等相关企业走访、参观学习并请教行业专家后规划建成的。 由于有行业专家的指导,使技术中心具有仿工厂的教学环境,使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 TC 课程的实施有了保障。 3. 派送教师到企业实习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派送教师到企业实习是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与从事普通教育的师资来源大体相同。 要么来自师范院校,要么就是理工院校的毕业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